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生产的价值转形中的“两个等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奢侈品论文,两个论文,价值论文,转形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提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时,没有提到如何在一般条件下同时满足平均利润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也就是如何使成本生产价格化。这个问题称为价值转形问题。价值转形是涉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逻辑自洽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任何经济学都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价值转形模型的形式与部类的划分方式有关。部类划分方式不同,价值转形模型的形式也不同。马克思曾把第二部类划分为两个分部类,一个是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分部类,另一个是生产奢侈品的分部类。如果把每个分部类看作一个部类,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三个部类。按照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划分方法,构造价值转形模型,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见到有人做过。本文讨论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划分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建立相应的模型,找出求解方法,通过一个数例说明具体计算方法。本文分析价值决定生产价格问题,资本流动问题,以及马克思“两个等于”的论断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一、已有的各种价值转形理论
1907年,鲍特凯维兹(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发表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基本理论结构的修正》和《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价值计算和价格计算》等论文。在论文中,他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三个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第二部类为工人生活资料生产部类,第三部类为资本家生活资料生产部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自己的价值转形模型:
分别为三个部类的剩余价值,x、y、z分别为三个部类的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p为利润率。该方程组包括三个方程和四个未知变量。为了使方程组有唯一解,他假设第三部类的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为常数1。该模型保证了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但是生产价格总和不等于价值总和。该理论不能分析两部类价值转形问题,如果规定其中一个部类的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为1,那么,另一个部类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必定也为1,无法实现平均利润。规定第三部类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为1,大致相当于假定该部类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相等。显然,在一般情况下该假设不成立。这是鲍特凯维兹的理论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其后的研究价值转形的经济学家大多沿用了他的部类划分方法。
1942年,斯威齐(Paul M.Sweezy)在鲍特凯维兹的三个方程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的方程。该模型的利润总和不等于剩余价值总和。
1948年,温特尼茨(J.Winternitz)提出的价值转形理论与斯威齐的理论相同。
1956年,米克(R.L.Meek)规定第二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等于全社会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这种规定实际上是要求第二部类是“中等构成部门”,显然不合理。1973年,他又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法,假设全社会利润总和等于全社会剩余价值总和的条件。这种假设条件,与鲍特凯维兹的价值转形理论同样不能成立。
1957年,塞顿(Francis Seton)提出n个部门的价值转形模型。其中,有n个方程,n+1个变量。为了使价值转形方程组有唯一解,假设其中一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大致相当于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为1。为了说明价值转形问题,又回到鲍特凯维兹的三部类划分方法,假设第三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该假设也不能成立。
国内学者白暴力、丁堡骏等人都对价值转形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形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曾经把第二部类划分为两个分部类,一个是生产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和资本家需要的必要生活资料分部类,另一个是生产资本家需要的奢侈品分部类。如果把每个分部类看作一个部类,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三个部类。马克思用一个数值例子,说明考虑奢侈品生产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假定,“Ⅱa的资本家和Ⅱb的资本家,把他们的收入按相同的比例,分别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假定二者各以收入的3/5用于必要生活资料,2/5用于奢侈品……”①。马克思的例子可以表示为:
三、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价值转形问题中的基本关系
1.基本假设条件
为了便于讨论,提出如下假设条件:(1)社会生产划分为三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第二部类为必要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第三部类为奢侈品生产部类,不考虑非物质生产部门。(2)生产过程为简单再生产。没有对外贸易。(3)三部类的剩余价值率相同。(4)三部类的利润率相同。(5)三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已知,但是不完全相同。假设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中用于必要消费资料部分的价值和用于奢侈品部分的价值已知。(6)第二部类和第三部类剩余价值中,用于必要消费资料部分的价值和用于奢侈品部分的价值的比例已知。(7)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为1年,即不考虑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8)没有固定资本,即不变资本的价值通过一次生产过程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
2.符号规定
3.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按照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划分方法,以及上面的符号规定,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表示如下:
在这三个方程中,由任意两个方程可以推导出另一个方程。因此,只有两个独立方程。如果没有特殊约定,由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更重要,可以选择前两个方程。即
4.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
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是无量纲的纯系数,和某种具体的货币单位无关。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表示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联系。由于社会总劳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
即社会对某个部类多承认的劳动,与社会对其他部类少承认的劳动正好抵消。
5.价值生产价格联系方程
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价值生产价格联系方程,即价值转形方程分别为
以上关系式构成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的基础。
四、按照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划分方法建立的价值转形模型
按照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划分方法建立的价值转形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1)、(2)式为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3)、(4)式为第二部类和第三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5)、(6)式为剩余价值率相同条件;(7)、(8)式为第二部类和第三部类的必要消费资料价值和奢侈品价值的比例;(9)、(10)、(11)式为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定义;(12)式表示各部类被社会多承认的剩余价值互相抵消;(13)、(14)、(15)式为价值转形方程。前8个方程构成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方程组,后7个方程构成价值转形方程组。
五、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和资本是否流动的问题
由价值形式的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方程组得到的结果,是解价值转形方程组的条件。因此,价值决定生产价格,而不是相反。
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类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没有变化,原有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没有破坏,因此,各部类原有的生产规模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社会对不同部类产品价值的承认程度。由此产生价值生产价格转换系数,以及生产价格形式的利润率。
六、马克思“两个等于”的论断是否成立
马克思认为:“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②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由于社会总劳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某个部类被社会多承认的剩余价值,正好等于其他部类被社会少承认的剩余价值,被社会承认的剩余价值总和,即被社会承认的价值形式的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被社会承认的各部类产品的价值总和,即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假设每个部类多得到的剩余价值分别为。如果每个部类的资本家将多得到的剩余价值中的一定比例q(0≤q≤1)用于必要生活资料消费,其余部分(1-q)用于奢侈品消费,三个部类的利润分别为
上式表明,资本家实际得到的剩余价值总和,即资本家实际得到的价值形式的利润总和,等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和。因此,在对剩余价值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剩余价值的总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是在资本家之间转移。同时,资本家实际占有的价值总和,即价值形式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在资本家之间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对剩余价值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转移。每个部类的资本家实际得到的剩余价值,既不等于这个部类得到社会承认的剩余价值,也不等于这个部类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更不等于这个部类生产价格形式的利润。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从形式上看,生产价格形式的利润总和,一般不等于剩余价值总和,只有价格形式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成立。从本质上看,资本家实际得到的价值形式的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并且资本家实际占有的价值形式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因此,马克思“两个等于”的论断同时成立。
七、价值转形模型的计算实例
考虑到研究的是价值转形问题,各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完全相同。把《资本论》第2卷的例子中的第一部类不变资本改变为6000,其余条件不变。假设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中必要生活资料价值和奢侈品价值分别为C[,1]=6000,=1000,S[,11]=600,S[,12]=400,第二部类和第三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
这些结果可以表示为下页表3。
将由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方程组得到的结果代入(9)、(10)、(11)、(12)、(13)、(14)、(15)式,得到r=0.151142198,a[,1]=1.013931623,a[,2]=0.962849005,a[,3]=0.962849005。这些结果可以表示为:
可见从形式上看,转形后生产价格形式的利润和价格形式的生产价格表,同时满足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和平均利润条件。将以上结果代入(9)、(10)、(11)式,得到S[,a1]=111.452985,S[,a2]=-89.16238798,S[,a3]=-22.290597。如果被社会多承认的剩余价值中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消费,其余40%用于奢侈品消费,可以得到
将以上结果代入(19)、(20)、(21)式,得到S[,t1]=106.1072252,S[,t2]=-84.88578018,S[,t3]=-21.22144504。如果多得到的或多实现的剩余价值中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消费,其余40%用于奢侈品消费,可以得到
表4和表5满足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但是不满足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和平均利润条件。可见从本质上看,一方面,转形后价值规律发生了变化,由按照价值量相等进行交换,转变为按照生产价格量相等进行交换。另一方面,转形后各部类价值形式的利润率并不相等。但是它却为自己的表现形式,即生产价格形式的利润和价格形式的生产价格体系,同时满足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和平均利润条件奠定了基础。
八、结论
本文按照马克思把第二部类划分为两个分部类的部类划分方法,提出了一个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价值转形模型。按照马克思考虑奢侈品生产的三部类划分方法建立的价值转形模型,与按照鲍特凯维兹的部类划分方法建立的价值转形模型完全不同。因为部类划分方法、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价值转形方程都不相同。
在这个模型中,按生产价格交换和按价值交换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在价值转形过程中,各部类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变。平均利润的实现不是通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流动,而是通过社会对不同部类劳动承认程度不同实现的。
该模型表明,价格形式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得到社会承认的价值形式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资本家实际占有的价值形式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得到社会承认的价值形式的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资本家实际得到的价值形式的利润总和也等于剩余价值总和。但是,以生产价格形式表示的利润总和,一般不等于剩余价值总和。这就是马克思“两个等于”论断成立的范围。从形式上看,“两个等于”只有一个成立。从本质上看,“两个等于”同时成立。
该模型还表明,在价值转形中,价值规律发生了变化,由按照价值量相等进行交换,转变为按照生产价格量相等进行交换。同时,尽管各部类价值形式的利润率并不相等,也不满足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但是它却为生产价格形式的利润和价格形式的生产价格体系,同时满足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和平均利润条件奠定了基础。
本文证明了价值决定生产价格,而不是相反。在考虑奢侈品生产的情况下,通过劳动价值论可以解释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满足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条件。从而证明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