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挑战_人性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挑战_人性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13)05-0024-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整体中占据核心地位并对其他价值观念起着批判、引导和统摄作用的那一部分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和概括出其基本内涵,只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而接下来极为必要的一步,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予以积极的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所谓“普世价值”,一是价值观上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一、“普世价值”的挑战应对

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最大挑战的首先是普世价值,而要分析和回应所谓“普世价值”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挑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普世价值”。

关于“普世价值”的理解,李德顺做了简要的概括并予以批判性的分析。第一种是将“普世价值”理解为“普遍共享的客体”,即将“价值”直接等同于“价值物”(客体)。根据这一理解,有许多对所有人都具有珍贵价值的“东西”,是人们普遍需要的对象和普遍共享的客体。第二种是将“普世价值”理解为“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例如“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都是人们所普遍追求的目标。第三种是将“普世价值”理解为“普遍遵循的规则和规范”,例如“尊重生命和人权”、“实行民主和法制”等,就先后被一些国际组织宣布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价值的原则。[1](P3-10)

如果将“普世价值”理解为“普遍共享的客体”,那么,“普世价值”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任何意义上的挑战。不仅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且任何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不可能否认这种意义上的“普世价值”。但这一理解方式并未揭示“普世价值”的真实涵义和本质,它仅仅强调了人们共同珍惜某些资源的重要性,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应当遵循怎样的价值原则在人们之间进行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普世价值”的第二种理解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也只是潜在的。当前任何一个自命文明的国家,都不可能否认(至少口头上)“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基本价值。就这一点而言,这些价值目标确实是“普世”的。但每一国家都会因其现实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对这些基本价值及其排序和实现途径有不同的理解。将某一或某些国家、地区对这些基本价值及其排序和实现途径的具有特殊性的理解方式作为“普世价值”而强加于他人,则是一种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所谓“普世价值”的挑战,指的就是这一做法,即将对这些基本价值的西方式理解作为“普世价值”而强加于社会主义中国。

“普世价值”的第三种理解方式,实际上是第一、第二种理解方式的推进,即将“普遍共享的客体”和“普遍认同的目标”转化为“普遍的行为规则和规范”。但同样的问题是,制定规则的权力和标准在哪里?例如,作为抽象的规则和规范,民主与法制确实具有某种“普世性”,但作为具体的制度设计,西方式的民主和法制就不可能是适用于世界各国的“普世价值”。即使承认有某些普遍认同的价值目标,但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具体方式、途径,即规则、制度的设计和制定,也必然因各国自身的特殊性而有不同。只有当人们把某些特殊的制度设计看作是普遍有效的而强加于社会主义国家时,对“普世价值”的这第三种理解方式才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总之,所谓“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其实质不在于是否承认存在抽象的“普世价值”,而在于把西方式的价值观念和制度设计当成“普世价值”而强加于社会主义中国。“普世价值”有一个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背景,罗马的雄心、基督教的框架和启蒙运动以来的主要概念,构成了西方普世主义的解释框架。这种解释框架认为西方现代价值是一种高于地方价值的普遍价值,对地方价值的承认不过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姿态。这就使得关于普遍价值的争论由一个文化问题变为一个政治问题。[2](P32)“通过‘普世价值’干预我国的民主建设,以期终结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构,是这一讨论(指的是兴起于2008年的‘普世价值’之争)的核心。”[3]侯惠勤的这一观点道出了所谓“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的实质。

西方式的价值观念和相应的制度设计并非“普世”的,因为作为其立论基础的抽象的人性论本身是一个未经反思的独断性预设。“普世价值”论者总是将人的某些抽象本质看做是共同的人性,并以此作为其立论的前提性假设。但并不存在这样的“共同人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60)抽象人性论忽略了现实社会生活对人性的决定和型塑作用,从而忽略了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之间现实存在着的差异,忽略了人性必然随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这一事实。实际上,构成“普世价值”之立论基础的所谓“人性”,不过是西方特定生活方式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定产物,并非人所共有的和固定不变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人性,都有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普世价值”论者无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以及作为其产物的人性所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而将其抽象化、永恒化、固定化,恰恰表明这些人本身还受到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的限制。

当然,不能否认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性以及建立在这一人性基础之上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与合理性。但相对于作为资本主义之克服与扬弃的社会主义而言,资本主义及其相应的价值观念也就在原则上丧失了其历史进步性与合理性。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在概念表达上有其表面的相似性,但二者的实质内涵却因各自立足点的不同而根本不同,一个立足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一个则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或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就其原则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克服与扬弃、包容与超越。因此,从理论上讲,自由、平等、博爱等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不可能对“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人道和谐”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构成挑战。但在现实中,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却以“普世价值”的面貌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流行起来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构成冲击和挑战。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不管我们承认与否都客观存在的简单事实,即:某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实现了的价值目标,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却还没有实现。所谓“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本质上乃是这样一种挑战,即: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能否以最快、最充分的方式,不仅实现资本主义已经实现了的价值目标,而且实现资本主义所不能实现的但社会主义内在地包含着的价值目标。因此,回应所谓“普世价值”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不仅是一项理论任务,更是一项实践任务。只有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自身各方面的建设,让人们切实地享受到诸如民主、自由、平等这样的公民权利和文明成果,所谓“普世价值”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才会不攻自破。

尽管在回应所谓“普世价值”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时,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自身的建设,但仍然存在一个在理论上如何对待“普世价值”的态度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陈先达的观点值得借鉴。他区分了“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认为一方面应当坚决反对“把西方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奉为绝对的普世价值”的西方中心论的普世价值论,另一方面则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肯定和重视那些“代表历史趋向、得到人民比较广泛认可”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的价值共识。[5](P3-9)这就是说,我们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时,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这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共识,而是要结合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基本国情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将这些价值目标纳入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制度框架内加以重新理解,并通过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和社会政治实践将其实现出来。

二、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挑战应对

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一种个人主义思维方式在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这种个人主义一方面源自于近代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则根源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深刻的利益分化和冲突。随着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渗入,加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的分化与冲突,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和渗透于一部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当中。主观主义以纯粹的个人主观意见作为一切价值之有效性的基础,相对主义在强调价值的相对性时否认其最低限度的普遍性,而虚无主义则否认一切价值的普遍性和现实有效性。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现代世界是以主观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6](P291)这一原则根源于人们把作为主观活动的思维或思想本身理解为原则,“把绝对设定为主体”。[7](P3)这种被设定为绝对权威的主体,实际上是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抽象的原子式个体,而理性则被设定为这一原子式个体所固有的抽象人性。当这种主体性思维抓住抽象的人性而视其为人所共有的普遍性并试图在这一抽象的普遍人性基础上建构起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时,它所建构起来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就仅仅是一种不能对现实社会生活提供任何指导和规范作用的无内容的抽象形式,即康德式的形式主义道德。当人们试图为这种道德形式提供具体的内容时,它所能提供的就仅仅是特殊个人的特殊主观意见,因为这个特殊个人的现实生活本身以及他的具有抽象普遍性形式的思维所能把握到的具体内容本身就是特殊的。因此,从抽象人性论出发的形式主义道德一旦要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规范时,就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每个人都以其自身特殊的主观意见作为价值原则和道德标准,主观主义就进一步转化为相对主义。特殊的个人及其特殊的主观意见,都是有限的事物,当人们离开无限的普遍性而仅仅抓住有限的特殊性时,他就感觉到自身是一种虚无。这样一种既否定外部客观事物和原则的普遍有效性而又感觉到自身之虚无性的思维,就是虚无主义。

黑格尔以抽象的思辨哲学方式阐明了西方现代文化的个人主义本质,阐明了这种个人主义在价值观上不断由主观主义转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内在逻辑。但他却没有揭示这种个人主义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价值观上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实社会根源。这一工作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

根据唯物史观,观念无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获得了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近代主体意识觉醒的现实社会根源。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体而言,社会关系日益狭隘化为一种抽象的交换关系,这种抽象的交换关系外在于个人的真实需要和真实情感并表现为对个人的一种抽象限制。这种以个人特殊利益为出发点的抽象限制在道德理论上的反映,就是康德式的形式主义道德中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个体的限制。市场交换机制表现为一种纯粹外在的和抽象的形式规则,在这一形式规则下每个人都以自身的特殊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这样一种普遍形式与特殊目的的分离与对抗,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就是一种各以自身的特殊性为实际标准的主观主义。各个特殊个人的特殊利益、特殊目的是各个不同的,且作为抽象地平等的个体,每一特殊个人的特殊利益、特殊目的都不比其他同样特殊的个人的特殊利益、特殊目的更具重要性。这样一种相互取消其有效性的抽象平均状态,在观念上的反映就是一种强调各自的相对有效性的相对主义。社会化生产和市场交换产生出来的社会力量通过物的形式表现为一种个人无力控制的抽象的、外在的强大力量。以个人特殊利益为目的的特殊个人,一方面倾向于否定这种与己相对抗的外部力量,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屈从于这种力量,并且在这种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交织的强大力量面前感觉到自身的无足轻重。这样一种否定倾向以及个人的无力感,在观念上的反映就是虚无主义。

既然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底色,它就不仅冲击、挑战和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冲击、挑战和瓦解着包括以“普世价值”面貌出现的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在内的一切人类价值观念。但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造成的冲击与挑战,还是不同于其对所谓“普世价值”所造成的冲击与挑战。

价值观上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与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是以现代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相互隔绝、相互对抗的原子式生活方式为其共同的基础和根源,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有其同质性,即两者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普世价值”尽管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似乎克服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抽象价值观念,但实质上却始终无法摆脱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底色。毋宁说,“普世价值”不过是对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屈从,并以一种形式上的抽象普遍性为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提供一种隐蔽的合法性。就是说,一方面,形式上存在一种凌驾于个人特殊性之上的普遍性——即抽象的形式平等和形式自由,借以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收编于普遍性的假象之下;另一方面,实质上每个人却仍以个人特殊的主观意见为价值的评判标准和行动的现实指南。以此观之,一方面,“普世价值”并没有真正克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另一方面,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也难以对“普世价值”形成真正的冲击与挑战。毋宁说,这两者形成了一种“同谋”关系,共同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客观上维护和巩固着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由此可见,提倡践行“普世价值”,不仅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价值困境,反而可能陷入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中而难以自知。

马克思主义是在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实社会根源,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价值观念的抽象性,并从而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看做是克服现代性价值困境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深刻地揭示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实社会根源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因而相对于所谓的“普世价值”而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克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真正有效的根本途径。但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来自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冲击和挑战,才是真正的和严峻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既要不断地改造现存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实土壤,也要不断反思、批判和超越现有的一切价值观念——现代价值观念本质上具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而一切现存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其惯性和惰性,这种惯性和惰性必然对社会变革和观念变革起阻碍作用,从而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和挑战。

就处于转型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前中国而言,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利益格局以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利益的分化与对抗,贪污、腐败等社会不公,以及践踏法律与人权等社会丑恶现象,都程度不同地瓦解着人们对一般价值观念的信念,从而不可避免地助长了价值观上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从而有利于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人道和谐的社会氛围。但是,如果不实质性地改革和完善当前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革除社会中的各种乱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回应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就不可能真正内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动机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挑战的积极回应,以及社会主义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乃是交织在同一过程中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三个方面。

标签:;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挑战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