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殊文化的“冷市场”_特种养殖论文

为什么特殊文化的“冷市场”_特种养殖论文

特种养殖缘何“冷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9月,对陕西省扶风县绛帐镇西街村养殖户张克忠来说是个倒霉的日子,他靠借贷投资4万元养殖鹌鹑,本想来养殖公司交种蛋挣钱回收投资,结果,养殖公司的“科技人员”早已人去楼空。像他这样上当受骗的养殖户在该村达到30多户,养殖户叫苦不迭。

去年5月份,几名河南人打着咸阳新风养殖有限公司名义,在扶风县绛帐镇西街村和岐山县蔡家坡设点大做广告,广告词声称,养殖户投资3900元购回一组种鹑,该公司每只种蛋按0.38元回收。同时,该公司还与养殖户签订了回收种蛋的合同。投资3900元,年获纯利5000元的诱人回报吸引来不少当地群众购种。该镇西街村村民徐转怀投资了20000元购回5组种鹑,同村村民张克忠求亲告友,在信用社贷款筹集了40000元,一次购回10组种鹑。这些养殖户经过4个多月精心饲养,鹌鹑成活并纷纷产蛋。正当众养殖户等待公司来回收种蛋时,左等右等无人来,找到该公司在该村设立的服务点时,才知道这伙人早已人去楼空,养殖户们才大呼上当。据不完全统计,仅扶风县绛帐镇、岐山县蔡家坡镇就有百户农村养殖户上当受骗,受骗资金达百万元之多。

养殖鹌鹑上当受骗这只是陕西近些年特种养殖业发展中的冰山一角。养肉狗、养肉鸽、养哈白兔、养蜗牛等上当受骗的事在全省各地屡见不鲜。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陕西发展特种养殖已有20多年历史,特种养殖风风雨雨几度欢喜几度愁。至今,全省特种养殖业也没有一个品种形成产业化。个别良种场利用农民急于脱贫致富的心理,盗用科技推广的名义,进行炒种、倒种牟取暴利。现在炒种、倒种已成为制约陕西特种养殖业向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曾受到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省委副书记范肖梅表扬肯定的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杨凌金土地养殖有限公司经理马建创告诉记者,该公司经过几年研究攻关,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帮助下,大棚温室人工科学养殖技术取得成功,为我国在人工科学规模化养蝎项目中做出了贡献。该公司及时向杨凌周围十几个县市养殖户推广技术,使人工养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然而事与愿违,该公司先后发展成功十几家养殖户在当地另立门户,推广养蝎技术。可部分养殖户以出售良种为名,倒、炒良种蝎为主,只管自己赚钱,不管技术服务,致使这项科学人工养蝎技术推广受阻。在第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上,一家深圳公司想与马建创签订长期供应商品蝎子合同,因无商品蝎源而失去机会。有良种、无产业是目前陕西特种养殖业的现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种养殖专家赵渤等教授对记者说,特种养殖业是当今一个最佳庭院致富门路,但是,近几年陕西市场热不起来,有多种原因,目前最突出、危害最大的是炒种和倒种。主要原因,一是良种场家利用养殖户依赖产品回收为诱饵,以远远高出市场行情的价格放种,牟取暴利。二是一些养殖户不管种源质量好坏,养殖技术和条件具备不具备,盲目引种,致使饲养管理粗放,品种退化,造成人力、物力浪费,特别是经济上损失巨大,个别养殖户为此负债累累。三是近些年来,各地乡镇政府在发展农村特种养殖业中,没有更好从政策上、市场信息、技术上对群众给予引导和服务,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群众致富心切的心理,设骗局发不义之财。四是之所以炒种、倒种泛滥,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宏观管理和行业引导不利分不开。有些个别地方的乡镇农技站、科协对来当地推广养殖品种者,不认真审验证件,不考察分析市场、了解信息,为给自己部门取得一些蝇头小利,为骗子开方便之门。同时一些工商、公安机关对炒种倒种者打击不力,以罚代法。还有些广告经营单位应加强新闻广告的审核监督,防止伪科学泛滥传播,引导养殖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在谈到陕西特种养殖业跨世纪发展战略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种养殖专家建议,陕西气候环境是发展特种养殖的最佳地区之一,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这个机遇,是重新振兴特种养殖业的时候了。西部大开发迎来了特种养殖业的希望。但是,首先要规范特种养殖市场,对目前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炒种、倒种坑蒙拐骗经营户者,要加大打击力度,决不能以罚代法。各级政府要重视发展特种养殖,加强管理和行业引导力度。不搞多而散、小而全,更不能形成有良种无产业的局面。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建立技术培训基地和市场网络化建设。向规模化、质量化、配套化及产业化方向发展,让特种养殖业成为陕西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标签:;  ;  ;  ;  

为什么特殊文化的“冷市场”_特种养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