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在普通话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革新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通话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民族地区;普通话课程;教学革新
普通话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在全国高校中,普通话课程的性质也基本都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从我们长期的教学以及学生调查中,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培养学生普通话能力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也有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普通话课程的革新略显不足,导致学生对普通话课程渐失兴趣,未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能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主动学习意识淡薄,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调查中,发现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意识不强烈,不主动规避夹带的民族语腔或汉语方言腔,造成大量地方普通话,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影视剧中方言台词的影响,这种地方普通话的影响愈益严重,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方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学目的却仅仅局限于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的测试,这显然与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符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流利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及普通话思维。
(二)课程设置不当且课时有限
在民族地区高校中,普通话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在大一上或下学期,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课时也设置在12至30个课时之间。我们认为普通话课程的设置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普通话课程归根到底还是实践为主的一门课程,设置其为一门只有一个学期的课堂理论学习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多的让其成为一门接近实践类的课程。在课时设置上,即使民族地区的师范类高校课时也大部分没超过30个课时。由于课时的缺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详细的展开讲述,以及缺少对学生一对一的针对性训练,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普通话时只是囫囵吞枣,不能规避自己的语音缺陷。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在高校的普通话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先讲授普通话理论知识,然后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是一种最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们又多了一些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跟着录音听读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往往造成学生在学习兴趣上提不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也都是局限于应试教材,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能够熟读成诵,离开教材自由朗读演讲时却错误百出。这些都跟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这一问题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更是突出。
(四)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够
普通话课程一般由高校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的教师来讲授,但这些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一定高,反过来一些普通话水平高的老师,由于缺乏语言学专业知识,往往不能正确讲授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优秀的普通话教师应该在这两方面兼备。由于师资的缺少,高校普通话课程在教学中,往往把几个班级合为一个大班来讲授,这样教学效果明显下降。尤其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优秀的普通话教师更是缺少,因此加强师资建设是必要的。
(五)普通话教学设备不完善
普通话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来配合,目前有些高校还是非常缺少相关教学设备,如缺少专业的普通话语音室和训练教室,缺少相关训练系统和软件,或者即使购买了相关软件,但缺少技术人员,利用率也不高。设备较好的高校目前开设的PSC模拟测试在好多高校都是欠缺的。这些都导致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阻碍重重。
二、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法与实践
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学习普通话及教师教学革新的手段和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强化课程设置,弹性安排课时
关于普通话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于其性质问题,从我们目前教学及测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都把普通话仅仅当成一种工具,技术技能是否达标的实践性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普通话的目标是过等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更加注重其理论性,增强普通话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从课时设置上来讲,高校普通话课程的课时是普遍偏少的,特别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讲。我们认为在课时设置上应该具有弹性,这也牵扯到课程性质的设置,普通话课程除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外,应该有另外一种选修形式的普通话提高课程,用于基础差或者想更进一步提高水平的学生来选修,课时上适当增加。
(二)差异化的分班分类教学
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多民族民系聚居的特殊情况,生源构成较为复杂,以及普通话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差异化的分类分班教学法是最为合适的教学法。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能够做到针对性强,教学目标明确,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分类分组的科学性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关键一步,我们可以按照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学生对普通话的不同需求分班,教学目标更明确,还可以按照民族语的不同或汉语方言片区的不同来分班教学,同一语音问题的分类组班。不同方言片区的学生在语音问题上大致相同,例如不能发准确儿化音的,平翘舌不能区分的,前后鼻音不能区分的,声调不能准确发音到位的等等不同情况分类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针对性,但也对我们的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在分类教学中,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过于强调分类而忽略了整体性。
(三)提高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效率
现代多媒体技术范围比较广泛,大部分设备和技术已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的提供外部学习条件,通过音频、视频使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得以充分学习普通话。网络上教学资源丰富,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示范时间。多媒体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学生多次学习,反复多次模仿教学视频的听说,提高普通话的听说能力。
(四)采用国际音标记音法教学
国际音标记音法教学对中文系学生学习普通话更容易,尤其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利用国际音标听辩和发音,纠正语音缺陷是最为可靠的方法。国际音标的掌握虽有难度,需专门系统的学习,但这是学习普通话的一条可靠途径,在引进国际音标记音法教学时,可结合英语音标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快掌握国际音标。
(五)采用普通话微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界成为一种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微课程的优势在于其能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的多样性。我们采用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必须重新规划教学流程,精心制作微视频,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微课程开展普通话“翻转课堂”的教学,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差异化教学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各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上我们也应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普通话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在民族地区高校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洁,高校普通话教学策略研究[J],新校园,2017(7)
[2]文玉婷,浅谈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3]徐震宇,普通话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
[4]赵锦华,朱翔.互联网+边疆高校普通话分类教学学生分类标准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7(5).
[5]张晓静,普通话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
作者简介:李芳芳(1984.10—),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作者:李芳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普通话论文; 课程论文; 高校论文; 课时论文; 民族地区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