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论文_刘晓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论文_刘晓琳

——以东营市河口区为例

刘晓琳

(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91)

【摘 要】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调研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口区不同区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并对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河口区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推进城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强调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河口区农村现状分析

1.1 基本情况

河口区位于东营市的最北端,距中心城110公里,境域内大部分为渤海退湾土地。全区辖河口街道、六合街道、新户镇、义和镇、孤岛镇、仙河镇2个街道4个乡镇,户籍人口21.56万人,暂住人口5.44万人,总人口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84万人,占总人口的25.3%。

经济产业方面,全区以二、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对当地村民的收入带动不大。土地方面,农村承包或者转租土地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逐年降低。住房方面,村民更倾向于在县城居住,乡镇吸纳人口能力较弱,村民对建设社区的认可程度逐年升高。

1.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本文认为河口区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定位不清,农村社区并非全部为合村并点

由于农村社区建设还属于新生事物,乡镇政府对于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认为社区建设就是合村并居,也就是让村民全部集中居住,违背了社区建设的基本规律。

(2)“精品”社区尚未成型,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部分社区仍在建设过程中,入住的还较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还没有发挥作用,村民看不到入住社区带来的好处。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便捷的服务,对多数村民来说还只是比较模糊的概念,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效益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民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3)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部分村民积极性不太高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村民多年来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入住社区后,势必增加日常生活支出。因此村民对合村并点、入住楼房,在认识上有误区,接受程度不高,有的等待观望,有的顾虑重重。

(4)村民收入偏低,搬迁有资金压力

广大村民收入偏低,民房和楼房的置换带来很大负担,村民有很大的资金压力,也造成较大的浪费。此外,部分中老年村民怀有乡土情结,不愿看到原住村庄拆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河口区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是强化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本文结合河口区实际情况,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领、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要求,把河口区农村社区分为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村庄合并型和服务共享型四种发展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城中村改造型

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对纳入县城、镇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与城镇设施共享共建,实现集中改造,本类型是当前城镇化过程中首要进行推进的类型。

(2)小城镇集聚型

以镇区为依托,引导驻地周边村庄和其他有条件的村庄向镇驻地聚集,做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建设新型社区,本类型为小城镇实现集聚近期建设的类型。

(3)村庄合并型

对中心村、经济强村和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周边村庄,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并吸引周边村庄向社区中心聚集。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类型为时机成熟引导发展类型,也是“美丽乡村”行动重点推进的类型

(4)服务共享型

对暂不具备上述聚集条件的村庄,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产业关联、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等原则,将几个村庄融合为一个社区,提升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能力,辐射周边村庄。近期不集中居住,当达到条件后建设集中居住社区,本类型为“辐射型”而非合并型。

三、河口区农村社区发展保障措施

(1)正确认识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向,纠正认识偏差

实践证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契机。同时,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全方位的农村大变革,在实施过程中要立足当前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尊重村民意愿,尊重发展进程,不搞一刀切,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2)以人为本,培育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村民利益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村民致富的过程,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对整治的农村建设用地,经批准将节约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惠及农户。

(3)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远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稳步增长机制,为农村社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充分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增减挂钩和土地出储。三是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将相关资金集中捆绑管理和使用。四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满足社区建设项目贷款需求。

(4)强化新型社区产业支撑

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规划,推动村民就近就业,让村民住得近,住得起。大力发展镇区经济,提高产业吞纳人口能力,吸引村民来镇工作和居住。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种植、特色种植,在大型农业园周边建设社区,方便村民生产和生活。

(5)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居民就业能力

扶持面向劳务市场的村民工职业学校,逐步实现免费教育;通过政府补贴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做到“人人有技能”;建立与专业技术职称并轨的专业技能职称体系,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能力。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传递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发布就业政策和劳动力供需信息,提高村民工就业参与率。

参考文献:

[1]卢展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2(1):13-15.

[2]王金河,宁朝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2014(2):

[3]朱蕾菁. 云南省农村社区建设模式[J].云南农业:2013·(1):58-60.

论文作者:刘晓琳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10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论文_刘晓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