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生活化的实践探索论文_杨柳

幼儿园区域生活化的实践探索论文_杨柳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水平受到大家关注。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的、自主的、自选的游戏活动方式。生活化的活动区游戏生活化要求教师依据幼儿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活动区的内容、环境,让幼儿在这些区域里通过游戏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获取完整经验。依据完整经验及生活化教育理念,对“生活化的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实践与研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悟美好快乐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生活化;实践探索?

引言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倡导教育的生活化。如果教育离开了生活的本源,也就失去了意义。幼儿由于刚进幼儿园,开始学习生活,生活化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才有亲切感。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区域活动占了主要的部分,因此,开展生活化的区域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让幼儿区域活动呈现生活气息呢?

1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活性与真实性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离不开自然与社会,都根植于生活,幼儿教育尤其如此。幼儿的社会认知薄弱,具有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获取直接经验、感性经验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的一切真实事物,大到家庭、商店、街道,小到锅碗瓢盆,乃至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区域活动中幼儿操作、装扮、模仿、学习的内容或材料。

(二)游戏性与象征性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游戏伙伴和操作方式,并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学习节奏来进行探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游戏性。首先,幼儿在玩区域游戏、在操作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材料”时,材料的功能和价值并不仅限于生活中的使用方法和功能。例如一个毛线球,幼儿可以根据游戏需要将其象征为糖果、鸡蛋、水果或是其他任何想象征为的物品。其次,幼儿在操作生活材料时,不仅是对生活及生活经验的真实表现,也是幼儿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练习与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精神上的满足。

2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存在的误区

2.1将生活化课程等同于生活技能学习

幼儿园在构建生活化课程时往往对生活化的理解过于表面和肤浅,认为生活化课程就是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如厕等。基于这一认知,幼儿园认为的幼儿生活技能较差,更需要开设生活化课程,而中班和大班幼儿的生活技能已经较为熟练,可以适当降低生活化课程的比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和观点,说明教师的思路尚不够清晰,对生活化课程的本质认识不足,简单地将生活化等同于生活技能本身。实际上,生活化课程是指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开展学习,将课程生活化,其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生活技能,而是包含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习、游戏等。对此,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2.2没有控制好课程生活化与主题活动的关系

主体活动和幼儿生活整体性是十分契合的,主题活动能够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幼儿教学的课堂形式,将课堂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化。这就使得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实施主题活动就等于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让幼儿进行一些生活化的主题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主题活动只能够与学习互动的游戏相渗透,丰富幼儿的教育形式。但是对于吃饭、洗澡、睡觉、洗漱等生活环节并不能涵盖。由此可知,主题活动可以说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途径,并不等于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3.1对生活化课程树立正确理念

生活化课程在我国幼儿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幼教工作者对它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导致生活化课程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对生活化课程的正确理念。首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生活化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思想上重视生活化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其次,要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生活化课程对我国幼儿教育来说还属于新兴事物,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开发设计出符合幼儿成长需要的生活化课程。再次,建立明确的生活化课程目标体系。要保证生活化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树立科学的目标至关重要,目标制定要根据幼儿的成长发展现状,保证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然后以此为导向,构建生活化课程。

3.2结合社会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其一,以兴趣为切入点。教师可以把兴趣作为切入点,从社会生活中生成课程资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因此,幼儿的兴趣有自然产生的,也有外界激发出来的。倘若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且不断地进行拓展,就能让幼儿逐渐形成新型的兴趣点,这样的教育才是科学有效的教育。

其二,以节日为切入点。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的良好资源。节日对幼儿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其所营造的气氛,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教师可以把节日作为切入点,开发教学资源。要开发这一教育资源,就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意义,并且将这些意义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如中秋节寄托思念和团圆,其他节日也一样,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3.3回归生活化的教育实景

幼儿的思维过于简单,他们往往不会考虑的太多,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直觉进行行动的。因此,远离幼儿生活的经验的课程往往很难被幼儿接受。幼儿园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实景,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还原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具体的生活内容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幼儿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将课堂融于生活之中,保持热爱生活的心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并引入到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并引导如何去图书馆借书、如何乘坐公共汽车等。总而言之,生活是个大课堂,只有将课程融入生活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幼儿课程的生活化改革。

3.4课程评价的生活化

传统的评价模式多注重于结果评价,多以成绩、等级等形式为幼儿评定等级,对于幼儿的评价多从单一方面评价,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幼儿发展,以获得“完整的评价“,而八种多元智能中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多从幼儿的生活中体现并锻炼,因此生活在儿童及儿童课程评价中占据重要位置。多元性是指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活动,因地制宜采取不同评价方式,使评价适合幼儿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了得到关于全面、真实的评价倡导课程评价的生活化,将评价关注于幼儿实际生活,围绕幼儿的真实生活进行,教育者应从多方位角度解读儿童,了解完整的认知、运动、心理发展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评价的生活化的目的不是为幼儿评定等级或给予最终分数,而是从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对幼儿在生活实际情境中对不同领域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过程性评价,体现过程性与多元性相统一,根据评价适当调整教育策略,关注到幼儿的成长过程,关注到每一位幼儿。

结语

总之,让幼儿区域活动呈现生活化气息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拉近幼儿在园内活动中与生活的距离,才能体现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2):64.

论文作者:杨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幼儿园区域生活化的实践探索论文_杨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