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凡 刁海丹(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科 116000)
【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总结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情况。结果 入组病人均成功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损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的微创术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剔除术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45-01
子宫肌瘤发病率高,肌瘤剔除术可保留子宫的完整性,保全女性的生育能力。但由于子宫肌瘤复发率高.再次手术可能性大,故患者对反复开腹手术十分恐惧。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保留器官的理想手术方式[1]。
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3月一2013年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6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62例,年龄27~45岁,平均35.8岁。所有患者均有性生活史,一般状态良好,无心、肺、肝、肾等疾病。单发肌瘤34例.多发肌瘤28例,其中最多为5个肌瘤。浆膜下肌瘤22个,肌壁间肌瘤40个,肌瘤直径在3-8cm。
1.2 麻醉和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取仰卧位,头低足高,C0z气体形成气腹,选脐部及左、右麦氏点3点穿刺入鞘卡,镜下检查盆腔有无粘连,探查子宫肌瘤的形态、大小、数目及位置,用穿刺针抽取垂体后叶素6 U加1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子官肌瘤假包膜层。注射后可见子宫体收缩,浆膜面变白。于肌瘤表面最凸起部位用单极电凝钩切开子宫浆膜及肌层,沿包膜电凝分离肌瘤,完整剥除肌瘤,残腔创面以可吸收线缝合。经肌瘤切割器取出切除的子宫肌瘤。反复冲洗腹盆腔,盆腔内置引流管1枚,术毕。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①手术时间:2组病例均自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计时。②术中出血量:为吸引瓶中吸出总量一冲洗液量。③住院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d±5表示。
2 结果
本组62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开腹,无因出血多输血。手术时间为35~125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0-250ml。术后24h进流质饮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7.3+1.2)d。
3 讨论
术前评估至关重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基础[2]。术前需完善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明确判断子宫肌瘤的大小、部位及数目,并排除子宫腺肌瘤。一般认为肌瘤直径>10 cm、数目多于5枚、直径<3 cm的子宫肌壁间多发肌瘤、特殊部位肌瘤如:宫颈肌瘤、子宫后壁近峡部肌瘤、阔韧带肌瘤等应慎重选择。虽然对大肌瘤及特殊部位肌瘤有成功手术的报道[3],但要求手术医生腹腔镜技术熟练高超,故医生需量力而行,尤其在术中出现出血大于500ml或可能损伤周围脏器时,要适时中转开腹。
我院手术技巧总结:
1.剔除肌瘤前用垂体后叶素6U加入0.9%氧化钠液10ml稀释后注向瘤体包膜,子宫收缩可减少创面出血。2.于肌瘤突出处做纵型或梭型切口,正确分清解剖层次,采用边凝边切的方法,逐层分离出肌瘤,完全剔除肌瘤时,蒂根处要电凝,防止出血。3。创面小者采用“8”字单层缝合,切口大者采用分层缝合法,第一层于肌瘤基底部“8”字缝合一针,既可止血,又可闭合残腔,减小剩余瘤腔缝合时的张力,要避免穿透粘膜层。第二层间断缝合部分肌层及浆膜层,止血并使创面腹膜化。4.留置盆腔引流管,可监测创面出血,利于创面渗出液排出,减少盆腔感染机率。5. 术中应用经阴道B超检查定位,可彻底核除肌瘤,避免较小肌瘤的遗漏。
本研究证实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病例严格依据手术适应症选择,无一例中转开腹,无输血病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对腹盆腔干扰小、出血少、术后病率低、术后粘连率低、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被大家所接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孔英伟.子宫肌瘤微创手术治疗现状.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20(2)124-125.
[2]宋成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应用.医学信息,2011,24(1)407.
[3] 王金娟,成九梅等.腹腔镜下困难性子宫肌瘤剔除120例.北京医学,2013,35(7)542-544.
论文作者:康德凡,刁海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肌瘤论文; 子宫肌瘤论文; 手术论文; 腹腔论文; 创面论文; 盆腔论文; 子宫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