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钱中文[1](2021)在《行为构建、人的构形及其存在形式——在巴赫金的诗学与哲学之间》文中提出巴赫金的伦理哲学,以责任为中心,从现实的人的生活出发,把人的行为作为人的基本活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形成所谓"行为即事件",它探讨人的行为构建,行为的现实性、选择、责任、价值、应分、参与、信仰、行为动机与行为产品。从这些行为的构成因素中,引出、确立于行为交往中的"我与他人""我与你"的构建,人的存在的最高构形原则。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负有责任,甚至牺牲也在所不惜,以达到行为责任的统一的追求。这种伦理哲学和以它为基础的哲学人类学,其积极方面,有助于我们对于伦理哲学的认识;对于只讲物质追求、感情思想可以任意买卖的当代生活来说,能够从精神方面提升我们行为的品格;在弥补生活与文化之间的失衡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巴赫金在后来的美学、作家研究、超语言学等多种着作与笔记中,提出了意识的内在的社会性特征,它必然要形之于外,通过对话与人的存在的形态、本质的阐发,进一步把"我与他人""我与你"的关系具体化。人如何存在?他的存在的方式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从诗学方面来说,在文学研究中建立了独创性的对话诗学、文化历史诗学,深刻影响了当今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论。同时,这些问题在20世纪又受到不少哲学家的不断追问,巴赫金对此做出了独特的回答,建立了一种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广泛意义上的对话哲学,提出人类生活按其本性是对话性的,要求对人和人类的命运持有对话立场。这种对话哲学思想,流行于当今人文科学界与社会生活。
马健[2](2018)在《社团活动视阈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政治教育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探索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融合的形式,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丁玉莲[3](2017)在《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探索——以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究其根源无非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合学生的个性需要。那么如何从教学方式入手,让学生真正喜欢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参与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思辨意识和探求知识的意识,从而收到学习理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双重效果。
宫俐[4](2016)在《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教育不应该有遗憾。作为一门艺术,电影理所当然地承载着电影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消费品,只有当电影真正为人们所“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的时候,它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对于有着“网络时代原住民”之称的当代90后大学生来说,电影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甚至是价值观。但是,高额的票房未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奥斯卡绝非为中国梦鼓劲加油。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要直面问题,在日益壮大的电影市场面前守住我们的思想底线。从电影消费出发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为途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特征以及观影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从电影消费的角度剖析当下中国电影市场蕴涵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输出现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作用,从电影消费以及电影消费引导方式入手,积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电影消费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政府的力量引领大学生电影消费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的力量引导电影消费的舆论方向,以高校的力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探索出了以电影消费培育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可行性和可能性,逐渐让思想政治教育走下“神坛”,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情系声光影,红润学子心。
韩爽[5](2015)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研究 ——以吉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为个案》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个历史变迁的重要时期,并正在对全国几千万中小学教师产生着非常巨大的影响。身处其中的中小学教师何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信念,何以在学校变革、课程改进以及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当下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在这其中,很多来自基础教育现场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促使研究者去深入探讨。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典型样本,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模式中脱颖而出。名师工作室正是借助名师自身的宝贵资源,发挥其在区域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推动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名师感召下、在名师工作室的团队互动中,不断感知、感悟着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与喜悦。基于此,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研究吉林省名师工作室运行问题,以对名师工作室主持者以及成员的半结构式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名师的诞生及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成员的选拔与专业发展诉求、名师工作室运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为了进一步厘清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影响,本研究首先从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入手,在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方法论基础等相关前提性因素后,对既有研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对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整体架构进行了系统的诠释,对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进行了简要的阐明。研究认识到,名师工作室研究应以社会共同体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情境学习理论为自身的理论基础,不断支撑起名师工作室发挥其功能。名师的成长从其个人生活史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性格、职业热爱、专业发展、读书、反思以及科研等内源性因素,关键人物引领、家庭氛围塑造、学校环境影响以及特定制度安排等外生性因素。从名师跨越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师的身份转向为团队凝聚者、示范者、组织者和理念的引领者,为此需要重建职业角色、转变工作方式、更新思维方式。吉林省经过艰辛的探索逐渐构建了多个批次的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了重要功能。名师工作室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学诊断型、理论学习型、实践交流型模式打造实践平台,促进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积淀,并带动了教学设计的多元化转变、课堂教学的动态化生成、教学反思的自主式转向、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导向、教育研究的常态化取向。在访谈过程中,无论是名师工作室主持者还是名师工作室成员,均认为名师工作室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认同、纾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激发了教师的主体反思。然而,名师工作室也面临着许多机制性困境与主体性困境。在名师工作室运行中,定位不明、时间冲突、评估乏力、经费不足等困境制约着名师工作室的运行,进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为此需要从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出发,搭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面协调、全方面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同时,名师工作室主持者因远离一线教学而“名存实亡”、因难以形成辐射效应而“单兵作战”、因合作意识薄弱而“迫不得已”,这些均对名师工作室运行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名师工作室主持者进行角色重建,将自身打造成愿景制造者、文化建造者、变革促进者、自觉反思者等不同角色,并生成主体介入性思维、动态生成性思维以及整体综合性思维。综合上述,名师工作室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在基础教育情境中的演化。名师工作室运行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种偶然和必然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一种分化与再造的过程;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思想断裂与实践承继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自我建构中动态因素与静态因素相交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名师工作室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教师自身为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实质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促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因此名师工作室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重要形式。
韦松[6](2014)在《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院校是现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的存在,正契合了培养创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合作,既教会大学生学校的公共生活,又使他们懂得家庭的私人生活,双方生活的丰富使得他们的情感世界得以深化,他们为人处世的技能,也在家校的共力影响之下得到了锻炼。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审视时代的大背景,指出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之所在,以及研究的思路、创新点和基本内容;第二部分是通过“合作”与“家校合作”概念的厘定,以此为指导梳理高校家校合作教育实践领域及各个层面的实践主体对象,确立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本研究的切入点——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借鉴及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运用SPSS、Excel等专业软件对问卷、访谈等实证素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主观方面——人的知行分离和客观方面——具体家校合作战术由于种种限制导致其实效不灵的结论,点明问题原因之所在是由于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混乱导致的不良影响所引起的;第四部分从界定高校家校合作教育实施所应遵循的原则入手,对应第三部分分析所得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从两大方面分别提出对策:一是中观层面,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做好“服务”教育的工作;二是主观上学生、家长和教师务必做到知行合一,客观上高校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将高校家校合作教育具体战术进行实时更新、完善改进并最终真正落到实处。
喻冬[7](2013)在《浅议如何将政治思想工作融入办公室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办公室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室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对上级部门领导负责,对基层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所以把政治思想融入办公室的管理中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政治思想在办公室管理中作用的阐述,提出了将政治思想工作融入办公室管理的方法。
邓增强[8](2012)在《社会主义文化视阈下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不会因为贫穷落后而灭亡,但是民族失去文化和精神后注定要灭亡。文化不仅仅影响人自身的素质,而且对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没有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让世界所抛弃。
顾惠峰[9](2012)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和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基于此目标,案例教学应运而生。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案例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把握中学生的智能结构,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案例开发的策略下,开发了物理教学案例(光学部分),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全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基础”,对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物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剖析了案例开发对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总结了物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原则。第二部分“中学生多元智能的现状调查”,利用自编问卷进行了调查,了解高中生智能的结构特点和智能分布,尤其是对男女学生与文理科的学生的各项智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开发”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系统分析了案例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开发目标制定依据”,“开发渠道”,“开发策略”及“开发的案例示例”。第四部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应用”,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所编写的教学案例和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对实践过程与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提出了改进和设计策略。第五部分,结合论文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建议。
王希[10](2000)在《构建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文中研究表明 无论我们希望国际社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构造这个形象的素材必须是来源于现实的中国。中国社会本身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果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是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基本素材。国际社会(包括媒体)对
二、构建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为构建、人的构形及其存在形式——在巴赫金的诗学与哲学之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行为的危机 |
二行为构建及人的构形 |
三复调、对话哲学及人的存在形式 |
(2)社团活动视阈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 |
2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 |
3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 |
3.1 实践教学的范围 |
3.1.1 实践教学的主从选择 |
3.1.2 实践教学的主要面向 |
3.1.3 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 |
3.2 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
3.2.1 校内实践 |
3.2.2 校外实践 |
4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的形式 |
4.1 研读实践 |
4.2 影视赏析 |
4.3 共建校园文化 |
4.4 思维能力拓展 |
4.5 专业技能服务 |
4.6 创新创业教育 |
(3)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探索——以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着情感上的排斥 |
(二)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思想上的“羊群效应” |
二、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
(一)内涵 |
(二)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的理论依据 |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
(一)从教学案例入手,践行发现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 |
(二)从教学形式入手,丰富学生参与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
四、教学效果分析 |
(4)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和创新点 |
1.3.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对电影消费选择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对电影消费内容的影响 |
2.2.1 电影消费内容日趋多元化 |
2.2.2 多元的电影消费内容折射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
2.3 价值判断的网络化对电影消费形式的影响 |
2.3.1 电影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 |
2.3.2 多样的电影消费形式折射价值判断的网络化 |
2.4 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对电影消费群体的影响 |
2.4.1 电影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 |
2.4.2 电影消费群体年轻化折射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国内主旋律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3.2.1“叫好”却鲜“叫座”的主旋律电影消费现状 |
3.2.2 1949-1978:光影里的家国情怀 |
3.2.3 1978-2016:众星加盟的时代回响 |
3.3 国内非主旋律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3.3.1 大陆剧情片里的人生百态 |
3.3.2 大陆青春片里的“小时代” |
3.3.3 港台故事片里的人文观照 |
3.4 海外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3.4.1 日韩电影里别样的东方世界 |
3.4.2 欧洲电影里的“资本世界” |
3.4.3“好莱坞”电影所彰显的“美国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立足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进行价值观引导的路径 |
4.1 引言 |
4.2 以政府力量引领大学生电影消费的社会主义方向 |
4.2.1 积极引导电影市场的社会主义方向 |
4.2.2 坚持党媒舆论主心骨的社会地位 |
4.2.3 健全对电影行业的监管机制 |
4.3 以社会力量引导大学生电影消费的舆论方向 |
4.3.1 提升电影市场的社会效益 |
4.3.2 重视网络舆论的社会导向作用 |
4.3.3 发挥媒体关乎世道人心的责任 |
4.4 以高校力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4.1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
4.4.2 构建有思想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 |
4.5 案例分析: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活动 |
4.5.1 价值观引导需要找对方法 |
4.5.2 价值观引导需要引导艺术 |
4.5.3 价值观引导需要建构载体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研究 ——以吉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教师专业成长正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热点 |
(二)基础教育教师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 |
(三)名师工作室正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创新焦点 |
(四)教师成长共同体始终是“我”的关注重点 |
二、先行研究评述 |
(一)名师工作室及其研究的总体状况 |
(二)当前名师工作室研究的核心观点 |
(三)当前名师工作室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创新与局限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局限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 |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
(三)情境学习理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者身份与研究样本选取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七)研究信度、效度与伦理问题 |
第二章 发展的基石:名师与名师工作室的运行 |
一、回归原点:从个人生活史角度探索名师的特质 |
(一)“决心要做一个好老师”——职业信念 |
(二)“身教胜于言教”——人格素养 |
(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信任和尊重 |
(四)“每个孩子都是宝贝”——教育爱 |
(五)“多问、多学、多反思”——自主发展意识 |
二、聚焦成长:从个人生活史角度探索名师诞生的影响因素 |
(一)名师成长的内源性因素 |
(二)名师成长的外生性因素 |
三、跨越发展:如何从名师成长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
(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身份建构 |
(二)从名师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身份跨越 |
四、执着破土:吉林省名师工作室运行样态 |
(一)吉林省名师工作室运行之始 |
(二)吉林省名师工作室运行之路 |
第三章 成长的守望:名师工作室运行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
一、实践载体:作为教师成长模式的名师工作室 |
(一)有聚焦的实践平台——教学诊断型模式 |
(二)开放式的实践平台——理论学习型模式 |
(三)有参与的实践平台——实践交流型模式 |
二、知识积淀:名师工作室推动教师积淀专业知识 |
(一)“教的有内容”——本体性知识 |
(二)“教的有方法”——条件性知识 |
(三)“教的有艺术”——实践性知识 |
三、技术传播: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
(一)教学设计:多元化的转变 |
(二)课堂教学:动态化的生成 |
(三)教学反思:自主式的转向 |
(四)教学评价:发展性的导向 |
(五)教育研究:常态化的取向 |
四、专业提升: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凝聚精神 |
(一)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专业认同 |
(二)名师工作室纾解教师职业倦怠 |
(三)名师工作室激发教师主体反思 |
第四章 困境的突破:名师工作室运行中的困境与超越 |
一、机制性困境:工作室活动的现实遭遇与演变 |
(一)“非官非民的尴尬”——名师工作室定位不明 |
(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名师工作室时间冲突 |
(三)“苍白无力的窘迫”——名师工作室评估乏力 |
(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名师工作室经费不足 |
二、主体性困境:主持人身份的内在冲突与局限 |
(一)“名存实亡”——“名师”远离教学一线 |
(二)“单兵作战”——“名师”难以形成辐射 |
(三)“迫不得已”——“名师”合作意识薄弱 |
三、机制突破: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变革 |
(一)动力机制突破 |
(二)整合机制突破 |
(三)激励机制突破 |
(四)控制机制突破 |
(五)保障机制突破 |
四、主体突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角色转型 |
(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角色重建 |
(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思维方式转型 |
结语 |
一、名师工作室运行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一种偶然和必然的过程 |
二、名师工作室运行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分化与再造的过程 |
三、名师工作室运行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思想断裂与实践承继的过程 |
四、名师工作室运行是教师自我建构中动态因素与静态因素交融的过程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着作及论文情况 |
(6)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评析 |
1.3 研究的思路及基本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2.1 相关概念厘定 |
2.1.1 合作与家校合作 |
2.1.2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 |
2.2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
2.2.2 责任共同论与责任分散论 |
2.3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的现实意义 |
2.3.1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2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 |
2.3.3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
2.3.4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3章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问题透视和原因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 调查显示的问题 |
3.2.1 重视程度不够 |
3.2.2 联系管道不畅 |
3.2.3 配合状况堪忧 |
3.2.4 内容针对性不足 |
3.2.5 方法适应性不强 |
3.2.6 制度设计有欠缺 |
3.2.7 环境影响突出 |
3.3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
3.3.1 主观原因 |
3.3.2 客观原因 |
第4章 推进并强化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
4.1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
4.1.1 目标共向,灵活指导 |
4.1.2 以人为本,平等尊重 |
4.1.3 持续长期,系统发展 |
4.2 学生、家长、教师,务必做到知行合一 |
4.2.1 学生:注重自我教育,理解合作用意 |
4.2.2 家庭:提升责任意识,践行合作职责 |
4.2.3 教师:强化共育意识,主导合作实施 |
4.3 高校家校合作教育具体问题的对应策略 |
4.3.1 优化组织结构 |
4.3.2 畅通交流渠道 |
4.3.3 锤炼沟通技巧 |
4.3.4 丰富教育内容 |
4.3.5 创新合作形式 |
4.3.6 规范制度机制 |
4.3.7 营造良好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等一览表 |
(7)浅议如何将政治思想工作融入办公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位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 对下级的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完成工作任务 |
二、在办公室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
(一)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办公室管理的基础 |
(二)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落实在多个层面 |
(三) 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是多种形式的 |
三、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 |
(一) 负责办公室管理的人员必须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和思想 |
(二) 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注意弘扬民主平等精神的重要性 |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办公室文化的有机结合 |
(一) 工作思路的创新 |
(二) 工作内容的创新 |
(三) 工作考核的创新 |
五、结论 |
(8)社会主义文化视阈下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
1、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 |
2、社会主义文化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
(1) 社会分化。 |
(2) 道德滑坡。 |
(3) 价值失范。 |
(4) 信仰缺失。 |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
二、社会主义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
1、提升国民素质的助力器。 |
2、凝聚社会力量的粘合剂。 |
3、维护社会稳定的平衡器。 |
4、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
三、社会主义文化视角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
1、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2、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
3、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 |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5、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主力军的作用。 |
6、因地制宜, 建立社区文化站 (中心) 。 |
(9)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开发理论基础 |
2.1 多元智能理论 |
2.1.1 多元智能 |
2.1.2 多元智能与物理教学 |
2.2 教学案例 |
2.2.1 教学案例的界定 |
2.2.2 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 |
2.2.3 教学案例的类型 |
2.3 物理教学案例的开发 |
2.3.1 物理教学案例 |
2.3.2 物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 |
2.3.3 物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基础 |
2.3.3.1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
2.3.3.2 人本主义理论 |
2.3.4 物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原则 |
第三章 中学生多元智能的现状调查 |
3.1 中学生多元智能的现状调查过程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3.1.3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3.2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2.1 中学生多元智能现状的总体特征 |
3.2.2 中学生多元智能差异的分析 |
3.2.3 调查结论的启示 |
第四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开发 |
4.1 开发主体分析(who) |
4.2 开发目标分析(why) |
4.2.1 案例开发目标要依据学生智能特点 |
4.2.2 案例开发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 |
4.2.3 案例开发目标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 |
4.3 开发渠道分析(where) |
4.3.1 各版本的中学物理教材 |
4.3.2 中学教辅资料 |
4.3.3 乡土资源 |
4.3.4 报刊杂志、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 |
4.3.5 社会资源 |
4.4 开发方法分析(how) |
4.4.1 教学案例的多元开发策略 |
4.4.2 教学案例的问题多元开发策略 |
4.5 开发案例示例(what) |
4.5.1 专题式案例 |
4.5.2 综合式教学案例 |
4.5.3 课题研究性教学案例 |
第五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应用 |
5.1 研究方案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设计 |
5.2 行动研究过程 |
5.2.1 典型教学案例 |
5.2.2 课堂结构分析 |
5.2.3 评价反思 |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物理成绩的比较 |
5.3.2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构建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为构建、人的构形及其存在形式——在巴赫金的诗学与哲学之间[J]. 钱中文. 文学评论, 2021(01)
- [2]社团活动视阈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 马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7)
- [3]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探索——以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丁玉莲. 内蒙古统计, 2017(02)
- [4]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D]. 宫俐. 燕山大学, 2016(08)
- [5]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研究 ——以吉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为个案[D]. 韩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6]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D]. 韦松. 重庆工商大学, 2014(09)
- [7]浅议如何将政治思想工作融入办公室管理[J]. 喻冬. 中国外资, 2013(21)
- [8]社会主义文化视阈下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 邓增强. 安顺学院学报, 2012(03)
- [9]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D]. 顾惠峰. 苏州大学, 2012(10)
- [10]构建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J]. 王希. 科技潮,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