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_化学论文

化学课程“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_化学论文

化学课“情景教学”的问题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景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课堂教学教师时新“情景”教学,这是一个好现象,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学“情景”的创设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我在听课中发现在化学课情景创设中存在着以下现象: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习惯于从化学“毒害”事件入手、热衷于电脑模拟化学实验、随意性探究情境的创设等问题。反思这些现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哪般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1:某教师在《镁、铝》公开课教学时,一开始以飞机+航天器+⊙的动画说明镁和铝在这些科技领域的重要用途,能起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能加深学生对这些金属的重要用途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帮助,但后来就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飞机+航天器+⊙的动画+物理性质,其次还是飞机+航天器+⊙的动画+化学性质,再次还是飞机+航天器+⊙的动画+用途,最后飞机+航天器+⊙的动画+小结,其间虽有性质探究等,但整个PPT中充满了⊙的动画,这是情境吗?这种情境除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何价值?本来出现这些图片和动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但反复出现与简单地重复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

[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笔者认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二、习惯于从化学“毒害”事件入手——化学物质真的那么可怕吗

因此,情境的创设核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情境设计的首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与化学有关的新闻事件、最新科技成就、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等都是我们创设课堂情景的好材料,但对这些材料的利用时应有所选择,重视正面的,注重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正确的化学观的形成。

案例2:“2005年3月29日晚6时50分,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上,一辆载有液氯的山东槽罐车与一辆山东货车相撞,导致槽车内液氯大面积泄漏。两车相撞后,肇事的槽罐车驾驶员逃逸,货车驾驶员死亡。液氯泄漏造成了公路旁三个乡镇的村民重大伤亡。抢救人员在事故发生地附近挖了一个水塘,将槽罐车吊至塘中,用烧碱对液氯进行化学处理,记者现场看到事故地周围的庄稼被熏得金黄。”某教师用该事件作为讲述氯气性质的课堂引入,并要求学生通过探究与学习,来分析氯气的性质,整个知识的探究围绕着该事件展开,学生对氯的性质了解后,普遍地认识到氯气太可怕了,该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又再次播放了“氯气”在二次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抗日军民释放化学武器的镜头,以此作为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反思]:上述情境设计十分贴近课本知识,也能使学生对氯气性质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但是若每个物质性质的讲述都是从一些“毒害”“污染环境”“化学武器”“传染病”等入手,在学生的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化学知识与理论都是与“毒”有关,学生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可望而不能接触,看到化学物质就害怕,这怎么能让我们的学生去从事化学研究,从事化学事业,这符合我们培养化学后备人才的目标吗?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多创设一些化学对人类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产生好感,乐意去接近化学物质,这样,学生能大胆地实验,树立终身服务于化学事业的理想,我们的化学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三、热衷于电脑模拟化学实验——真的比演示和学生实验更具有直观性吗

新课程的实施,使化学课程资源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育成果,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优点在于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改变了教学基本上靠教师口授、板书、演示的局面,并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广度、深度等,但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应因课置宜,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现象明显、条件允许的实验还是需要教师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实验,不能通过电脑模拟来解决。

案例3:某教师在一节《氯气》的公开课中,讲述氯气的化学性质时,用电脑模拟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和氯气与磷反应的实验,同时运用网络实验室模拟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连接和制取,这些实验均用电脑模拟,学生在通过人机交互中学到了知识,看到了反应的现象,教师美其名曰为了使教室内不产生有毒气体——氯气,因而,全部采用了电脑模拟,电脑模拟真的能起到“神奇”的效果吗?学生真的相信这些实验结果吗?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真的行吗?

[反思]:上述情境设计对于某些中学阶段无法演示或时间非常长才能看到实验现象的实验,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来实现,但是对一些能够通过课堂演示或学生亲自经历的实验还是需要课堂上演示的,这样学生不但真正学到了实验的技能,而且亲身感受到化学反应的魅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新课程中确实赋予了许多电脑展示的内容,但没有赋予化学实验可通过电脑模拟来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应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和建立网上与网下结合、电脑模拟与实验演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的新型的课程体系,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应懂得新课程更注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只有让学生亲身实验,才能使学生投身于化学实验之中去探究知识的真谛。

四、随意性探究情境的创设——这真的是探究吗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实践与活动等栏目,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随意地创设探究性情景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案例4:某老师在《元素周期律》这一节公开课时,对1~18号元素分别做了14套卡片,56个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套,每张卡片上分别注明了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半径数值、主要化合价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对这18张卡片进行观察,从中找出这18种元素的规律。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元素卡片的分析探究出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反思]: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接受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所有课堂均需采用,也应该看到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花费的时间更多,有些只要学生稍有自学能力就能看得明白的,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创设一个人人皆知的情景来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无需探究的内容,没有必要创设探究的情景,这样才能避免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实际上,像上述这样越探究越复杂的情景是没有意义的,这些陈述性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效率,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也没有要求每堂课都必须有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科和知识的特点,创设必要的探究性情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同时,探究中有接受,接受中有探究,两者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是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标签:;  ;  ;  

化学课程“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