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现状及并购绩效评价研究_目标公司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状况调查与并购绩效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市公司论文,状况论文,绩效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上市公司受到了重创,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上市公司并购的热潮。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结束,全流通背景下的并购更加市场化,持续升温的并购重组市场,为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规模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试图从2000年以来并购的调查结果出发,通过对其并购的特点、动因进行分析,查找出相关的问题以及并购的发展趋势。并且通过引入新的绩效评价模型——差量绩效评价模型对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的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不同因素对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

1 2000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状况

1.1 2000-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情况

通过对2000-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得出2002-2009年并购走势图(见图1)。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上市公司的并购数量虽然有些起伏不定,2003年、2005年和2008年是下降点,但随之又挑头向上扬起,故总体上还是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2年的951笔交易上升为2009年的1 508笔交易,增长率达到58.57%,而并购交易金额除2005年下降以外,其余各年度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上市公司的交易金额由2002年的7 777 672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59 645 414万元,增长率达到666.88%,而且上市公司并购从总体上讲,仍有上升的趋势。

图1 2002-2009年并购规模趋势图

1.2 2006-2009年度并购交易类别情况

根据2006-2009年度并购交易类别明细情况(见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在并购交易中,其并购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并购的金额却仍然持续增长,说明其单个交易金额在逐年增加。股权交易的金额在并购交易总量中达到60%以上,而控制权发生转移的金额占据了一半的位置。相比而言,资产交易的总额略少于股权交易总额。

1.3 2006-2009年度不同行业的股权交易数量分析

根据2006-2009年度不同行业的股权交易情况(见表2)进行分析,并对股权交易的活跃度进行排名,可以看出:由于制造业的二级行业比较多,故总体上的制造业始终排在股权交易最活跃的位置,并且它的交易金额也列居前位。与此同时,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业总是出现在股权交易活跃度前五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背景所决定的,还有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行业,那就是金融业,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金融业在股权交易的活跃度上表现得不明显,但是它的交易金额却在整个行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2 对近10年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评价

2.1 引入绩效差量模型对近10年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评价

本文将并购绩效差量模型及DEA模型与对比分析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做到分析的准确性。该并购评价方法以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数据指标为依据,分别选取恰当的输入、输出指标,然后代入DEA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每个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各个年度公司绩效的综合分数,再通过对比分析法将并购前后的均值进行比较,得到发生并购行为的上市公司在并购前后经营活动的变化状况,并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再考虑基于公司管理上可控的输入与输出指标,准确地度量并购前后公司的效率,为并购公司提供单一比率分析无法提供的信息。

(1)本文所建立的并购绩效差量分析模型以公开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数据为指标,基于公司管理上可控的原始数据,首先运用DEA方法对稳定性指标进行选取,在综合考虑评价目的、输入、输出向量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以股东的绩效为评价主体,选取输入指标,如表3所示。

表3中,选择总资产是因为公司希望看到在相应的年度中,企业的所有资产是否能够充分利用,而且达到合理配置,并且获得较高利润,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不同公司在不同时期因股本和资本结构的不同导致指标间的差异。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是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投入,它反映公司内部的管理绩效。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反映公司的管理绩效水平。主营业务收入考察公司是否具有明确的主营业务,同时也反映公司并购的目的性以及公司在未来年度内的战略发展目标。选择净利润是因为它是在排除了所有应扣减的支出之后的利润,反映公司总体盈利状况。

(2)由于在选用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时会存在负数,故采用了一般情况下功效系数的值域范围,即[60,100]。计算公式为:设

并购绩效;为各个样本公司的长期并购绩效。

本文选取2006年发生并购的公司作为样本,考虑到并购行为发生当年其他因素可能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所以不考虑并购当年公司的绩效。我们通过以一年为基础,选取并购前一年的数据和后一年的绩效数据,来对公司的短期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其在短期内并购有无明显的变化。而对长期绩效的指标,我们选取了并购发生前三年与并购发生后两年的上市公司绩效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而看出发生并购行为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否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或降低。

2.2 对近10年并购绩效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形成并购绩效的差量评价模型,我们以2006年发生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为原始样本进行筛选,以并购前两年,并购当年及并购后三年的财务数据对其进行差量分析。

我们之所以选用2006年数据,首先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下市场的并购案例比较多,具有代表性;其次,在计算时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长期绩效,故选取了2004-2009年的数据。

在原始样本中剔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公司:

(1)并购交易额不足1 000万;

(2)对并购所涉及的ST股予以剔除;

(3)对发生并购的金融类上市公司予以剔除;

(4)对最终未能实施并购的上市公司予以剔除;

(5)对在研究期间被退市或者披露虚假信息违反证券法规的上市公司予以剔除。

最终共涉及上市公司102家。需要说明的是,这102家公司包括按年鉴所划分的股权转让、要约收购、公司合并和资产交易四类不同并购方式,以及11个不同的行业。

3 并购绩效差量分析模型的应用

3.1 样本公司并购整体绩效分析

通过并购绩效差量模型对样本公司分析,求出各个年度的平均绩效值,得出图2结果。从图2的分布可以看出:企业在并购当年(2006年)绩效值达到最大,而在2007、2008年后,绩效值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并购在短期内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绩效,而是在并购的第三年才开始回升。

3.2 不同并购方式下的长期绩效分析

将各个样本子公司按照不同的并购方式分类,再利用文中所建立的模型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并购公司的长期绩效,得出图3结果。如图3所示,各种不同并购方式的差异很大,公司合并的整体绩效值最大(趋近于1),要约收购次之,股权转让与资产交易则相对较低一些。

图3 不同方式下企业并购的长期绩效比较

3.3 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并购的长期绩效分析

把样本公司划分为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再通过文中的模型对不同类型的公司的长期绩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图4结果。由图4可以看出,收购公司的长期并购绩效明显低于目标公司,说明:从长期来看,并购给目标公司带来了较大的收益。

图4 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并购长期绩效的比较

3.4 不同行业样本并购公司的长期绩效分析

我们首先将样本公司按照不同行业进行划分,然后通过文中的模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得出图5结果。根据各样本公司所处行业的不同,分别研究各行业的整体并购绩效。剔除当年发生且案例少于6起的行业,共得到四个行业:制造业(C),批发及零售贸易业(H),房地产(J)和综合业类(M)。结果显示:各行业间并购绩效差异很大,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在整个行业中的长期绩效有一定的优势,综合业次之,制造业的整体绩效在四个行业中最差。

图5 不同行业并购长期绩效比较

4 结语

(1)从总体上看,并购并不能使公司增长效率加快,而是在长期及以后的发展中渐渐成长。在并购当年公司规模效应达到最大值,而在之后的两年中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在并购后的第二年达到最低值,第三年绩效逐步上升。说明在并购当年存在着诸如纳税协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并购公司绩效快速增长,而大部分的并购公司因只注重了并购当年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并购后企业整体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经过后两年整合方式的摸索与战略的调整,使并购效应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不同并购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虽然在并购中大多数的企业均选择股权转让,但是这种并购方式并没有给并购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相反上市公司的合并却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绩效。由于要求上市公司信息的充分披露,所以选择上市公司为目标公司,也许会消减目标公司并购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企业之所以能够上市,其规模利润一定是达到了良好的标准,所以,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大多数都是强强联合,由此为并购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也是必然的。

(3)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的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由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并购会给目标公司带来较高的收益,而收购公司方则喜忧参半。因为,目标公司一般都是经营业绩相对收购公司较弱的公司,所以并购对目标公司来说,不管是决策还是经营方式存在问题都可以在收购过程中得到改善,从而使并购后的目标公司的绩效提高。

(4)不同行业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不同的行业并购的绩效不同,例如批发及零售贸易业,其并购绩效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其他行业并购的绩效却不理想,这可能是由于各行业的市场饱和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各行业的内部竞争水平高低不同,尤其是制造业虽然很庞大,但其并购的绩效却不明显。所以各行业并购后的绩效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前必须考虑行业之间的差别,选择适合发展的行业进行并购。

(5)尽管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但此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按不同行业对上市公司进行划分的时候,因制造业又细分为食品饮料、电子等八个不同类别,把制造业整体归并为一类,略显不足。在分行业比较筛选时,某些行业存在的并购企业较少,故仅选取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综合业四类进行比较。第二,我们只考虑并购本身及其影响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忽略了并购之后,企业的整合对公司绩效所起的重要作用。

标签:;  ;  ;  ;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现状及并购绩效评价研究_目标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