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内涵与民族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内涵论文,民族论文,重点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统揽全局、审时度势的重大决策。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初,他又提出到本世纪末实行战略西移,即西部发展战略。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谈到缩小东西部差距时,邓小平曾指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邓小平这一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指南,也是解决跨世纪民族问题、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理论突破。
(一)
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西部的秦国在耕战背景下,开发西部,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汉三国时代,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之称。汉代还以成都为中心,开发“西南夷”,“募民屯田”,成绩巨大。唐代西北屯田达584屯,故史载“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是形成国库“财宝山积”的重要因素。到了宋代西南地区仍是宋王朝一个重要的粮草供给地。明清以来,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拉大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西北地区移民垦殖业受阻,屯田荒废,沙漠化推进明显。明末农民大起义主要发生在西北和西南,不能不说与这里的生态性贫困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初,西部地区十分落后。60年代党中央的“三线建设”战略,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有所减少。改革开放20年来,按照梯度理论,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迎接挑战。
(二)
党中央提出了这次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重点,主要是加强设施基础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四个方面切中了西部的要害,是西部大开发的内涵。从基础设施看,西部的交通、通讯、水利等是全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从经济结构看,西部是国有大型企业和军工企业最多、最需调整的地区,对全国影响最大的地区;从人的素质、企业的素质看,西部是全国教育科技最不发达的地区,也是文盲率最高地区。针对以上情况,西部开发需要新的思路,新的姿态,新的观念。西部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要使开发落到实处并取得卓著成效,首先,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消除疑虑,提高认识。排解在人们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和工作上还不适应和跟不上中央战略部署的种种障碍,克服等靠要的消极观念,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是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共同富裕”理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步骤,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为此,指导思想上,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工作上,要依靠群众,抢抓机遇,自己解放自己;机制上要强调竞争,层层规划,统筹全局;作风上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防止小富即安,要立大志、兴大业,求西部大振兴。其次,为保证西部大开发的健康推进,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开发不是盲动。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区情、省情、县情制定规划,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深入分析,论证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准确把握自己,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弊端,扬长避短,选准发展自己的突破口。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环境保持,将发展与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西部开发不可简单视为资源开发,而是把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将开发与治理同步完成。这不仅关系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全国的持续发展的条件。三是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原则。西部大开发,离不开中央的支持,离不开东部省区的支持帮助,但更重要的要靠西部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良好的“软件”环境,制定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坚持“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两个文明一起抓,要在大开发中充分体现出来。只抓一手
丢一手,或把二者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
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还要树立“五个意识”,处理好“七个关系”。这“五个意识”就是竞争意识;全局的和长远意识;国际意识;开拓进取意识;大开发促进大开放、大开放推动大开发意识。七个关系就是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与脱贫致富的关系;经济开发与深化改革的关系。目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问题的关键是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中,西部要善于把握发挥自己手中的以下优势:一是正确发挥中央给予政策的优势;二是充分发挥思想舆论的优势;三是发挥良好环境的优势;四是发挥有所借鉴的优势;五是因地制宜、各扬所长,发挥自己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六是发挥本地名牌、特色产品和科技优势。
(三)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大国之一,5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虽不足10%,却集中分布全国国土面积60%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中国的中西部民族地区的范围,按民族自治地方单元统计,包括内蒙、广西、西藏、新疆、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四川、湖北、湖南和重庆等省市所辖的、地域上基本连片的自治州、自治县,土地面积约6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亿(1995年);按8个民族省区(即上述5个自治区以及云、贵和青海)统计,土地面积为5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亿。该地区为我国草原、森林、水能和矿产等四类资源赋存集中地区。其中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磷矿、钾盐等矿产以及某些特色产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西部民族地区无论在自然条件,还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经济类型和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是多种多样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态势。西部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交通闭塞、通讯等基础设施低下;人口增长过快、素质低;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水平低;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利用外资能力低等。总之,由于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稳定,便成为西部开发的当务之急。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全党和全社会都必须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上历代政府在西部开发中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作用。汉代以来,在西部开发中与匈奴、回纥、吐蕃、南诏、大理、西夏等民族和民族政权的关系是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此,历代王朝都给西部地区以指令性政策优惠。元代在西北屯田“无力者给以牛具、农器”,明代也实行“永不起科”的政策;清代对湖广等省移民入川开发垦殖,先是3至5年才起科,在山地垦殖则6至10年才起科,有些地方甚至“永免升科”,这些历史经验值得在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借鉴。西部大开发,科教要先行。历史上西部一些地区的文化科技曾经甚为发达。汉唐宋之际,陕西、甘肃、四川杰出人士众多。尤其唐代,陕甘所出的进士居全国第10位,宋代的四川进士众多,这是全国闻名的。只是元明以来,西部的文化教育才一落千丈,人口素质低下,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目前,西部省区有39%的文盲和半文盲,这与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对西部来说,重点发展科技教育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西部是多民族地区,通过科教兴西,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是减少和消除民族矛盾、增强民族团结的基础。“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不能没有优惠政策,但也不能全靠优惠政策。问题是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要认真研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民族政策的发展变化,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民族政策应该继承什么、发展什么、舍弃什么;还要认真研究党的民族政策运行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评估这些变化给制定民族政策带来的影响。其次,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各民族的素质。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力争尽快完成“双基本”任务,为办好民族地区教育打下较好的基础。对西部民族高校的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方面要继续进行调整和改革,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的科技、经济、法律、金融、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开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文化夜校、培训中心和技术学校,普及广播、电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脱盲。西部地区各级学校要坚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明确以素质培养为中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多出产品,出好产品。再次,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西部各级政府要实行以吸引和开发人才、推进技术创新为重点的科教兴西的战略。要按照地域、项目和人才一体化的原则,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留住人才,解决“孔雀东南飞”的问题,除做一些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要从生活、思想和工作诸方面关心他们,合理使用,彻底改变有活无人或有人无事的隐性流失;要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注重盘活存量,促进合理流动;国家还应制定铁(强制性)与金(高报酬)的人才西进政策,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并优先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差距;要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加速西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努力营造一个比沿海地区当年改革开放时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大发展。最后,要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尤其是县乡基层干部。对民族干部的培训,除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外,还要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要特别注意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促进干部交流,完善挂职锻炼培训民族干部的制度,适当延长民族干部的任期,减少调动次数,保持民族干部的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能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在人口和劳动力整体素质中,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固然重要,但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言,人的文化科技素质是第一位的。因此,大力发展西部的文化科技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和劳动力,增大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存量,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关键环节,也是民族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