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试论论文,当代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自70年代以来,战后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它的影响下,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最突出的就是应用性大大加强,出现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某些学科甚至超过的趋势。所谓社会科学的应用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可操作的具体技术和方法。当今以电子计算机、通讯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普及和应用,信息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上升,信息领域已成为热门领域。表现为:一是“信息”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吸引了许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以信息为对象的多学科、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明显增加;一是信息作为热门领域还反映在职业兴趣上。本世纪中叶从发达国家开始,由于社会信息需求的增长,信息职业在各个方面都成为显要的和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职业,以至不少商业团体都把目光投向信息领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介入信息领域,造成了信息领域的多元化局面。信息技术是对各种形式的信息(文字、声音、图像或数码等)进行收集、加工、存储、转换、传播和利用的技术群。现实生活中,信息吸收利用问题不仅涉及到信息的一面、技术的一面,还涉及到人和社会的一面,与人的认知机制、人的行为和信息心理等人文因素和多种社会环境不可分割,需要研究“人——信息——技术——社会”相互作用的各方面,因此,这是跨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社会科学参与研究更是责无旁贷。本文针对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向社会科学界提出急需研究的课题进行一些探讨。
二
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普及,使得当今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产业结构方面,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资源结构方面,信息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在就业结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劳动力的主体;在企业结构方面,从事信息经营的企业不断涌现;在市场方面,电信市场推动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迅速发展;在生活方式方面,信息网络提高了信息的渗透率和覆盖率,扩大了人类对信息的接受能力,使每个人的智慧和技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术界普遍认为,当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第四社会技术(前三种社会技术是:狩猎技术、农业技术、工业技术),而且它比前三种社会性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更加猛烈,更富有革命性,席卷社会的速度更快,其应用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推进剂”和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起步较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据日本情报学家山下甫称,目前美国、日本、西欧主要国家已进入信息社会的第二阶段,即智慧创造阶段。我们国家的状况如何呢?在国际社会中,仅仅相当于美国30年代、日本50年代的水平。[1]如果说山下甫的一家之言难免有失偏颇,但是,不久前美国、欧洲、新加坡不少大公司纷纷向我国有关部门提出,中国还不建立起国际网络就推迟甚至不与我们做生意了。[2]这些信号却不能不使我们警醒。我们如果不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建立信息产业或这方面稍有犹豫、懈怠,就会直接影响对外贸易,影响改革开放,以至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毫无疑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即将或正在来临的新的产业革命,发展计算机通讯技术应该是重点和基础。因此,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是迎接这场带有根本性的、有广泛影响的新技术的洗礼,是不是使用一下计算机或搞几个网络,就算与信息技术接轨了呢?当然不是。即便是有巨型计算机、全自动生产线等,也不等于就掌握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内容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历史和社会成果。仅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一项,我们就有不少值得总结和记取的教训。就拿我国高校图书馆来说,大部分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从8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电脑管理,尽管取得一些实用性成果,但有不少图书馆至今仍举步维艰。表现为:(1)建立以计算机处理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事先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对应用计算机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什么功能、发展前景如何心中无数;(2)应用一台计算机并没有相应减少人力,反而要增加一至二个人力;(3)应用软件不配套,一套管理系统尚未开发完成、运转便被推倒重来,或不得不引入另一套软件系统;(4)设备订购无计划和论证,一些设备尚未进入实用只是陈列了一阵就遭淘汰;(5)对现有的设备、应用软件和数据利用率不高,应用系统脱离工作实际,软件变化参数太少,计算机管理只限于维持简单功能的运行。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应有功能的发挥,影响原有的服务质量。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除了资金、专业人员的因素外,关键还是缺乏对计算机运行所必备的人文环境的深入了解和高度重视;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包括对目标、队伍素质、时间、规章制度等的合理规划和组织。应用计算机管理,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专门人员、设备和软件上,让计算机适应组织机构,而不是设法让整个组织去适应计算机;看不到计算机只是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一个方便有效的手段而已,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及其素质,从而忽视了组织内部信息环境的培育及信息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忽视了在信息技术浪潮中寻求管理方法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 和积累。必须知道,“物”的现代化并非现代化的全部含义,甚至不是主要含义,如果在现代化物质手段的氛围中,却仍然生活着“传统人”: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行为方式、传统的知识结构,纵使技术再先进,设备再精良,现代化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畸型的人文环境,同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
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人的现代化。当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革命,不只是体现在社会的物质、经济生活中,不只体现在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中,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精神文明活动中。如果说近代产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命直接作用于人的物质、经济生活,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与文化,信息技术所引起的新技术革命则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更鲜明的姿态间接作用于物质、经济生活。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这场革命,才能明确它对于人类生活的巨大冲击作用绝不只限于经济信息作业的范围。新技术革命深入到精神文明的活动中,是一个真正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仅从技术的巨大变革和对经济、国防的巨大作用,来理解这场新技术的伟大远远不够,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通讯、能源、教育、文化、人口、人才、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各个方面,导致生产体系、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变革,道德观念、法律制度、价值取向也将受到冲击。如何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许多新领域有赖社会科学积极参与、深入研究。
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的发展还迫切要求我们对信息资源管理重新认识。吸收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标志,经济的竞争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信息、材料、能源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正日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然而,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信息媒介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1.信息过渡增长,泛滥成灾。据世界科技情报系统(UNSIST)估计,世界信息产量在1957—1967年间的增长率为9.5%,1967—1971年为10.6%,1985—1987年则达到12.5%。如此庞大的信息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动力;另一方面,人们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却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致使社会信息吸收率反而下降,信息利用量与信息生产量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就连信息技术发达的美国和日本,近30年来信息吸收率也一直为10%左右。[3]过量的信息流冲击着人类,使人们处于一种信息超载的状态。2.信息失真和“噪音”,严重干扰、污染信息环境。信息干扰和污染是指,社会信息流中混杂着许多陈旧过时、虚假错误或荒诞离奇、色情迷信的信息,妨害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出现信息的失真和“噪音”现象除了受文献老化因素的影响外,更多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而造成的。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先地位,有些所谓“科学”的信息尚未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就公诸于众,更有甚者,有的信息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伪造虚假信息来欺骗、迷惑或毒害他人。一些专家认为,实际上无用、有时甚至有害的信息不少于50%,在个别领域甚至达到80%。[4]80年代出现的电子病毒,使信息污染向技术化方向渗透,成为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3.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信息技术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拷贝技术的发展,印刷体形式、磁存储形式和电子存储形式的信息都极易被多次复制和扩散,为大规模侵权提供了方便;在联机检索系统中,“套录”也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信息使用者通过终端从远方的数据库中分批拷贝其数据并偷偷存储到自己的计算机中占为己有,使知识生产者和数据库生产者的利益受到威胁和侵害。4.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从军事领域扩展到信息领域。当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构成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战略武器。由于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处于有利的支配地位,对信息资源的控制使其他国家增加对它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则潜伏着有损国家主权的危险,因此敦促人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国家安全问题。当今维系国家安全不只是靠先进而强大的军事力量,数据库的占有和核心信息技术的领先和控制,同样成为国家实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如果失去了对信息资源的支配和控制,就等于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人们不得不更加关注国家主权和文化主权。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出于发展的需要期望引进技术和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多的依赖而受制于人,防止某些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5.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问题。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是,把整个世界建成通讯联络快速、高效、便捷的“地球村”。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存在“马太效应”,即技术基础好的国家发展更快,技术基础弱的国家发展更慢。这使得国与国之间信息资源的分布、流通和获取极端不平衡。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估计,北美、欧洲、日本和前苏联等国的总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30%,却拥有全球电话机总量的90%,收音机总数的83%,电视机总量的80%;报纸发行量的78%,书刊发行量的83%,邮件总量的95%,电视发射台的95%;80%以上的数据处理设备集中在美、日、西欧。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每日发稿总量高达3500万字,相当于其它国家新闻通讯社提供的信息总量的1000倍,从西方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流量,超过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西方国家的100倍。[5]表明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但存在着工业化的差距,而且还存在信息化的差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程度上,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本国范围内,也严重存在着“信息贫富”悬殊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信息源占有量和信息处理能力比西部内陆地区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还有电子犯罪问题、信息经济利益分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单是技术的问题,更主要是经济、社会的问题,且错综复杂,层出不穷,日益尖锐。这些经济的、社会的问题仅靠自然科学技术也是不能解决的,需要有自然科学技术之外的力量协调综合解决,由此向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迫切的管理要求。以单项技术为目的的信息管理方法,将被由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综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所取代。现代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而是要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人、信息、信息技术、组织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新的领域,必须找出适合国情的模式和制定相应的对策,揭示社会信息活动各种因素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重研究信息环境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向我国社会科学提出了如下研究课题。
(一)宏观研究课题:
1.如何改善信息技术与人民大众之间互不了解或相互隔绝的情况,将当代信息技术成就纳入现实文化之中,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和接受。
2.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影响。包括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计划形式、金融机制、商业贸易,等等。
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教育体制、公共政策、法律、社会伦理以及人们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4.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产生的观念变革。包括知识观念、价值观念、劳动观念等,以及人的品质、作风、志向等非智力因素的变化。
5.如何使信息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将信息管理中的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包括信息技术的综合管理(含危害管理)、新的信息系统和新的系统设计思想、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人们信息行为和信息心理分析等。
6.如何从经济的角度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信息的合理配置、信息的成本价格的研究、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生产、流通和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问题等。
(二)微观研究课题:
1.如何完善单体组织机构层面的信息管理。包括组织的信息环境分析、信息构架问题、更有效支持战略决策的信息管理、信息资源与组织机构等。
2.如何使组织机构信息环境内部诸因素的协调及信息环境整体与社会发展同步。
注释:
[1]周清荣《当代图书情报管理与实践》,(北京)兵器出版社,1993年版,12页。
[2]拍幸《漫话EDI》,广州日报,1994.9.2.15版。
[3]岳剑波《从信息资源论到信息环境论》,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工作,1992.9。
[4]同③。
[5]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