优化产品结构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品结构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抓住重点,而找到重点之后又要选好突破口。目前的重点有二: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就生产力方面来说,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在于优化产品结构。然而,真正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又遇到重重矛盾,因此,它的突破势必带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二者互相促进。
市场—产品—机制
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容非常之多,诸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还可包括所有制结构。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思路去调整。用计划经济那一套,就是“拍脑袋”,坐在屋里“想当然”,或者用计算机运算,似乎很科学,但远离实际十万八千里,由于决策失误,将造成惊人的浪费。现实要求我们改变这种老习惯,把思路倒过来:根据市场趋势先调整产品结构,再调整投资结构,同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然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这种颠倒不是出于主观臆断,而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定。
市场是商品流通的总和。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就商品交易来说最重要的武器乃是名优产品,市场竞争主要是靠名优产品制胜。一个企业同市场沟通,首先要靠产品。作为生产企业或经营商品的企业,没有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无异于作战的军队没有优良的武器,根本无法同对方交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其自然资源固然重要,然而在市场竞争中比资源更重要的恰恰是产品(商品)。有一些国家并无多少自然资源,但由于它们能制造超越他人的优良产品,便能够打开市场,日本、韩国就是明显的例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地区往往都是先说有几大自然资源优势、几大主要产业,然而却忘记了这些自然资源如果不变成商品,生产一些卖不出去的东西,到头来还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因为市场上的消费者并不关心你的自然资源多少,而是要看你的产品优劣。所谓市场配置资源,最终表现为商品交易和价值的实现。在现代市场上,尤其在国际市场,需求千变万化,新产品层出不穷,没有名优产品,你就休想保住立锥之地,更不消说开拓和扩大市场了。而一旦拥有名优产品,不但能够巩固已有的阵地,而且可以发现和开辟“新大陆”,引导消费需求的新潮流。
即使从经济结构的整体来说,市场配置的顺序也是先从产品结构开始,再伸向纵深,直至整个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是指产品的质量及其相应的数量比例关系,简言之,名优产品占多大的份额。优质产品销路广、规模大、附加值高,对社会来说,也是最大的资源节约,对企业则是效益倍增、常胜不衰的经营之道。而产品结构首先牵动的是投资结构,使得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向优质产品的生产集中,合理配置,迅速扩张,达到同市场相适应的最大规模,从而也势必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同时,名优产品很快会成为企业联合的龙头,促进企业重新组合,构建大的企业集团,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组织结构和外部的相互关系。事实表明,凡没有围绕名优产品组建的企业集团,往往变成一个空壳,或者每况愈下;凡以名优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为龙头的集团,都富有生机,路子越走越宽。而当名优产品形成气候,投资达到规模,企业(集团)壮大成为经济支柱,那时优势产业也会应运而生,相关产业必将配套成龙,自然资源便不愁充分利用。这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顺序和规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排斥计划配置的作用,也不排斥某些环节的特殊排列。不过,从总体上看,作为地区必须打破先从产业结构入手、主观地确定投资结构的老规矩、老习惯,学会适应市场优化经济结构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市场类型区分创名牌的层次
对于创名优产品,的确有相当的难度,决非垂手可得的易事。但是,只要面向市场,经过努力,也还会有所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找准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即适应不同的市场层次创造不同层次的名优产品。
从市场范围上看,可分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是最高的档次。然而国际市场还可以细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欧美市场和阿拉伯市场就要求不同类型的优质产品。再细分,还可区别不同的国家,有很多国家又有特殊的要求。比如俄罗斯和德国同属欧洲,但其需求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发达国家,它还有不同的消费层次。我们创国际名牌,必须细分市场,尤其要针对特定地区的特殊要求,创造满足特殊需要的优质产品。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据说有的国家派专人到阿拉伯世界研究他们的世俗习惯,征求他们的意见,甚至改信伊斯兰教,专门研制比他们现在喜欢用的产品还好的新产品。可以说世界之大,需求万千,只要仔细研究,就能够找到自己创造名优产品的针对性。
再说国内市场,同样不是铁钣一块。粗略地说,至少两大块,即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迄今为止,大家对于城市市场研究比较多,实际上城市中的各类消费对象也有很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极其广阔的农村市场长期为人轻视。农民之多超过了十几个、几十个国家,近年来农民收入上升幅度甚大,已经萌生了新的需求,人们称它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对于农村所需要的名优产品特别是优质消费品研究甚少,所谓送货下乡,多数是些城市里的滞消产品,当然会受到广大农民的冷落。能不能区分不同的地区(比如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很大),研究一些农民欢迎的优质产品,让它们“名”起来?毛泽东早就说过,农民是中国工业的主要市场,我们也曾将之比做“新大陆”的发现。实际上这是一个尚未深入研究的消费群。如果仔细研究,那将发现许许多多需求热点,名优产品必将在这广阔无垠的热土上传播开来。
倘若从同类地区的需求类别上分,需求类别分为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两大块(马克思称之为两大部类),而这两大需求中又有不同的档次。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希望高价名牌;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企求物美价廉。象上海的“三枪”内衣、河南的莲花味精,它们满足的主要是中等收入的消费者。在生产消费领域,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从发展趋势上看,很可能山区的交通建设成为一个热点,它所需要的机具将会很多,这就要研究山区道路建设的特异性,可以研制一些小型的交通建设产品。
如果说现在需要发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也不只是一个点,而是将出现很多增长点。关键在于认真调查研究,象“庖丁解牛”那样从牛的整体上发现施刀的空隙。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列举。然而,有一点应当明确,即认真调查市场、研究消费对象和消费的走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创造名优产品的取向,进而调整产品结构。在这方面,一定要打开思路。这就是企业走进市场、适应市场,进而开拓市场。
以企业为载体驭好科技、管理两个轮子
调整产品结构、创名优产品,既有政府行为,也有企业行为,但主要是企业行为,切不可用压指标、下命令的办法由政府越俎代庖。因此,应当明确:企业是创名优产品的载体。
企业首先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和一筹莫展的畏难情绪,靠自己想办法、找出路。这就要把选好产品、创制名牌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创名牌适应市场、钻进市场,相应地转换自己的经营机制,需要改什么就改什么,以生产力的创新带动生产关系的改革。这也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具体化。其次,在选择产品方向上既要考虑自己的优势,又要冲破行业的限制,千万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应当在研究市场的基础上重新审查自己的老产品、选择新产品。该淘汰的淘汰,该改进的改进,该引进的引进,该研制的研制,发动全体职工上上下下选产品。为此,需要有动大手术的气魄。惟有肯钻、肯学、敢冒风险的精神,方可能创出真正的名牌。再则,要有联合的意识,自己没有名牌,也一时难以创出,那就向有名牌产品的企业靠拢、联合、重组甚至被兼并,乃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趋势。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登上市场的制高点,应当有联合意识,决不能当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而作为拥有名优产品的企业,也应当有兼并、联合别人的气魄,以迅速扩张自己的规模,当然要选好对象、量力而行,不可干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深化改革。
在要素的利用上,主要强调驾驭好两个轮子:一个是科技,一个是内部管理。
“科教兴国”、“科技兴企”之类口号,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是真正落实却微乎其微。许多企业两眼盯住资金(当然资金是必要的),但对科技却往往挂在嘴上,并未将之作为着力点。似乎认为它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实际上,真正的名优产品都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我们应当高度地重视科学技术这个被邓小平称誉的“第一生产力”。要树立市场意识、名牌产品,必须有科技意识,利用科技人员攻关,联合院所创优,借助专利取鲜,依靠市场选新。然而,有相当一批企业负责人缺乏真正的科技意识,这是目前创名牌的一大障碍。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改观。这也涉及科技体制改革和企业内部的改革,包括分配制度的改革。
加强管理对于创名牌、保名牌也非常重要。须知,大多数传统的名牌产品都是管出来的,新创的名牌也要靠管理保证质量、改进质量。没有严格的管理保证,产品犹如昙花一现,不可能打开市场、巩固市场。现在的不少亏损企业,问题主要在于管理上。有的一时搞得不错的企业家,不去狠抓内部管理,结果质量上不去,老市场丢掉了,新市场更打不开,我们应提醒企业家们切实把管理抓起来,向管理要名牌、要效益。管理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属性,严格管理,改进管理,势必牵动企业经营机制和各种制度的改革。
自然,产品结构的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任何名优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市场也有起伏的周期。因此,需要有长远的谋划,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和储备,甚至准备多个产品或产品系列。这就必须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克服短期行为,居安思危,丰年备荒。从机制和制度上要克服得过且过的混日子状态,真正把企业推上追求更新、不断扩张的轨道。人常说: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机制、一个好产品,是搞活企业的三大要素,而且互相关联、缺一不可。要创名优产品,必须以深化改革为保证。
标签:产品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