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对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养肝利胆颗粒治疗,探讨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此次的1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按照其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试验组:采用养肝利胆颗粒治疗。结果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P<0.05)。结论 对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养肝利胆颗粒治疗,其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发生的不良反应少,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养肝利胆颗粒 慢性胆囊炎 消炎利胆片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206-02
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大多是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后而没有彻底治愈引起[1]。或者是因胆囊结石刺激个胆汁酸代谢紊乱而对胆囊黏膜造成刺激而形成慢性炎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发生胆石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此疾病也随之增加。慢性胆囊炎进一步发展则会发展为胆囊结石,长期炎症刺激则可能会发展为胆囊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我院对此次收治的患者采用养肝利胆颗粒治疗,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1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2]。排除患者为机械梗阻化脓性胆囊炎和胆囊穿孔以及机械坏疽性胆囊炎等。其中男性为75例,女性为45例;年龄在26~60岁,平均为(52.0±2.5)岁。按照其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为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6片/次,2次/d。
试验组:采用养肝利胆颗粒治疗,药物主要由白芍、陈皮、制首乌、构祀子、炙甘草。每包8g,开始冲服,1包/次,2次/d。两组患者分别治疗1个月。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完全消失,影像学提示其胆囊的壁厚和毛糙以及透生有2项或以上恢复到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提示其胆囊的壁厚和毛糙以及透生有1项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以上症状均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5软件处理,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51/ 60) (P<0.05)。如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情况(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试验组(60例) 40 18 2 96.67* 对照组(60例) 36 15 9 85.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试验组:头痛1例;对照组:腹泻1例、头痛1例、呕吐2例、头晕2例;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P< 0.05)。
3 讨论
中医学上没有明确地提出慢性胆囊炎这一病名。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其属于“黄胆”、“肝胀”、“腹痛”等范畴[3]。而祖国医学对“胆胀”等的认识历史十分悠久,同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胆囊的解剖位置则对其的储存和浓缩以及排放胆汁作用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其直接参与到肝脏内外胆道压力的调节,为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4]。胆囊的充盈则主要是依靠胆道系统压力梯度来被动充盈,而胆汁的排出则受到内分泌以及神经的调节。当食物进入到人体的十二指肠后,则会对肠乳膜面产生刺激而释放出CCK-PZ。其不仅使得胆囊收缩,还能够使得胆囊管和胆总管末端括约肌变得松弛,使得胆汁排出。
慢性胆囊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囊壁水肿和纤维组织钙化以及增生。由于瘢痕组织出现收缩,囊腔则变得狭窄,甚至还会出现闭合,造成胆汁潴留,甚至还会浓缩为胶状小块,进而形成胆泥而造成梗阻,使得患者发生感染和炎症等。
此次研究中,对患者采用养肝利胆颗粒治疗,其配方中的白芍具有平肝止痛和养血调经的效果。陈皮则具有理气健脾和燥湿化痰效果;制首乌则具有益精固肾和补血养肝的作用;枸杞子则具有补肝肾和益精血以及止渴等效果;炙甘草具有缓急止痛的功效。诸药合用,具有利胆止痛作用。经过此次研究发现,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发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对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养肝利胆颗粒治疗,其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发生的不良反应少,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敏,赵亚伟,高星亮.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04:22-24.
[2] 石倩玮,王冠梁,李曙光,董志勇.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系统评价及启示[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03:44-49+55.
[3] 张静喆,梁晓强,顾宏刚,章学林.养肝利胆颗粒对胆固醇结石小鼠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04:234-238.
[4] 杨维建,李娟,汪佳明,张超.慢性胆囊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1,12:95-97.
论文作者:张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0
标签:胆囊炎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胆囊论文; 颗粒论文; 胆汁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