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1951年和1955年,国家分别决定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并在1956年制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首次将电子计算机、半导体与原子能列为国家重点科学技术项目。)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有的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所以,学术界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问题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划分上针锋相对,纷繁复杂。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近2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见表1)。从表中可知,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
表1 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研究论著比较[1]
(1)二分法。一种是将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算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为止;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从1993年算起,到2000年止。[2]另一种是将新中国成立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9~2000年为第二阶段。[3]
(2)三分法。一种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2年)为起步阶段,从1983年国家初步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起,至1992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为止;第二阶段(1993~199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从1993年国家成立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起至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前为止;第三阶段(1998~200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以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至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止。[4]另一种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角度,将新中国50年“信息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8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创阶段,从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算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止;1979~1987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开拓阶段;1988~1999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火炬”计划起,到1999年为止。[5]还有一种是对“九五”及2010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1995年到1997年6月为试点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试点项目,进行系统协调;1997年7月至2000年为初步信息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初具规模,重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实现国内外联网;2001年至2010年为基本信息化阶段,全国规模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中国与国际信息网络的信息流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6]最后一种是以计算机产业为重点,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1956年到1965年为计算机启萌阶段;1966~1977年为计算机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到2000年为计算机快速发展阶段。[7]
此外,也有学者将近10年来信息化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1993年为第一阶段,1994年为第二阶段,1996年为第三阶段,1997年为第四阶段,1998年为第五阶段,1999年为第六阶段,2000年为第七阶段。[8]
种种文献表明,关于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划分,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说法。笔者以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信息化端倪难现,大多只停留在个别特殊企业、特殊行业或少数实验室,不具有普遍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信息化才开始纳入议事日程,并由低到高渐次发展。因此,笔者在这里重点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信息化进程进行研究,且以为划分四个阶段为宜:
(1)1978~1983年为信息化酝酿阶段。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这次大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作了长篇重要讲话,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9]全国科学大会以后,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进程。这一阶段,信息化问题开始并已经引起了有关单位和部分科研人员的关注,但特点是处在酝酿阶段,还没走上运作轨道。1980年,电子工业主管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的精神,作出了军工企业加快军用转民用的战略性决策,由此使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力逐年提高。1983年,国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首次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国家政策,信息技术开始凸现。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会议可以说是全国科学大会,标志性文件主要有:1978年12月国家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0年12月全国科技大会通过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
(2)1984~1992年为信息化起步阶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中国信息化的序幕。同年12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向发展国民经济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决定。同时,国家把电子及信息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对它们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同时把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并以此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1986年3月,国家科委编制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在"863"计划中,信息技术被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包括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新型信息获取技术与实时图象处理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1988年5月,国家又制定了“火炬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宗旨是使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1986年至1990年前,电子技术应用的重点是机床改造、工业炉窑控制、水泥生产、化肥生产、橡胶加工、电力负荷控制等六个方面。199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5月,国家计委召开全国第三次产业规划会议,决定和会议都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列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1982年,撤销了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和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成立了电子工业部。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推动国务院有关部委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1987年,国家计委的计划中心,预测中心与信息管理办公室三个单位合并组建了国家信息中心,负责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1990年3月,具有全国社团法人资格的信息行业民间组织“中国信息协会”在北京成立。
(3)1993~1997年为信息化全面推进阶段。1993年3月,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即金桥工程),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赋预五项任务和职责:一是对全国性经济信息化社会系统工程项目(如“三金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二是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需确定的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提出建议;三是预审工程立项、资金筹措和实施方案等重大事宜;四是协调各地区提出的问题和出现的矛盾,及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性意见;五是承担国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联席会议”的成立和“金字系列工程”的陆续启动,标志着中国信息化掀开了新的一页。1996年1月,联席会议改组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担任组长,有20多个部委共同组成,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
1995年10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之中,“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被列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要目标,具体体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199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总部位于欧洲的国际组织“21世纪电讯、信息与经济合作组织、(TIDE2000)”合作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信息化与经济国际研讨会”。1994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0月,由NCFC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1997年4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体系6大要素及其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建议。
1993~1997年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的工作有:1994年4月,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首次开通,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同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商务部部长布朗签定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1994年1月12日,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7月19日又成立了中国联合通信有限责任公司;9月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1997年12月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
(4)1998~2001年为信息化加速发展阶段。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成立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部下设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其主要职责为:一是研究制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二是指导各地区、各行业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三是协助业主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四是组织协调和推进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五是研究制定有关信息资源的发展政策和措施,指导、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六是推动信息化普及教育。1999年12月,为加强对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撤销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成立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
1999年7月,国家计委、科技部首次印发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1999年度)》,该指南共分十大部分138项重点领域,其中信息部分共规定了25类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这是法规性的政策。这部政策的出台对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都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该建议将“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列为21世纪初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该纲要对“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了进一步规定,明确提出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二十四字”的信息化方针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1年7月,由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研究制定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出台,这是全球首例由国家制定的信息化标准,对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01年9月,历时一年多的《“十五”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等陆续出台,为加速推进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具体地行动指南。
2000年6月,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亚太地区24个国家42个城市的市长及其代表和国际知名的IT企业首席执行官约150人出席这次高级论坛,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上海宣言》;同年8月“首届中国企业IT应用论坛”在北京召开。2000年8月21日,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等20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2000年12月,中国首届“网上企业管理信息化研讨会”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六大城市同时拉开序幕,这次会议提出了“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基础管理”的新理念。
2001年5月首届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江苏扬州召开,来自社会各界知名人士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着重研讨了城市信息化建设问题,并就未来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2001年9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科技部主办的“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化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围绕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情况;探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标准化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分享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并就一些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2001年10月,由信息产业部主办的“中国加入WTO与电信增值服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会议确定将最先开放电信增值服务业务,率先在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
1998~2001年,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工作内容主要有:1998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完成了邮政与电信的分离及电信的政企分开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邮电与电信的市场化。1999年春夏之交,中国网络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网通)成立,中国电信改组、中国联通重组,中国通信领域进一步打破垄断,竞争格局逐步明朗化。2000年5~7月,中国电信公司、中国卫星通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先后成立;同年12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信营运公司——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企业一通天下的垄断性竞争格局。199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通过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开始试运行;1999年到2000年,中国联通互联网、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中国移动互联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先后开通使用。2000年1月16日,中国国家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网络启动;2000年5月,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中建总公司与中国第二大电信企业中国联通就联通接入网工程达成全面合作共识,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一次合作;2000年7月12日,中国互联网公司——SOHU·COM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13美元1股;2000年7月25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在上海浦东软件园揭牌。
2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中国是一个技术整体素质偏低的人口大国。不仅工业化、城市化滞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中国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学习、借鉴及至模仿以外,仍不失具有自己的特色。对此,一些学者们作了尝试。有的是就某一历史阶段概括的,有的是从信息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归纳的,还有的是根据某一城市信息产业状况综合的。从中不难发现,对中国信息化特征的分析,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上看,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起点低但起步早,个别信息网络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是信息技术从无到有,并从工业技术脱胎而出,衍生为一门新兴的技术;三是信息产业由低到高,逐渐从第三产业分化出来,演变成一种新兴的产业,被称为第四产业;四是信息产业由弱到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五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计划经济的痕迹仍然存在,阻碍了信息化的加速推进步伐。
(2)从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上看,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80年代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摸索性、探讨性特点,分歧意见较大,并无明确的发展战略;二是90年代前后,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实践性、经验性,分歧意见虽有,但发展战略逐渐浮出;三是近二三年来,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规范性、条理性,总体认识趋向一致,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式赶超战略日益明朗化,成为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行动指南。
(3)从信息化发展方针上看,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发展附属于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之中,因此,信息化发展的方针就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尚处于理论的层面;二是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使其发展方针成为实践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不同时期的信息化发展方针;三是2001年“二十四字”的信息化方针比1997年信息化方针更完善,更趋合理性,有助于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见表2)。
表2 信息化建设方针变化比较
(4)从信息化发展目标上看,呈现出4个特点:一是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发展目标比较模糊、粗糙,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向具体一些的内容靠近;二是80年代信息化发展目标理想化成分偏重,90年代信息化发展目标则实践化要强一些;三是“九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范围只包含“经济”部分,强调的是“程度”,希望在一定程度实现经济信息化;四是“十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范围不仅包含经济内容,还包括社会内容,强调的是“水平”,要求的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
(5)从发展速度上看,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受工业化发展速度思维定势的影响,多年来比较重视信息化发展速度,而不太重视发展的效益;二是90年代的发展速度快于80年代的速度,“十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九五”时期的速度;三是东部沿海及大城市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而西部及农村信息化发展程度严重不够;四是个别尖端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而一些大众化、普及性且又急需解决、急需国产化的信息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五是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前景态势良好,但个别歧视性、偏好性政策抑制了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增长的速度。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