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语语用失误的分析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对策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的交际活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递。但是,由于长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历来注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的讲解,而较少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及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在进行交流时,出现语用失误,使对方误解,不能达到交际目的。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语用学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通过对高中生常见语用失误的成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粗浅的建议。
二、相关概念综述
1.语用能力
对于“语用能力”,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Bachman(1990)认为,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包括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施为能力是指交际者了解交际行为并懂得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而社交语言能力则是指根据语境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Leech(1983)将语用能力区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则指按照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但不管怎样区分,语用能力都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何自然,1988)。为使语言得体、合适,交际者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认识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并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结合语言交际的原则、策略和模式,恰当地使用与理解语言。
2.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紧密相关,它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和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来说,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与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种错误就叫语用失误。按照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类。前者是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不同于本族语者的语用意义,或者是非本族语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恰当地迁移到二语中来所产生的语用失误;后者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交际双方的身份、语域和话语熟悉程度有关,一般发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三、高中生英语语用失误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语用语言失误
(1)说话者使用了歧义词语致使其话语意义被误解而引起的失误。例如:
①A:Please tell me if we have classes tomorrow morning.
B:OK.I will call you then.
A的本意是请B告诉他明天是否有课,但B以为A的意思是明天若有课就告诉他,B误解了A的意图。
②A:Is it far from your hometown to this school?
B:Not so far.It takes me five hours to go home by train.
B认为乘五个小时的火车并不远,但西方人时间观念很强,认为那是个很长的距离。由于概念的认识不同而造成措辞不当。
(2)说话者言外之意的表达不清或被误解而引起的失误。例如:
③A:(pointing to the floor) Is this your paper?
B:Maybe it is.
教师A表达的言语行为是责怪学生B将废纸扔在地上,但B却仅仅把A的“责问”误解为“询问”,造成交际障碍。
④A:Is the library open on Saturday?
B:Of course.
B所要表达的本意是Yes,it is,但英语中的of course与Yes,it is的言外之意不同。使英语为母语的A认为B的回答隐含之意是“What a stupid question!”而感到受了侮辱。
⑤A: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John?
B:Yes,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B的正确回答本应是Yes,I have,但他却用完整句作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忽视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导致的特殊含义,使教师A认为他对所提问题的不屑和不耐烦。
(3)说话者不分场合、对象而导致言语不合分寸所引起的失误。例如:
⑥(to his close friend)Could you possibly lend me ten yuan?
说话人在这里所使用的言语极不得体,因为这种请求方式只有对不熟悉或地位较高的人使用才合适。亲密的朋友之间谈话过于礼貌,会使对方以为这是一种疏远的迹象。
⑦I a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were hit by a car,hurt on the head and were taken to hospital.
表达同情时过分强调对方受伤的细节,会使对方认为说话者故意暗示他受伤时的狼狈,显示出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情。
2.社交语用失误
(1)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社交语用错误。例如:
①A:I am very busy these days.
B:I don't think you should be too tired.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self.
B的本意是出于关心,但A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2)价值观念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例如:
②Mrs.Smith,I think you are old,so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
中国人崇尚尊老爱幼,但西方人认为“老”是“没用”的代名词,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③Mrs.Green,how old are you? What do you do?
对中国人来说,这些表达是一种亲切的问候,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对英美民族来说,主动询问别人的家庭情况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甚至是对个人生活的干涉,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3)称呼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例如:
④Good morning,teacher!
英汉称呼系统不对应,英语中只有直呼对方名字或使用Sir/Madam或采用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
⑤Comrade,are you from America?
“同志”一词在汉语中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有“同性恋”的含义,因此母语是英语的人若听到有人称呼他Comrade,则会产生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四、避免高中生英语语用失误的几点建议
英语教学既是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其语用能力的过程。语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构造符合语言规则的语句,语用知识的学习则有助于他们形成符合社交规则的话语。上述分析表明,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语言交际的得体性。掌握一整套语言规则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熟练、恰当地进行交际。因此,要实现英语教学重心由语言知识向语用知识的转移,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语用意识
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语用意识之强弱与学生获得语用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尤为关键。只有教师自身提高了语用意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重视语用意识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要使学生明白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并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使其克服在两者之间画等号的倾向;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英语交际语境,使他们产生语用意识,从而减少语用语言方面的错误。
2.渗透语用知识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是不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培养语用能力有赖于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已学的语用知识。Tanaka(1988)发现,虽然学生在母语里选择语用策略时对语境高度关注,但他们却对外语的语境变项不加区分。Bouton(1994)纵向比较了外语学生英语会话含义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没有专门的教学情况下,学生会话含义能力的发展十分缓慢。Kubota(1995)按照Bouton的模式研究教学对提高外语会话含义能力的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外语会话含义能力明显好于控制组的学生。显性教学和意识培养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外语会话含义的能力。Liddicoat & Crozet(2001)研究了教学在学习法语交际规范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周榕等,2007)。上述研究表明,语用知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以语法教学为例,教师在介绍某些语法结构时,要同时介绍其功能和意义。如告诉学生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形式罢了:“Why don't you do…?”形式上是疑问句,实际上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请求,因为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用问句提出于对方不利的请求,以表示有礼貌;但若长辈与晚辈或互相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可使用祈使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既学了语言,又懂了语用,从而避免了语用语言方面的错误。
3.注重文化教学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是影响目的语交际的重要因素。戴炜栋(2000)认为,无论是语用语言失误还是社交语用失误都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介入不容忽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标准》的描述,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层次,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SEFC Book 2A Unit 10中Britain and Ireland为例,本单元的交际功能项目是识别身份(identifying people),在对话中David说了这样一句话:“I'm from British.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I'm from Scotland.I'm Scottish.”学生对此不解。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课教学介绍英国的全称,说明英国分四个部分,有四个民族(Scottish,English,Welsh,Irish),如同中国有56个民族,对中国人不能说“你来自中国,你就是汉族人”。此外,教师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英国历史与民族的基础上,将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作对比,使学生熟悉与掌握不同文化的社交语用知识,从而避免他们出现“You are from Britain,so you are English.”的语用错误。此外,SEFC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有一个特定的语言功能项目,教师可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设置相关情景仿真交际,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困惑(culture shock)现象。
4.改进评价方式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尽管《标准》的颁布实施已近五年,但现行的高中英语评价体系大多数还停留在以“分数为准绳,一纸定胜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上,其具体体现就是期中、期末考试及高考。以高考为例,目前高考英语试题基本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客观题约占70%,且以语言知识的考查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显现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如果不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这种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将会持续下去,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也就难以得到普遍的重视和解决。因此,笔者认为,英语教学应该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pair work,group work,group discussion,role play及presentation等多种形式,着重检测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和交际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减少单纯的语音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的比例,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有助于学生思维表达的主观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总之,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更要全面考核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对英语教学起到反拨和导向作用。
五、结语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英语教学应该以语用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