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征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0-01-15
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8-1392-15
1 引言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热点,其核心在于不同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根据各自优势条件选择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实现在整体上互补互利[1]。有关学者通过对区域间引力模型的理论涵义及局限性进行研究,发现专业化生产是区域间引力得以存在的理论前提[2],即区域之间交易规模是由产业专业化程度决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易规模越大。由于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联动产业各个环节可能在空间上分属于不同的经济区域,空间离散的产业链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的耦合关联,迫使要素和价值跨区域流动和传递,即要求区域之间进行产业合作,形成了产业跨区域的空间联动基础。纵观以往关于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方面的研究,即有其独立分析,也有综合研究。产业分工方面,在研究理论上有关于产业分工机理的研究[3,4]、分工机制[5~7]及协调性分析[8,9];研究范围方面有关于国家间[10~13]、区域间[14~16]、区域内[17~19]、经济带[20]、城市圈、城市群[21,22]以及城市间及城市内部[23,24]产业分工研究,其中尤以区域内部产业分工研究居多;研究方法上大致可分为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选取优势产业界定产业分工[19,22],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分工研究[25]以及基于模糊聚类分析[26]、集群理论[27]展开产业分工研究。在产业联动方面,研究涉及产业联动的形成与演化、概念与内涵、理论模式与类型等多个方面[28~33],研究内容上有关于产业联动空间分布特征及产业联动理论研究[34,35],产业联动指标及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36];研究方法有借助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来大体测度区域间的产业联动程度[37],还有借助经济学方法的产业联动分析[38];研究区域方面有区域间[39~41]、邻域、跨域产业联动[42,43]、省际间[44~46]、省域内部[37,47]、地级市间的产业联动关系研究[48];产业联动机制方面有联动环境、联动对象、联动主体及方向[49],交易成本、企业特性[50]以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混合机制方面的分析[51]。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综合研究方面,有关于国际间[52]、泛珠江三角洲[53]、南贵昆经济区[54]、东北地区[55]、京津冀地区[56]等区域的研究。
纵观以上已有研究,对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对区域内产业联动的研究较多,对跨区域的产业联动研究较少,尤其是从具体产业角度对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综合量化研究还处于薄弱阶段。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产业联动路径上的各个产业的不同空间指向性,区域分工与合作正逐渐由企业间的自由联系向产业间的产业链、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之间的联系转变[37]。如果片面的追求区域内产业联动及产业链延伸将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形成资源和市场的区域间竞争,导致整体经济下降,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57]。因此在加强区域分工的基础上,还要构建跨区域产业联动,实现产业联动网络[57]。
2 数据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选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最新编制出版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2)》,包括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最新投入产出表(不包括西藏、台湾),用于分析区域产业分工特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出版的中国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用以分析中国产业间联动强度时序变化特征;日本亚研所(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IDE)与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编制出版的中国八大区域间30部门投入产出表,用以分析中国跨区域各产业联动特征。
2.2 数据处理
为了使历年产业间联动强度具有可对照性,对中国1987-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进行价格修正,剔除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的影响,修正采用1990年基准价格,并且将各年投入产出表中产业部门按照《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China 2000》产业分类标准合并为30个部门。需要说明的是1987年与1992年产业部门分类中没有废物废料、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种产业,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没有机械设备修理业。
2.3 研究方法及指标设定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关键是确定优势产业选择基准[54],根据优势产业选择的四个前提:①具有经济资源优势和比较利益优势;②市场条件优越;③产业关联效应较强;④推动科技进步[59]。构建区位商、产业关联度、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经济技术5个二级及12个三级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指标,建立区域优势产业选择基准,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区域产业分工模型、区域间引力模型、产业间引力模型及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模型,从具体产业角度量化分析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
2.3.1 区域产业分工模型
。
2.3.2 跨区域产业联动模型
3 区域产业分工特征
3.1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的数据量纲不同,为了保证在使用时不受量纲的影响,需要将数据标准化。
3.2 优势产业选择指标权重确定
权数是衡量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系数,本文设置了5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作为区域优势产业评价指标,构成一个递进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指标权数的确定需要通过上一层权重的计算得到下一层权数。利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4)在不同的指标下根据威弗指数的大小给各产业打分,具体的打分方法是:该指标的最后一个优势产业的得分为1,每超过一个增加1分,每落后一个减去1分。
(5)计算各产业综合得分。设i产业在j指标上的得分为a(i,j),则i产业的综合得分为:
将各产业的得分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得分大于或等于1的产业为优势产业,小于1的为非优势产业。
3.4 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特征
基于《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2)》,根据区域产业分工模型及威弗—托马斯组合指数基准,最终确定中国省域产业分工格局如表2所示:
资源禀赋与经济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沿海和内地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总体来看:(1)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②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③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分工布局比较明朗,但部分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趋同,省域间优势产业类似。(2)沿海各省市优势产业类型幅度较大,总体上以重化工业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先进制造业、金融保险业、轻纺及资源加工型产业。北部沿海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具有较大优势,反映了北部沿海地区在全国占有优势的自然资源对区域优势产业仍有影响;东部沿海以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基本符合该地带所处的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特征,与该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应条件、科技发展程度基本协调;南部沿海以轻型加工制造业为主,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3)京津地区优势产业以金融保险业、先进制造业及部分服务业为主,反映了本区产业结构演化阶段较高,处于高加工度阶段。(4)中部及东北地区能源,原材料型工业比重较大,重化工业具有一定基础,资源转换和加工型产业占一定的比例,符合本地带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基础的重工业阶段要求。(5)西南、西北地区优势产业以能源原材料型产业及相应的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传统资源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充分反映了本地带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源导向型特征。
4 跨区域产业联动特征分析
4.1 区域间产业联动特征
利用区域间引力模型,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八大区域间的联动强度(表3),绘制区域间联动关系图(图1),八大区域的具体划分如表2所示。图中节点代表各个区域当年总产出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大小,节点之间的连边代表区域间的联动强度,箭头代表中间品流动方向。
从图1可以看出:(1)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总体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跨域产业联动性最强,构成跨区域产业间联动的核心,西北、西南及东北地区跨区域产业间联动性较弱。(2)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域产业联动强度较小,东西部产业联动结构松散。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及中部地区之间均处于较强的产业联动状态,其中南部沿海与北部沿海之间由于距离因素,区域间的联动性较弱;东部沿海跨域联动性最强,整体处于中间品的输入地位;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间的联动强度均较大,基本处于中间品输出区域;西北和西南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联动性较小,与沿海地区产业联动结构松散。
4.2 产业间联动特征
图1 基于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China 2000的区域间联动关系图
Fig.1 Relationship of inter-regional linkages based on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China 2000
根据《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China 2000》中的产业部门分类标准,将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部门分类合并为30个部门。利用产业间联动模型,计算1987-2002年中国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及产业间关联强度变化趋势(图2)。图中节点为各产业当年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平均数,连线粗细代表产业间历年投入量占四年投入总量的比例大小,用以反映产业间的关联强度。
从图2可看出:①1987-2002年间,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化学工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逐渐增强,纺织、造纸等轻工业逐渐减弱,这反映了我国正逐渐走向重工业化阶段,同时服务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经济系统中的综合关联度逐渐增强,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渐软化,经济系统朝着高加工度化方向发展。②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1987年仅有农业、纺织业、化学工业等八种产业间有较弱联系,到2002年除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他产业间的联动强度均有显著增加。③产业间的关联强度与产业自身综合关联度成正相关。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综合关联度最大,与对应产业间的关联性均较强。
4.3 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强度特征
联动强度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大小的指标,既反映了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扩散与极化能力,也反映了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潜能的接受能力[65]。根据产业联动强度系数主要集中在0.1以下,将平均划分为五个等级,定义产业联动强度系数≤0.02为极弱联动层,0.02<≤0.04为弱联动层,0.04<≤0.06为中等强度联动层,0.06<≤0.08为强联动层,0.08<极强联动层。
4.3.1 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同行业在不同区域的区际联动强度及产业关联幅度存在较大差异,相邻区域产业联动性较强 中国跨区域前向联动强度较大的产业主要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要分布于具有产业优势的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该产业前向联动明显,主要联动区域为邻域北部沿海地区,联动系数为0.15,而中部地区该产业前向联动具有分散性,主要输出到邻域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前向联动强度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具有产业优势的东北、北部沿海、西北及南部沿海地区,分别与对应相邻区域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化学工业联动性较大;南部沿海是非金属矿采选业前向联动强度较大的地区,对应联动产业为东部沿海及中部的建筑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联动强度系数分别为0.21和0.07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前向联动强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为北部沿海和西北区域,北部沿海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东部沿海横向联动较强,产业联动系数为0.20,而西北区域与外部联系较为分散。跨区域后向联动强度较大的产业主要有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后向联动强度较大的区域有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及中部地区,对应联动性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分别是来自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与南部沿海、东北地区与北部沿海、西北地区与北部沿海,联动系数分别为0.17、0.26、0.15、0.19,除南部沿海与其后向联动区域为非邻域联动外,其他地区全部来自对应相邻区域;化学工业后向联动强度较大的地区为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与化学工业相对应的后向联动产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别来自于东北地区、北部沿海与东北地区,部分来自中部地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横向联动性较强产业,后向联动较强的地区主要有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对应后向联动区域主要是各自相邻区域北部沿海与中部地区(联动系数分别为0.05、0.08)、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联动系数分别为0.07、0.08)。其他后向联动强度大的产业亦有与区域优势产业相关联的邻域空间指向性特征。由此可见,由于区域优势产业导致的劳动地域分工,使得各区域具有自身的专业化生产方向,产业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时间上顺序上发展、有机衔接,从而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动网络,为了获得区域分工效益,造成区域产业联动的邻域空间指向性特征。
图2 1987-2002年产业间联动强度变化图
Fig.2 Graph of linkage intensity map of industries between 1987 and 2002
4.3.2 产业联动层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欠发达地区一般处于产业联动的上游环节,下游链环则一般布局在经济发达区域 产业联动是产业链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是明显[66]。东北地区前向联动强度较大的产业主要为能源原材料型产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及废品废料),与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联动较强,前向联动处于产业联动上游;而后向联动方面仅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外需求较多,尽管链环下移,但产业联动幅度较小。北部沿海前向联动方面,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联动性较大,主要输出至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及中部区域的化学工业;后向联动方面,北部沿海的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对东北地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需求较大,处于产业联动的下游环节。京津地区各产业前向联动较弱;后向联动方面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对华北、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的能源原材料产业需求较多,产业联动幅度较大,处于跨区域产业联动的下游环节。东部沿海前向联动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南部沿海产业横向联动型较大,属于先进制造业范围;后向联动方面制造业对北部沿海和中部区域的金属冶炼业需求较大,电力蒸汽生产供应业及燃气生产供应业对北部和中部的能源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需求居多,产业层次主要居于下游链环。南部沿海非金属矿采选业与东部沿海的建筑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前向联动性较大;后向联动方面对中部、西南资源能源型产业需求量较多,尤其是石油加工业对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需求较大,制造业对东部和中部金属冶炼业需求多,整体上后向联动产业居于优势地位,处于产业联动下游环节。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能源、资源输出地,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及废品废料与东部沿海化学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前向联动性较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东部沿海横向联动较大外,与其下游产业亦有较强联系,上游产业链环居多。西北西南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向联动方面西北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中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下游产业联动性较大,西南地区前向联动没有明显特征;后向联动方面,西北地区产业整体联动广泛,但联动性不强,西南地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南部沿海联动性较强,二者整体产业上游环节居多。
总体来看,西南、西北、东北及中部地区一般更多的拥有产业链的上游链环,主要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产业下游链环一般布局在沿海及京津地区,包含大量精深、精细加工制造业类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较大,附加值率也相对较高。
4.3.3 跨区域产业间横向联动性逐渐增强,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产业联动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前的纵向分工格局正在逐渐淡化,即以“资源互补”或“产品互补”为原则实行的不同产业层次的地区纵向联动受到削弱,相同产业或行业内部的横向联动得到加强。尽管产业间纵向联动(如区域能源原材料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依然较强,但纺织业、服装皮革毛皮及相关产品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制造业之间的跨区域横向联动也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其中尤以纺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横向联动性最为明显。例如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之间纺织业的前向横向联动系数为0.08;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北部沿海之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后向横向联动系数分别达到0.08、0.06;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之间的前向横向联动系数分别为0.09、0.11,其他产业之间横向联动系数虽然较小,但亦具有横向联动特征。
4.3.4 跨区域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产业的联动性较弱,产业间缺乏有效衔接,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区域产业优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从产业联动强度考虑,东北地区、南部沿海以及中部地带前向联动性强的产业类似,主要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南部沿海前向联动较强的产业还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部地区前向联动较强的产业还有纺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后向联动较强的产业类似,联动幅度较小,东部地区仅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部地区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而南部沿海后向联动较强的产业广泛,主要有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京津地区前向联动型产业不明显。东部沿海前向联动性较明显的产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后向联动强度较大的产业为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西北地区前向联动较大的产业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后向联动强度较大的产业为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西南地区前向联动强度较大的产业为服装皮革毛皮及相关产品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后向联动强度较大的产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区域产业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跨区域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产业联动较弱,缺乏有效衔接,区域优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5 结论
本文从具体产业角度,运用量化分析方法,探讨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
(2)区域间联动特征: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区域产业联动性较弱。
(3)产业间联动特征:1987-2002年间,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化学工业、服务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经济系统中的综合关联度逐渐增强,纺织、造纸等轻工业逐渐减弱,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与产业自身综合关联度成正相关。
(4)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特征: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同行业在不同区域的区际联动强度及产业关联幅度存在较大差异,相邻区域产业联动性较强;产业联动层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欠发达地区一般处于产业联动的上游环节,下游链环一般布局在经济发达区域;产业间横向联动性逐渐增强,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产业联动格局正在形成;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部分制造业跨区域联动性较弱,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
通过本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中国跨区域产业间的对接、协调,避免各城市间的恶性竞争,提高区域产业一体化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做到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合理、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区域经济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产业不断分工、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联动强度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受数据所限,本文对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动态演变特征没有深入研究,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注释:
①由于西藏没有编制投入产出表,无法利用本文构建的模型计算该区域优势产业,但并不代表没有优势产业。
②静态比较优势是指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人类活动可以在数量上影响其并存状况,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64]。
③动态比较优势是指可以由人类活动造就出来的比较优势[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