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树材”到区域素材
李艳红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000)
枫林如火之时,从老幼儿园运来的一批树桩引起了幼儿们的围观:这些树怎么会有这么大?他们有好几百岁了吧……他们对于老树桩的强烈关注和这份“千载难逢”的可行性资源让教师把秋天主题落脚点定位于“树”。从树桩的年轮、树皮至树的树枝、树根、木屑,再到新幼儿园内结了果实的石榴树、染红了叶子的枫叶树、扇形叶的银杏树,最后到多种多样奇怪的树,幼儿在教学、区域、生活活动的过程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对树的多个方面有了近一步的认知和经验积累。下文便从区域活动设置出发,为区域素材的呈现带来记录与思考。
一、益智区:引用“树材”,激发活思维
材料巧妙引用“树材”多种特性,例如,树叶都因其别致的叶脉而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树型有上细下粗的特点等。教师在材料投放中,将这些特性的放大引用,真正做到了将主题活动无形中渗透进入区域。同时,在植物配对过程中调动起有幼儿的感知觉,引导其学习观察和归纳事物的异同点;在自然测量树桩时尝试建构数的概念,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学习测量的基本方法,对数、空间有初步的认知……“树材”的特性与其思维相碰撞、激荡时,幼儿得以锻炼、得以成长。
根据冲片工艺要求,提出模具设计思路:在复试落料模的基础上,增加可换位键槽凸模模块,相邻两个换位键槽的夹角设计为90°。模具工作时,第一张冲片键槽位于Y轴正方向,第二张冲片键槽位于X轴正方向,第三张冲片键槽位于Y轴负方向,第四张冲片键槽位于X轴负方向……(图1),如此实现循环换位冲制。冲片压装时,相邻的两张冲片相差90°,避免由于冲片板厚偏差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二、生活区:结合“树材”,挖掘活自然
生活区的建构,源于幼儿对生活的未知所产生的兴趣,以常见的自然、生活材料为根本。小木匠、小绣娘的出现,既是满足幼儿对特定角色扮演的需求,同时其材料层次难度的选择和利用也充分考虑到本班幼儿现阶段精细动作发展状况,结合主题中粗细不同的树枝、树干和树杈,在刺绣、敲钉、绕牛皮筋等精细动作的操作过程中,使幼儿手腕、手指力量得到发展,并促进其动手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美劳区:发挥“树材”,熏染活审美
独立、半封闭式的区域格局给予了幼儿相对可以充分自由创作的空间。同时,教师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和生活材料支持幼儿创作;和幼儿一起共同用麻布创设秋景底板图;用立体、可翻折的台式折纸步骤图引导幼儿进行纸工艺术的探索……教师将其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定位,在区域中进行了适宜的诠释与实施。再从幼儿区域活动时投入的状态和作品呈现效果来看,其较为大胆和具有新意的用色、造型等打破了班内单一的视觉感受,发挥了“树材”最大的艺术效益,大大提升了幼儿审美能力。
四、图书区:想象“树材”,拓展活表达
阅读与交流对大班幼儿语言词汇量的增加、理解和表达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次树的主题中从多种多样奇怪的树出发,通过自制口袋书、在已有绘本阅读经验基础上的影子故事和由画面引发的创想创言这三类活动给予幼儿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在幼儿阅读、绘画、演影子故事的过程中大胆想象“树材”、表达“树材”,从而让图书区在特定主题内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阅读和表达愿望。
五、积木区:积累“树材”,夯实活技能
该区材料投放和活动开展围绕积累经验、利用辅材和有效规划三个方面进行落实。生活中有哪些形状的树?从园内观察到上下学回家路上;从穹窿山观察到灵岩山;从多见树木观察到少见树木。幼儿在经验积累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丰富建构作品。哪些材料可以为公园的搭建“添砖加瓦”?从单一结构的材料到给幼儿提供更多空间可能性的材料,到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再到幼儿自主手绘大树……多样的辅助材料为幼儿建构技能的突破给予了必然性。最后,教师结合主题内容引导幼儿关注公园内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从而能更为写实、更有层次感地进行建构。
为使软件系统更加完善,需要强化系统试运行期间的测试工作,以让操作者得到更满意的体验感受,在得到用户比较认可的方案后,还需要根据用户的操作感受及时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具有自主性、教育性和实践性区域的设置和自然“树材”的提供,让幼儿有效认知和了解自然“树材”,并能以自然“树材”为基点,在探索、实践区域素材的过程中促进观察、表达、逻辑思考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在如此的区域活动中精炼、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了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和充分挖掘资源有效性的能力。
标签:幼儿阅读论文; 经验积累论文;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