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人民生活的社会主义发展观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论基于人民生活的社会主义发展观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论以人民生活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本论文,发展观论文,人民生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而出现的。资本主义的出发点是资本的不 断增值。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最早是人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所设想的作为资本主义替代物的乌托邦的 理想社会形态,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资本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说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 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虽然不同的人对其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的具体设想各异,但其共同点都是把人民的生活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目的是要让社会中 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强调全体人民 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基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人民共同所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改善是社会主义运行的基本原则,社会 主义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原则而建构起来的,人民生活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出发点,社会主义社会是广大人民提高生活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愿望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就是人民生活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发展观比较

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社会观 个人本位人民本位(个人与社群的统一)

所有制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由人民共同占有

建构核心

以资本为核心以人民生活为核心

建构基础

个人的利益追求 人与人的互助合作

出发点或目的

资本的不断增值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济与社会 重经济效率轻社会公平主张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生态环境

忽视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继承了早期社会主义把人的生活作为出发点的传统 ,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克服资本主义种种矛盾和弊病的基础上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发展, 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多方面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 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①(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 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 部资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 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273页。)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 1章第4节中,则更简明地用“自由人联合体”6个字来概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马 克思看来,“这个领域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 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 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 行这种物质交换。”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第926-927页。)恩格斯于1 880年发表了与马克思完全一致的观点。他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取得社会权力之后 ,“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 由得以发展。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主义生产就成为可能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 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 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 业的条件和性质,并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是无产阶级运动的 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最广大人 民的生活需要而不是少数资本家增值资本的欲望是其根本的出发点,社会主义运动可分 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使无产阶 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剥夺资产阶级的资产,将其掌握在组织成 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第二个阶段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 基础上,努力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和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 活质量,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主题 是“革命”,其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由被统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 级,这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主题是“建设”或“发展”, 其出发点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改善,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解放前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经历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人民大众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家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然后,中国 共产党又领导人民进行了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为主 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革命,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基本 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中国的革命为主题而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它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和依靠力量、道路和阶 段等一系列问题,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主 题是发展,而发展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56年9月召开了中国共产 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的政治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 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这一矛 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认识,党的八大提出要及时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 。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虽然还有阶级斗争的存在,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 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尽管这里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 务的文字表述不一定准确,但它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运动由革命阶段向建设 (发展)阶段的历史转变,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大力 促进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迅速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 个精神是正确的。毛泽东当时也赞同八大的方针和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他 多次强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 力,提出:“让我们跟全国人民一道,跟国家一道,跟青年们一道,干它个几十年。长 期不说,干它个50年。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这个世纪还有 40年,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

遗憾的是,党的八大确立的这个正确思想没有能得到贯彻执行。从1957年反右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问题的认识上发生 了严重失误。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 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八大的“提法是不对的”。④ (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75页。)接着,以1957年反右倾为转折,在其后的20多 年时间里,实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上,毛泽东提出,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始终存在着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他还反复强调, 阶级斗争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党的基本路线。1967年11月,在庆祝十月革命五 十周年之际,“两报一刊”发表社论,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 种时空错位的阶级斗争和“革命”理论导致了什么实践后果,这一点我们从“文化大革 命”这场劫难中已经看到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这次会议果断停 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主题由革命到发展的转变。这个 转变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毛泽东思想主要是 围绕着中国的革命问题建构起来的,那么,邓小平理论则主要是围绕着中国的发展问题 建构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则主要是关于中国发 展的理论,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主题,发展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中国社会主义运动 的革命阶段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而建设阶段的理论形态是邓小平理论。革命的出发 点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发展的出发点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 不断提高。

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

人民的现实生活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可大体上概括为四个基本方面:即物质生活、 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生活。

物质生活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温饱 问题,必须具备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人们的第一个生活 活动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同时,人类并不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并不仅 停留在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上。一旦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 人们就会产生更高的物质生活需要,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会要求生活的更舒适 一些,享受一些,由基本解决温饱到过上小康生活,进而达到比较富裕的程度。人们对 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和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而且人们的物 质生活还是一切其他生活的基础,人们的其他一切生活,如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 生活等,都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

社会生活是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 根本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群体性、社会性的活动 ,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们的社会关系通过人们的交往活动而表现出来。 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一定的社会交往活动,就不会有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活。所以,社 会生活,即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条件 。合理的社会生活既是人们生活的内在追求,又是实现其他生活追求的必要条件。当然 ,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不象对物质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那样容易达成一致。什么 样的社会生活是合理的?人和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人们的认识分歧很大,并 且也不断变化。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生活始终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活,并不妨碍人们对其 所理解的合理的社会生活的孜孜追求。当前对于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合理的,人们在几 个重要方面还是形成了基本的共识,这就是自由、公平、互助、民主和安定。

精神生活是指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精神,这是人的 本质特征之一。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 的基本需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他就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们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高尚价值的追求,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对真 挚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等等,其核心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生态生活是指人们处理自身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种种活动。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全部物质资料最终都来自自然,人类只有不断 同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状 况如何,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状况如何,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人类为了自 己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必须不断从自然环境中摄取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加工为各种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又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然环境的资源支付能力和对废弃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 们对自然资源开发不当,超出自然环境的供应能力和再生能力,或向环境排出的废弃物 超出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资源退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害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们必须正确处理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要在改造环境的同 时注意保护和不断改善环境,使人与环境能够和谐协调、共同发展。

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生活都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或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基本需要,它们分别以其特殊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不同方面的需要,是 不可或缺和互相取代的。既然人们的生活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 生态生活这四个基本方面,而社会主义建设又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善人们的生 活状况为中心和根本目的的,那么,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社会主义建设 ,也就主要表现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生活这四个基本方 面的需要。而满足这四大生活需要,也就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基本目标:即物质生 活目标、社会生活目标、精神生活目标和生态生活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社会主义 建设的目标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基本方面:这就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中心的物质 生活目标、社会生活目标、精神生活目标和生态生活目标。这里的物质生活目标大体上 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生活目标相当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目标可 称之为社会关系文明或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生活目标可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我 们也可以把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 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自身发展、精神文化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之间的 关系,实现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 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当然,实现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并不是说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四个文明的地位和 作用都是同等的,都必须平均用力齐步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由于人们生活条件和 生活需要的不同,各个文明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人们生活活动的重点是不同的。 例如在社会的贫困阶段,人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努力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解决物质 生活的温饱问题,其他目标则相对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而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 善和物质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人们其他方面的生活需要就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生活活动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点不同 ,但重点并不是唯一目标,不能把一定阶段的重点和非重点当作目的和手段,更不能以 牺牲和破坏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而取得所谓重点的发展。协调发展,使每一个方面都 不断向着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是我们在社会 主义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而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 展过程也就是人民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又不断产生的过程。人民的生活需要或对生 活的追求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但在共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总是具有某种共同 性或一致性,从而形成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普遍的生活需要或生活追求。而人们为了满 足这种普遍的生活需要所进行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就构成这一历史条件下人们特有的 生活方式。当这种生活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生活需要和生活追 求,从而推动人们采取新的行动,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这样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 条件以及由此二者决定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大体上可以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划分为 :贫困、温饱、小康、富裕、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和人自身全面发展六个阶段。这六个阶 段又可划为三个大的阶段:前四个阶段,即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可作为一个大阶段 ,即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阶段;生活质量全面提高阶段属于以社会综合发展为重心的阶 段:最后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重心的阶段。这是一个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由注重局 部到注意整体、由注重外在到注重内在的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的贫困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低下,物质生活产品不足以满足人们起码 的生存需求,普遍处于一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就是能够生存下 去,能够吃饱穿暖,人们生活活动的重心就是求生存,求温饱。

在温饱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提高,物质生活产品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吃饱 穿暖的生存需要。在此基础上,人们普遍的、新的生活追求就是要过上小康生活。不仅 要吃饱穿暖,而且要吃的好一些,穿的好一些,衣、食、住、用的状况都有较大改善, 同时,各种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交通运输等都能基 本得到保障,从而普遍过上一种稳定安康的生活。从比较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使人们 的物质生活和经济状况达到社会的中等水平。

在小康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资料较为丰富。消费结构趋 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健康状况显著提高,各种社会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同时人 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生活也有相应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新的生活追求 就是要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使自己的物质生活达到社会比较高的水平,同时其他方面 的生活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在富裕阶段,人们过着殷实、富裕的物质生活,达到了全社会比较高的水平。在此基 础上人们就产生了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需要。在贫困阶段、温饱阶段和小康阶段, 人们的基本生活追求,基本生活活动都是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为重心的,而当人们的物 质生活达到富裕阶段时,人们对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生活的追求就日益占据更为 突出的地位。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生活 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就成为人们新的基本生活追求。社会主义建设也就从以经济建设 为重心转移到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阶段。

在生活质量全面提高阶段,人们的各种生活都得到了全面提高,物质生活富裕,社会 生活公平、安定、民主,精神生活高尚、丰富、健康,生态生活良好。在此基础上,人 们的生活追求就要由外向内转移,由追求外部生活条件的完善转移到追求人自身的全面 发展。这也就必然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阶段 。

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阶段,人们生活活动的重心就是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而自由的 发展。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 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6页。)人的全面 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应付自 如,显示出更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因而就更为自由。

收稿日期:2002-01-16

标签:;  ;  ;  ;  ;  ;  ;  ;  

论基于人民生活的社会主义发展观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