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2016年4月,选择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纳入实验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15日、90日,实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管再通率97.2%(35/36),对照组79.6%(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进展性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能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但并不能减少出血事件发生。
【关键词】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理论上,急性脑梗死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不仅可从动脉用药,用药更直接,同时还可直接清除难溶的大块血栓,但这种直接去除血栓的方法,可能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也存在一定的使用分险[1]。本次研究试评价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与安全性。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内科保守治疗,临床确诊[2];②早期溶栓治疗,病程<6h;③无禁忌症,符合溶栓治疗指征;④年龄18~75岁;⑤可耐受;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介入治疗禁忌症,血管条件差;②进展性脑卒中;③严重脑卒中,出现休克;④复发性脑卒中;⑤合并其他类型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⑥低血糖;⑦未获得控制高低血压;⑧其它重大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入选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57~73岁、平均(67.2±6.1)岁。病程1~4.7h、平均(2.7±1.2)h。均为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梗死,非心源性脑梗死。左侧44例,右侧36例。入院NIHSS评分(17.2±3.1)。意识障碍13例,偏瘫61例,偏身感觉障碍29例。合并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21例,糖尿病10例。使用神经营养药物51例,他汀类药物34例,中西医结合34例。吸烟31例,饮酒11例。随机对照分组,据家属意愿,选择介入治疗36例纳入实验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入院NIHSS评分、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均给予常规治疗,如脱水、降颅压、低流量吸氧、营养支持、神经保护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内科溶栓治疗,以静脉溶栓为主,100万U或150万U尿激酶+100ml/1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0min内完成。实验组:采用血管介入治疗,局麻,C型臂下操作,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进行主动脉弓与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认目标血管段,导管置入,并进入闭塞血管远心端,导入溶栓器械、破碎血栓吸出或置入支架取栓,对于狭窄大血管段,选择性置入支架,最后导入UK,首次10万U,推入,5min完成,而后泵入30-50万UK,速率1万IU/min。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15日、90日,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出血事件(颅内出血、其它部位出血)、进展性卒中。NIHSS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维度,总得分0-42分,轻型:0-5分,中型:5-15分,中重型:15-20分,重型21-42分。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5日、90日,实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血管再通97.2%(35/36),对照组79.6%(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实验组出血事件16.67%(6/36),对照组25.00%(11/44),两组均未见进展性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证实采用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从中获益,且不会增进进展性卒中发生分险,手术较为安全可靠。介入治疗尽管无法提高血管再通率,但是可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恢复血流灌注,进而减轻缺氧缺血损伤。相较于普通的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直接经动脉溶栓治疗,作用更直接[4]。研究得出介入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的结论,但未得出介入治疗降低出血率的结论,可能与纳入患者例数不足,纳入者均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患者有关,采用常规静脉溶栓血管再通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出血风险控制较好。需注意的是,介入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方式,采用机械方式破碎血栓,可能造成微血栓形成,造影本身也会导致再梗死,需严格筛选适应证,对X线无法接受者,也不能进行介入治疗[5]。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能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但并不能减少出血事件发生,对于血管再通较困难者可尝试采用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Matsubara N,Miyachi S,Tsukamoto N,et al.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J].Acta Neurochir(Wien),2013,23(14):2204-2208.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曲凯,海燕,郭东旭,等.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 190-191
[4]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22..
[5]卢先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8(4): 2802-2803.
论文作者:田壮博,周腾超,刘放其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2
标签:实验组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血管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溶栓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