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的相对与绝对问题分析_同一性论文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的相对与绝对问题分析_同一性论文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斗争性论文,探析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学术界对“矛盾的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这个命题的论证缺乏说服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证,得出三个不同结果,而只有从无限与有限的意义上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矛盾 同一性 斗争性 相对 绝对

我国和前苏联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各种哲学辞典,都肯定矛盾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命题。其根据是列宁的如下论述:“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8页),然而,学术界对这个命题的论证都缺少说服力。正如有的论者指出:既然相对性是有条件性,绝对性是无条件性,而具体矛盾都是有条件的,其两个不可分割的属性当然也是有条件的,怎么会得出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结论呢?这些论者提出,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不存在相对绝对的区别,只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存在相对的关系。长期以来,论者各陈其词,莫衷一是。最近,又有论者提出,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问题之所以说不清楚,问题在于论者“只限于一对矛盾内部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比较”,若“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比较,可望解决这个问题”。(见《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笔者拜读之后虽颇受启发,但仍感缺乏说服力。辩证法反对“抽象的同一性”,主张“包含着差异和变化”的具体的同一性,这实际上是从不是纯粹的同一的意义上论证同一性的相对性的。然而,难道斗争性就是纯粹的吗?不以同一性为前提,不包含联系的纯粹的斗争性(绝对性)还是辩证法的观点吗?论者却未按照逻辑如是推理,而是转而提出:“在任何事物(在任何情况下)其内部都存在着差别、对立、互相排斥的趋势,因而它是绝对的”。这里又用普遍性来论证斗争的绝对性。这样一来,又出现了新的逻辑矛盾:斗争的普遍存在是绝对的,难道同一性作为与斗争性不可分割的矛盾的基本属性就不是普遍存在的吗?如果真如此,斗争性的存在可以脱离同一性,那还是辩证法的矛盾的斗争性吗?可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笔者认为,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却不是唯一的。相对、绝对这对辩证法的范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内涵之间有相通性,又有相异性,有时可以相互代替,有时则不能相互代替。从不同视角理解相对和绝对,用以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试图从三个视角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证,以推动和深化对这个疑难问题的讨论。

一、从有无具体条件的意义上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都存在相对、绝对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具体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这里的条件是指具体的条件。比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存在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没有一定的条件就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不同的条件下矛盾各有不同,这是矛盾的有条件性、特殊性、相对性。但不管在任何条件下(无具体条件)都有矛盾存在,这是矛盾的无条件性、普遍性、绝对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属性也可以作如是解释。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矛盾同一性有不同形式,这是矛盾同一性的有条件性、特殊性、相对性;只要存在矛盾,就存在矛盾的同一性,这又是矛盾同一性的无条件性、普遍性、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斗争性亦然。在不同具体条件下(同一矛盾的同一性存在的条件)矛盾的斗争性有不同形式,这是矛盾斗争性的条件性、特殊性、相对性;只要存在矛盾就存在矛盾的斗争性,这又是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普遍性、绝对性。

以往肯定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命题的论者之所以避而不谈同一性也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绝对性,原因则在于他们没有把纯粹意义上的绝对性与无条件的普遍性意义上的绝对性区分开来。从没有不包含斗争性的纯粹的抽象同一性意义上说,同一性只能是相对的,不能是绝对的(后面还要论及);而从有矛盾就有同一性这种无条件性、普遍性意义上说,同一性则具有绝对性。必须明确,普遍性意义上的绝对性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绝对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能说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存在相对绝对的关系。理由有二:第一,只有能独立存在、又能独立思考的对象才同时具有绝对相对这两种属性。如果不是独立的事物及其过程,而是属于事物及其过程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就不具有这两重属性。对“属性”再定“性”没有意义。第二,讲同一性也有绝对性,斗争性也有相对性,正如讲静止也有绝对性,运动也有相对性一样不可理解。下面我们来对这两条理由加以分析。

首先,认为事物的属性不能讲相对绝对,我们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绝对独立的事物,也没有绝对独立的事物的属性。对任何事物和属性都可以作相对独立的思考。我们知道,认识是人脑的一种属性,它不能脱离人脑,有谁否认认识有相对绝对的关系呢?认识又有真理性和谬误性之分,有谁又否认真理性有相对绝对的关系呢?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一种属性和存在方式,并且是不可分割的,又有谁否认二者各自有相对绝对的关系呢?论者还以世界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为例来证明各自不能再讲相对、绝对,我们认为这也没有任何说服力。有限和无限、特殊性和普遍性本来就是相对和绝对的一种涵义。当然不能再说,相对还可以分为相对和绝对,绝对还可以分为绝对和相对。但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个基础属性则不同。同一性不等于特殊性,它也具有普遍性;斗争性不等于普遍性,它也具有特殊性。它们都具有条件性,又具有无条件性,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

其次,讲静止也具有绝对性,运动也具有相对性也并非不可理解。实际上,唯物辩证法讲静止相对、运动绝对是有特定涵义的。通常对这个命题的论证与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命题的论证一样存在着缺陷,从而影响我们对列宁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命题的理解。

世界上“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4页)“一切平衡(静止--笔者注)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同上,第224页),这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理论根据。对于这个命题,哲学界通常是从普遍和特殊的意义上来进行论证的:运动是普遍的,静止是特殊的,所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实,这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讲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逻辑上对应的应是具体运动形式是特殊的、相对的,而不应是静止是特殊的、相对的。只有把静止理解为相对运动时,上述推理才讲得通。

我们认为,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只有从斗争性、同一性的本性及其关系的内在联系上理解和论证:斗争性的超越本性规定着事物运动的无限性、永恒性、绝对性,同一性的限制本性与斗争性的超越本性相互作用规定着事物静止的有限性、暂时性、相对性。相对的同一性中包含着绝对的斗争性,相对静止中包含着运动。

但是超出上述意义,在有无具体条件的意义上,运动和静止只能是各自有相对绝对的关系。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它“无非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不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同上第225、214页)。这里的一般运动才是物质普遍存在的属性意义上的绝对运动,个别运动形式则是恩格斯指出的“特殊相对的运动”。不承认运动有此种意义上的相对绝对的关系才是不可理解的。通常人们之所以一讲同一性和静止的绝对性就认为是形而上学,是因为没有区分无具体条件的普遍性意义上的绝对与无前提条件的纯粹意义上的绝对的区别。

二、从是否纯粹的意义上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都是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互为存在前提,互相联结不可分割,并且相互包含,既没有纯粹的同一性,也没有纯粹的斗争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公认的一条重要原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这个原理的论述都是到此为止,从不论及其相对绝对问题。笔者认为,后面的内容不可忽视。辩证法坚持没有纯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这个意义上必然逻辑地得出没有抽象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能是绝对的。如果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绝对的同一性,就是承认有a=a的自我等同的抽象的同一性,从而否定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陷入形而上学。同理,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绝对的斗争性,就是承认有脱离任何联系和同一的绝对的对立性,从而否定了对立双方相互联结和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同样陷入形而上学。

恩格斯指出,“抽象的同一性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与自身的统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这是不言而喻的”。“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差异性包含在同一性之中,才具有真理性”。(《自然辩证法》第192-194页),恩格斯在这里就是在是否纯粹的意义上鲜明地主张同一性的相对性,否定同一性的绝对性。恩格斯还指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同上,第190页)而形而上学则“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反杜林论》,第19页)这里又在是否纯粹的意义上主张斗争性的相对性,否定斗争性的绝对性。恩格斯在概括上述观点时,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话:“在本质中一切都是相对的”。

列宁虽然没有明确上述意义上同一性斗争性的相对性,但他的辩证矛盾学说当然地包含着此意。他指出,“辩证法特别研究自在之物、本质、基质、实体跟现象,‘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在这里我们也看到相互转化、往返流动: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同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9页)这就是说,现象和本质的对立(斗争)不是绝对的。他一方面指出,“自然界(精神和社会都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主张“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同时又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同上,第408页)列宁实际上从辩证法的一般原理的角度指明了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斗争性的绝对性。

毛泽东对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条件性、相对性予以特别的关注。在《矛盾论》中,他指出:“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即斗争性--笔者注),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相互联结”。这说明毛泽东在肯定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同时,也肯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事求是地说,毛泽东在这里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还没有将有具体条件和互为存在前提、互相包含因而不是纯粹的两种意义上的相对性区分开来。1939年,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时,读了“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互相渗透的,而且互相推移的。没有一定的斗争不能有一定的统一,所谓‘不打不成相识’。没有一定的同一性不会有斗争”之后,写了“一定条件下的斗争与一定条件下的统一”的批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73页),这里说明毛泽东在注意到具体条件下的斗争形式的相对性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非纯粹意义上的条件性、相对性。

在是否纯粹的意义上分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互为存在条件,都是相对的。运动相对于静止而言,静止相对于运动而言,割裂二者任何一方都无法理解;不仅如此,二者还相互包含,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不能净是动;也不能净是静。用恩格斯的话则是:“平衡中的运动和运动中的平衡(相对的)”。(《自然辩证法》第224页)在这个意义上即不能讲绝对的静止,也不能讲绝对的运动,纯粹意义上的绝对静止否定与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纯粹意义上的绝对运动则否定与静止不可分割的关系,都是形而上学。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哲学研究论著都习惯地在物质普遍属性的意义上讲绝对运动,又在不纯粹的(即静止中包含运动)意义上讲相对静止,并把这两种意义上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捏合在一起,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与在普遍性意义上讲斗争性的绝对性,在不纯粹意义上讲同一性的相对性一样不合逻辑。将这两种意义区分开来,在第二种意义上必须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才是坚持了辩证法。

以往由于没有区分上述两种意义上相对绝对的涵义,并误认为在任何意义上都只能是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这不仅在理论上总是讲不清楚,在实践上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轻同一,重斗争,轻稳定,重变化;讲同一谨小慎微,讲斗争毫无顾忌。不注意研究斗争的条件,把斗争置于不受任何限制的位置上。长期的难以纠正的“左”的倾向不能说与上述理论上的失误没有关系。

三、从有限无限的意义上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本性及相互作用,有相对绝对的关系

从是否有具体条件的意义上,还是从是否纯粹的意义上都不能得出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结论,那么,到底如何理解列宁提出的这个命题呢?笔者认为,只有从有限和无限的意义上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本性(不是存在)及其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结性,其本性是局限性,它自身不能改变自身存在的条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稳定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性,其本性是对局限性的超越性,它和同一性共处于同一具体条件之中,却能改变其存在的条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变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的,二者相反的本性也必然相互作用。同一性作为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结性,其本性本来是局限性(有限性、有条件性),如果没有斗争性的作用,这种有限性,有条件性是永恒不变的,但由于它自身还包含着斗争性,而斗争性的本性又是对局限性(有限性、有条件性)的超越。从而同一性的有限性、有条件性则表现为暂时性、易逝性、亦即相对性。就是说,矛盾双方的联结性迟早会被打破,变为不同一,再过渡到新的同一。所以,“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总是存在于同一性之中,必然受到同一性本性的局限,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它的本性决定它必然超越旧同一性的局限性(有限性),创造新的同一存在的条件,使事物不断地超越有限而呈现无限发展的趋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这里发展、运动的绝对性也必须从对有限性超越的无限性、永恒性的意义上理解,即恩格斯讲的“永恒运动”。

列宁在讲了同一性相对和斗争性绝对之后,又提请人们注意:“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相对中有绝对”,(《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8页)同样必须从上述意义上理解。同一性的相对性不是脱离斗争性的绝对性的纯粹的相对,而是包含着绝对的相对。它若脱离斗争性对有限的超越性,就变成了绝对不变的有限(绝对的相对);斗争性的绝对性也不是脱离同一性的相对性的纯粹的绝对,而是联结着相对的绝对,它若脱离同一性的限制,就变成了不可理解的空洞的无限(绝对的绝对)。相对的同一性限制绝对的斗争性,使事物表现为运动的阶段性、有限性、相对性;绝对的斗争性不断地超越相对的同一性的限制,使事物表现为运动的永恒性、无限性、绝对性。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有限、无限的角度不能论证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其理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的具体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统一体破裂,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复存在,因而它们都是有限的,何来无限?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犯了两个错误:第一,孤立静止地分析一个事物及其矛盾,忽视了事物和矛盾之间的运动转化过程;第二,只是从矛盾属性的存在而不是从矛盾属性的本性和作用方面进行分析。的确,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矛盾的存在,它所具有的两个属性总是与此具体矛盾共存亡的,都是有限的。但我们研究矛盾及其属性的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和泉源,认识一事物如何转化为它事物,永恒的运动、变化如何可能。这样,我们就不能孤立地分析一个矛盾,必须分析矛盾的运动及其转化;不能仅从存在的角度观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必须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本性及其相互作用。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揭示出同一性的有限性(相对性)和斗争性的无限性(绝对性)及其联结。斗争性超越同一性的限制,促成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或曰矛盾的解决),但矛盾的解决不是趋向乌有,而是通过斗争由一种矛盾统一体转化为另一种矛盾统一体。正是斗争性的无限超越的本性把新旧统一体区分开来又贯穿起来,使事物表现为无限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理解列宁提出的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命题才符合列宁的原意:辩证法的“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同上,第408页)

目前的各种哲学教科书,对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论证都是采用了肖前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观点。论证同一性的相对性的,讲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论证斗争的绝对性时则回避斗争性的条件性,转而讲它“能打破具体条件的限制并创造事物发展必须的新条件”。前者是上面论述的第一种意义上的相对,而后者则是第三种意义的绝对;前者是存在意义上的相对,而后者是本性意义上的绝对,这种逻辑不一贯的论证怎么能有说服力呢?

当然,笔者并不认为,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已经将同一性斗争性相对绝对的问题的全部内涵揭示出来,或认为上述论证已经周全。写作此文的目的,仅在于促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标签:;  ;  ;  ;  ;  ;  ;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的相对与绝对问题分析_同一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