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人民医院 甘肃庆阳 745000
【摘 要】目的 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于术前与术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患者生存率差异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择自2012年5月-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胃癌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治疗组于胃癌切除术前进行中西医结合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术后治疗组于胃癌切除术后进行中西医结合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和3年时Hp复发情况及生存率。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和2年时生存率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至术后第三年时,术前治疗组生存率为84%,术后治疗组则为66%,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年时Hp复发率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2年和第3年时,术前治疗组Hp复发率分别为12.77%和21.43%,术后治疗组分别为32.5%和63.64%,两组患者Hp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中医结合胃癌切除术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术后Hp的复发。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生存率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胃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该菌可定植在胃黏膜,经过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的过程而引发胃癌。胃癌与Hp之间的关系已得到多项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的证实[2]。对于不同阶段的胃癌患者,清除Hp不仅对于手术效果,而且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问题是选择不同的Hp清除时机对于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有什么样的不同?本研究期望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明确Hp与胃癌患者手术时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自2012年5月-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胃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入选标准:年龄18-65岁;经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细菌培养证明确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结果确诊为胃癌。同时排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其他慢性胃肠疾病患者,严重免疫功能障碍患者及合并其他癌症患者。将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术前治疗组和术后治疗组,每组50例。术前治疗组于胃癌切除术前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术后治疗组于胃癌切除术后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手术治疗:各组胃癌患者均行根Ⅱ式合并小弯次全切除术治疗,开腹后先行探查,能触及癌灶。当癌灶位于上部胃,为了防止血行转移,先结扎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短动脉以及留胃短动脉;当癌灶位于下部胃,先结扎胃右动脉、胃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以及留胃左动脉等。胃体部癌以及广泛型胃癌则行胃小弯全切除的胃次全切除术。位于近食管胃界线处的,行腹腹联合手术的方式。
1.2.2中医治疗:术前治疗组与术后治疗组根据分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根除Hp,给予西药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0g,均为每天2次。同时根据患者中药半夏泻心汤,方剂如下: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此外根据患者中医辩证酌情加减,如肝胃不和型加枳实,脾胃虚寒型加佩兰、藿香等,瘀毒内阻型加生蒲黄、五灵脂、蛇蜕等。具体中药剂量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调整。每日一剂,头煎二煎药业合并煎至约300mL,每日三次。连用3个月,直到Hp根除为止。术后根除组患者在术后根除Hp,给予与术前治疗组相同的西药与中药方剂,直到Hp根除为止。
1.3 疗效判断及观察指标:分别对术后6个月,1、2和3年各组生存率和患者Hp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点生存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均无死亡病例出现,生存率为100%,随访至术后1、2年时,术前治疗组患者生存率为98%和94%,术后治疗组则为92%和80%,两组间生存率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至术后第三年时,术前治疗组生存率为84%,术后治疗组则为66%,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3 讨论
我国西北部地区由于饮食习惯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胃癌的发病率居各类癌症之首,由胃癌所致的高病死率也对公共健康产生巨大的挑战。关于Hp与本省胃癌之间的关系各领域专家也分别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行了证明[3]。机体感染Hp后,因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免疫反应而导致胃部慢性炎性反应,致使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少的环境有助于其他细菌在胃内繁殖,导致长期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这些细菌可使机体产生与感染Hp相似的反应,从而使癌前病变进一步加重。因此在临床上对胃癌进行治疗之前,通过各种手段清除Hp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胃癌切除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发现,在术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组在各随访时点的生存率均较术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组高,且Hp复发情况相对较少。可能的原因为在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体质相对较差,使得抗Hp药物的作用发挥受限,且该类药物所具有的副作用也不利于患者胃癌切除术后的恢复,由此导致的恶性循环使得患者的生存率相对较低,国内也有研究认为根除Hp并不能有效的预防胃癌,且在抗Hp治疗过程中所伴随的副作用也易引起抗生素的耐药和感染复发,而这对于目前临床采用手术治疗胃癌的时机选择也产生了新的挑战。因此本研究认为术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于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术后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免疫力相对术前更为低下,进行抗菌治疗所需时间长,且易造成患者耐药,不利于胃癌术后恢复。通过本研究期望对临床胃癌患者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时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谢铁松,雷如军,邵义敏等.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机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4,36(1):27-31.
[2]王睿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形成的关系动物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
[3]祝凯华.IL-10基因多态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
论文作者:王磊,穆雷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胃癌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幽门论文; 生存率论文; 杆菌论文; 螺旋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