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职业中学创新教育体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中学论文,教育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的一项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大系统工程;本文仅对构建职业中学创新教育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构建职业中学创新教育体系的核心
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先导和核心。只有树立起创新的教育思想,才可能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教育观、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向信息文明时代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观的转变;才能建立起引导创新、激发创新、形成创新定势的育人机制;才能设计出诱发学生创新兴趣,促进学生创新乐趣,形成学生创新志趣的创新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二、创新教育模式与学校管理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外部条件。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传习性”或从“传习性”向“选择性”教育模式转化的起步阶段。而要向“创新性”教育转化,就必须变化传统的封闭型模式为现代开放型模式,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一个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和育人环境。有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创新教育模式与创新管理模式,必须重视和落实愉快教育,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落实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
三、课程和教材改革是职业中学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世界课程模式改革经历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个历程。而我国大部分职业中学的课程模式仍停留在“学科本位”。课程模式与培养人才的类型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学科本位”课程模式有利于塑造“工具型”、“书生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全面型”、“创新型”人才,因此,全教会文件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创新职业中学课程模式,就要变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课程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综合课程、问题课程等多类型课程,并以模块形式强化一个专业群的相关课程,以实施综合化教育。同时,采用课内主修、课内选修、课外选修等形式对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进行自愿自主的动态分流,以更好地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素质。
课程模式的改革必然带来教材的改革,目前,我国非常缺乏与当前科技发展综合化、专业化程度同步的职中教材,更缺乏特色教材。职业中学现行的教材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文化课全国统一教材大部分内容究其实质是普高教材知识点筛选的组合体,专业课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问题也非常突出,工具知识滞后,数学知识点滞后于工程力学应用率达40—50%,工程力学知识点滞后于材料力学应用率达20%,更突出的问题是现行教材落后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更缺乏认识未来发展的新知识。因此,全教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这是搞好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是职业中学创新教育体系的微观内涵。
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地考虑知识的传授,教师采用“填鸭式”,将学生视为记忆已有知识的工具,很少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情、行的协调发展,更欠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创新教学方法就是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发现”过程,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及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创新意识去审视教材原有的知识点,对其重新组合和再创造。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创设出优化的知识信息传递环境、能力训练环境、竞争激励环境和学习反馈环境,由此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同时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普及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注重网络、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能。
五、创新对学生与教学的评价是职业中学创新教育的目标导向
传统的“学而优”的教学评价体系侧重于“机械性记忆能力的高低”,因此极易将学生导向“高分低能”,其“高分”是来源于对卷面答案的机械默写。笔者对职业中学学生跟踪调查资料显示;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思维流畅性较好,但思维的变通性很差,思维的独创性更差(根据中学实验本测试)。同时传统评价体系还忽视了人类遗传上的差异,及人的思维类型、记忆类型、潜能、智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育人体系导向刻板、划一。所以,传统评价模式极不利于各种人才脱颖而出。不少“怪才”、“奇才”在划一的评价压力下消失了。
因此,创新职业中学对学生与教学的评价,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考核方式,建立以全面素质评价为基点,多种智力、能力开发状况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并将考核评价作为学科教学的后续教育,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技能在反馈过程中以新面孔、新应用出现,自觉地将已经认知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增加学生对创新教育成果的体验。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六、加强学校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是职业中学创新教育的保障
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10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深入分析,结论为:完善的智力和人格是这些人共有的心理特征。在美国,吉尔福特综合了以往学者研究成果,提出智力和创新力之间存在一个三角图形的关系,即创新力与智力之间一方面基本存在一种正相关的趋势,另一方面,智商越高与创新力的相关性越低,智商在130分以上者创新力可能分布很散,所以, 智力是高创新力的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而美国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人生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中科院心理所的施建农和徐凡认为“个体对创新性作用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它直接控制着智力的导入量,而兴趣和动机等因素是通过影响态度而最后影响创新性活动中的智力导入量”。
职业中学的生源智商正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智商很高,但有一大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自尊心、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挫伤,平均EQ分值偏低,心理问题突出,阻碍他们创新力开发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构建职业中学创新教育体系必须注重学校的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将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并加强对在校生的EQ训练,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门诊,从面上授之以心理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调节,自我矫正的能力;从点上做好聆听、共情、认知、移置、暗示、疏泄、领悟、激励、突破等方法促使系统脱敏,培养创新必须的健全人格。
七、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创新教育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创新既包括教师对主修专业模块的创新,又包括教师职业能力的整个系统的创新,即技艺行为——教学、制度(组织)行为——班级管理与理性行为——教育探索三个层次的创新,以及主动、积极、能抓住一切机遇,创设最佳状态开发学生创新力的情感。
当前,想创新、敢创新,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技能的教师比例偏低,能主动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比例更低,大部分教师是“传习式”教育模式培养的单学科“知识型”人才,因此,改造现有师资队伍,缩短现有师资队伍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全面型”、“创新型”人才转化的速率是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紧迫工程。
学校必须制定高强度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新性劳动的宽松环境;从面到点设计对教师创新培训的终身教育规划和方法,开办开发教师创新学习班,普及创新技能、技巧及组织教师深入研究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对策研究,落实到教研组、科研小组及“班主任工作”;彻底改变传统的对教师考核停留在“五认真”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八、开设创新课程、开展创新活动
开设创新必修课程,以创新素质因素为核心,组织设计和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开展创新活动,诱发学生想创新、敢创新、学创新,从简单行为、简单选择等创新基础层面起步,在创新成果中体验创新情感,在创新的实践中形成创新心理定势,培养“创新型”人才。
九、疏通校园内、外的信息资源渠道,拓展创新思路,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
校园内由创新教育体系构成的系统,必须与社会大系统构建起信息资源的动态流动,以把握国际和国内的创新动态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创新需求,由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发学生创新的心理需求,产生学会创新的动机,以及意识到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网,促进创新教育系统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