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逐步走向系统化,全面化,逐步扩展为专业化的政策体系。通过促进质量提升与政策保障相结合,严格把关,优化相结合。政策的结构,监管政策和激励政策的结合,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在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具体政策中,正确认识基于农村教师的属性,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才能起到主导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优质农村教师队伍。
关键词:乡村性;乡村教师;政策
一、国家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脉络
纵观新世纪,我国颁布实施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策导向的转变,即传统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和“激励诱导”政策逐步上下移动。实行“积极应对”和“标本兼治”的分级教学管理方针转变,从“稳定、合格”导向向“专业发展、高素质”导向转变,教师队伍建设明确的定位。
(一)以“吸引优质师资”为主的政策
吸引高素质教师的政策主要包括“硕士计划”、“专项计划”、“三支持一支持”和“免费教师教育计划”四项政策:一是“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即“硕士计划”)。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总体规划”,建议免除教育硕士等优惠政策,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计划”(“特殊岗位计划”)。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特殊岗位计划”,在农村学校设立特殊教师岗位。在该校任教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中央政府给予特殊支持,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的状况。结构性矛盾。三是《关于组织高校毕业生发展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工作的通知》(“三支一支”计划)。2007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接受教育。它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教育和学术结构。总的来说,上述吸引优质教师政策的重点是向农村学校输送优质教师,以从源头上改变农村教师短缺和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
(二)基于“优化教育资源”的政策
优化教育资源的政策主要包括岗位设置改革、绩效工资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系列培训计划和农村教师支持计划。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就业设置改革。2007年,教育部和其他部门共同发布了“指导性文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农村教师的专业管理水平,并适当放松农村教师的评价条件,有效地减轻教师的短缺和结构性矛盾在农村地区。。二是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财政薄弱地区农村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大幅度提高了教师工资水平。三是农村备课改革。2009年,中央组织办公室发布了“注意进一步实施的有关问题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教育部、财政部在制定标准的意见准备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参照县和镇标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适当增加,缓解了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不足的矛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四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方案为了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专项培训计划,包括2007年“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小学”,2008年“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距离”培训计划“,”中西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0”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等。第五,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支持计划农村教师(2015-2020),优先发展农村教师,标志着中国农村教师完整政策体系的基本形成。以上优化教育资源的政策着眼于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统一城乡职工建设标准,优先考虑农村学校的评估和实施为了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条件,他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而无后顾之忧。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走向
在抓好原有政策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建立以农村为基础的教师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策规范在农村专业标准,准入标准和培训标准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建立一支稳定合理的农村教师队伍。
(一)把握基本取向
教学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双重性决定了农村教师应该被视为农村教师建设政策的出发点。现行政策对不同地区的教师发展没有影响。在职业准入,专业标准,评价体系和专业发展等方面,农村教师遵循同样的发展方向,最终受城市文化的控制,从农村流向城市,失去了农村文化独特的人文特征。农村性取向是使农村教师不仅积累和沉淀农村经验,而且还表现出农村文化,作为农村人民生存和生活在农村,与农村生产和发展融为一体,致力于为了适应农村教育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作用,培养不同于城市文明的农村人才。同时,要做到农村教育发展和公共服务。结合新农村建设现状,为建设一个舒适的美丽新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文明的地方风格,干净的村庄外观和民主管理。
(二)政策建设重点
农村特色作为农村教师基本属性的逻辑起点,决定了农村教师建设的政策方向,即以农村教师的特色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注重培养能够走、用、留的农村教师。(1)专业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师德第一,能力第一,终身学习,从内容上突出职业哲学、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标准是教师专业培训的基本要求,是对农村教师培训规范的共同表述,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性不强,需要在实施建议中反映,引导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便于实践,因此,要强化农村文化认同和社会使命,增设反映农村知识和经验的课程体系,加强农村教学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与农村有效地结合。(2)招生标准:不同的区域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与教师的需求、教学方法、案例设计和心理辅导不同,不同环境下城乡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同,地方儿童只根植于现实,而依靠当地的教育资源,反映了教育的效果,因此,不同的教师就业环境应该是不同的。目前,农村教师准入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浮动政策、提高目标、误导教师素质等,需要加强政策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有倾向性的考试内容要测试,农村的实践经验和农村文化要作为补充或者特色,把分数作为公共领域评价的替代分数,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内容要集中在农村教育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上,把区域重点放在教师的本土化上,以克服教师入职评估标准的不分,选择合适的农村教师。(3)考核培训标准,农村教师录用情况的调查并不能保证教师的后续专业发展势头,因此,有必要在教师教育整合的理念指导下,重视农村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从学校教育的农村教师和具有双重职能的公共知识分子出发,既加强教师的素质教育,又加强教师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红蕾,吕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的演进与改革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7,(5)
[2]王勇.当代教师的社会角色困境与公共性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3(7):21.
[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法释法典:第2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4]叶菊艳.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4.
作者简介:李静(1996-),女,山东滨州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生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教师论文; 政策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论文; 学校论文; 专业论文; 教育部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