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问题研究

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问题研究

杨静[1]2003年在《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历史短暂,它是从垄断到竞争,从国内局部竞争到国内全面竞争,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保险市场又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垄断走向竞争的保险市场。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对中国保险业而言,意味着竞争的舞台变了,对手变了,规则变了,而中国保险业也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这都将使入世后的保险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关键在于提高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竞争的核心是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和公平的国际竞争的环境中,通过提高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守住我们自己原有的阵地,使我国日益丰富的保险资源更多的为我国保险公司而不是为我们的国际竞争对手所利用。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仅仅在于我国保险业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保险业的比较,找出我国保险业与其在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不断的学习和借鉴。本文对提高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进行了初步设计。 论文第一章是对竞争相关理论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简单介绍和分析。 中国保险业的恢复和发展历史,正是一部竞争发展史,从历史和经验来看,中国保险业已处于竞争的劣势,要参与保险业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佳绩,就必须认识到提高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运用竞争相关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进行理论启迪。 论文第二章论述了中国保险业竞争的国际比较。 对中国保险业竞争政策,保险业务结构,保险业主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保险业务、保险业主体竞争力进行了大量国际比较。通过比较,研究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保险业在竞争力方面的差距。 论文第叁章论述了保险市场开放与中国保险业。 目前国际保险市场开放主要有叁种模式。根据我国保险业的目前状况,通过对国际保险市场开放模式的借鉴,选择我们自己的市场开放模式。保险市场的开放,尤其是入世后,既给我国保险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 论文第四章论述了提高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要在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提高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旦旦照烈旦旦旦卿悦照旦旦旦照早旦 1.保险业规则的国际化。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条款,保护民族保险业;加强保险监管体系建设,尽快向国际惯例靠拢;参照国际惯例,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 2.保险业主体的完善。推进我国保险企业的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内部管理。 3.保险业竞争优势的培养。不断降低成本;创新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以人为本,发挥其积极性;培养独特的企业文化。

程亚迷[2]2017年在《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业成为当前经济增长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是进行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也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展现。保险业不仅能对居民的生活起到护航作用,而且还是企业进行风险补偿的有效工具,同时对维持一个国家的稳定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一个国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乡居民通过购买保险来转嫁自身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大门逐步向世界打开,我国保险业发展不断加快,保费规模不断扩大,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保险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我国保费收入超越日本,世界排名第二。然而因为我国保险业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比较低。随着保险业国际竞争趋势不断加剧,分析保险业竞争力,不仅有利于保险监管部门更好地有效监督,而且有利于保险业有针对性的解决自身不足,对我国保险业更进一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两种方法研究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竞争力水平。首先是介绍了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接着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保险业的相关状况,采用不同的分析指标将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水平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我国保险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显着优势,对比得出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长期处于劣势。其次对从国内市场上选取的56个寿险企业展开竞争优势方面的比较,得出我国的保险企业在发展规模上具有一定实力,但是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选取国内市场上43家财险公司展开竞争优势方面的比较,得出我国财险企业在市场规模上具有一定优势,外资公司在偿付能力上更具有优势。随后,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与我国保险业竞争力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回归分析,了解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为了促进我国保险业的科学发展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根据分析的结论为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虞嵘[3]2001年在《论保险业的竞争法律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竞争是与垄断并存的,不同时期的竞争有不同的竞争政策;我国保险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短暂而迅速的发展过程,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独家经营转变成为多元化主体并存的局面,并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以微观经济学中的竞争理论为依托,对我国保险业作了一个历史的回顾,分析了目前保险业存在的限制竞争行为,并结合世界上正在逐步深入的保险业发展趋势,认为保险业是可竞争的,且保险业未来的竞争模式是有限制的自由竞争。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姬便便[4]2004年在《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推行,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无疑会被推进世界保险行列,在国际保险市场上遵循国际标准,与国外保险公司展开激烈竞争。而在国内保险市场上,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资保险公司加速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中外资保险公司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不管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凭借的都是保险公司的竞争力。研究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有利于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有针对性地采取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对于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企业竞争力理论为指导,从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内部要素及外部政策环境要素叁个层次,分析反映和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够反映和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选取发达国家财产保险公司作为标竿保险公司,按照已构建的评价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外部要素指标与标竿财产保险公司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状况,发现差距,找出原因,提出提升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 导论。首先,从中国保险公司市场竞争环境,中国保险业现状及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背景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回顾了竞争力研究的历史及发展动态,总结了国内关于保险业竞争力研究的特点。再次,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最后,指出了论文的可能创新点。第二章 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基础理论。本章在对相关概念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不同角度企业竞争力理论,并结合保险业的特征,定义了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基本涵义:财产保险公司在内外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财产保险公司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总结了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第叁章 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评价。本章首先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把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构成要素分为外部市场要素、内部要素及外部政策环境要素叁个层次。其次,介绍了本文采用的标竿测定法。该种方法不但能够评价和判断竞争力的高低,找出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原因,而且还能够告诉我们,为了提高竞争力应当如何去做。再次,构建了评价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作为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基础。第四章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分析。本章在对我国财产保险<WP=6>市场发展阶段的回顾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财产保险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财产保险市场结构的国际、国内比较,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第五章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分析。选取国际、国内标竿财产保险公司,依据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评价指标,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分别与国际、国内标竿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第六章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分析。本章从影响保险业的经济环境因素,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保险资金运用政策,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政策以及保险税收政策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政策环境要素,并且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比较来分析我国保险产业政策的缺陷。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在四、五、六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从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市场要素看,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规模和结构竞争力都不强,其主要表现为:市场规模相对于保险业发达国家太小,致使中国财产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地位很低。市场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不合理,其主要问题是: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过高,财产保险垄断企业的规模太小,存在严重的市场垄断行为,产品结构和市场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2.从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内部要素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低,主要表现为: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低;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不强;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足;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不强;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缺乏高素质人才。3.从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外部政策环境要素看,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政策环境的缺陷为:进入与退出壁垒相对较高,保险资金运用限制过多,保险税负较重,保险监管应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本文提出提升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建立经济集中型垄断结构,抑制垄断行为;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创新,改善产品结构;拓宽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组建专业化的保险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建立合理完善的保险税收制度,实施积极的保险税收政策,为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整合保险公司资源配置,优化保险公司组织结构。

孙蓉[5]2003年在《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论——机制设计与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资源稀缺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因而,资源配置也就成为任何经济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自古典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说始终都没有脱离资源配置这一主题,只是研究思路及方法不同,观点各异,进而导致了理论和政策上的差异。商业保险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商业保险的资源配置问题。保险业也存在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并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合理、高效地配置商业保险资源。那么,中国商业保险的资源配置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因素阻碍着中国商业保险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怎样才能改变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然而,中国的商业保险资源配置问题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几乎没有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商业保险。入世后,随着中国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竞争将会加剧,保险业能否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问题将更加明显且影响深远。本文试图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对中国保险业的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纳入WTO的框架下,从制度创新及市场创新的视角进行研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战略体系,这对于综合治理商业保险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缓解甚至减少商业保险资源配置中的短期行为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长期地、更充分地发挥保险的职能作用,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前瞻性;同时,也希望能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规范保险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及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商业保险和资源配置的现有研究成果的理论及政策主张方面的贡献,对研究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运行机制及政策取向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路径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将商业保险理论与一般的经济学理论相融合,立足于中国国情,力求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选择新的研究路径进行研究,对中国商业保险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地探讨。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将制度分析、市场分析等分析方法与保险专业分析相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采用比较分析法,将历史分析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以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为基础,进行了一定程度地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从研究的主要思路来看,本文将探讨性的初步建立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理论,初步总结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历史,初步设计商业保险资源配置机制的框架,初步分析商业保险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及制度条件。论文的主要内容共有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这一部分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及逻辑体系、论文的理论创新程度及实际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商业保险资源配置: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一部分汇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关商业保险的论述,说明了商业保险的内涵,并在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分析资源配置的内涵基础上,初步界定了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内涵,探讨了商业保险资源配置在社会总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叁部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一部分在描述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变迁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层面,说明了中国商业保险的资源配置是以制度变迁为<WP=5>主的资源配置,并由此探讨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笔者认为,要认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历史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就需要深入探讨风险、社会人文、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对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分析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得出结论,哪些因素阻碍着中国商业保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第四部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机制设计。这一部分分析说明了商业保险资源配置机制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与功能,探讨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机制设计的基本目标及原则,对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机制设计进行了一般分析;在分析加入WTO对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影响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情况及特征,得出了世界各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对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启示,初步设计了入世背景下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机制的模式,并初步选择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机制的路径。第五部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机制设计的核心和动力。这一部分从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两个不同的层面,对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机制设计的核心和动力——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政策分析。在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确立政府的政策目标,并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初步建立政府适度介入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工具体系。从完善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的政策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发达国家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确?

陈京京[6]2012年在《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项目。保险服务贸易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叁大支柱之一,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对保险业的承诺是要有步骤的降低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开放保险市场,允许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经营同中国国内保险公司相同的业务,这就给中国的保险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的保险市场对外已经实现全面开放,是中国金融产业中最先实施全面对外开放的领域。然而,中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正处于发展阶段,缺乏与国际成熟保险公司竞争的实力。因此,认清中国现阶段保险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研究如何提高中国保险服务业的竞争力,对提高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领域的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服务贸易以及保险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成果;然后从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入手,系统介绍保险、服务贸易、保险服务贸易及竞争力的含义;接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印度等国家的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多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出发,对影响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得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优劣所在;最终基于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提高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李庭辉[7]2007年在《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保险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世界各国(地区)保险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保险业竞争力的理论、评价与分析。文章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保险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分析,试图探索保险业竞争力的特点和决定因素,发现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并探究其产生原因,为提高中国保险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首先,从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出发,在研究保险业竞争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保险业竞争力的来源进行系统分析;同时,从保险业竞争力结构的角度,详细分析保险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保险业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然后,通过对现有产业竞争力研究方法的评述,选择适合保险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方法,即面板数据模型,对保险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各国(地区)保险业竞争力综合水平具有不均衡性,保险业综合竞争力格局由强至弱依次为发达国家(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且保险业竞争力水平不同的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保险业竞争力水平不同的国家(地区),保险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不同,且各影响因素对竞争力的作用程度各不相同;第叁,中国保险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一种劣势。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保险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管理水平低;保险人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监管体制不成熟,保险法规体系不完善;公众的风险意识与保险意识相对淡薄,对保险的认识存在很大不足。最后,根据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的现状及竞争力低下的原因,结合中国实践,提出要提升中国保险业竞争力,必需宏观和微观双方出动,从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保险创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环境、社会政治制度和政策及法律环境等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提高中国保险业竞争力。

陈虹, 马永健[8]2013年在《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取得了高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其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同世界平均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选取比较优势指标对保险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现状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保险业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差距不断缩小,竞争力逐步提升;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民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保险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较大,金融服务出口和保险深度影响微弱,人力资本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孙乾[9]2008年在《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研究—SCP框架分析》文中提出中国保险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很好的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和保险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保险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框架下分析中国保险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与市场绩效(Performance)叁分框架,经分析是适用于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研究的,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中国保险市场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市场进入退出壁垒较高,保险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异化,中国保险公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最优规模应在15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之间。在市场行为分析中,发现中国保险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险费率制定缺乏市场指导,缺乏自主创新,保险企业并购没有完善的制度规定。在市场绩效分析中,得出中国保险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盈利能力较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过窄。本文提出解决两方面问题来促进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一是改变中国保险产业发展模式,由目前反垄断思维下的粗放式、单纯企业数目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在有效竞争的前提下,重视规模经济,提高经济绩效,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二是提出中国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包括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以促进竞争;完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加大自主创新;保险定价逐步市场化过渡;建立保险企业并购准则;拓宽资金投资渠道;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完善政府监管体系等政策建议。

杨岚[10]2013年在《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日益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保险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而持续蓬勃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保险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总量和比重仍然较小,且长期处于逆差,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充分了解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厘清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寻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是本文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本文以全面分析我国保险业和保险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为基础,运用进出口数据、多项评价指标和多元统计方法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单指数时间序列分析和综合指数国际比较两方面,直观揭示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及国际地位,得出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较弱且提升缓慢的结论。同时以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作为主要框架,结合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探讨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通过深入分析可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效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缓慢、有效保险需求不足、金融合作层次较低、创新动力和能力缺乏等方面是导致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问题研究[D]. 杨静. 河北大学. 2003

[2]. 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程亚迷. 安徽大学. 2017

[3]. 论保险业的竞争法律问题[D]. 虞嵘. 浙江大学. 2001

[4].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D]. 姬便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5]. 中国商业保险资源配置论——机制设计与政策分析[D]. 孙蓉.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6]. 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陈京京. 黑龙江大学. 2012

[7].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保险业竞争力研究[D]. 李庭辉. 湖南大学. 2007

[8]. 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 陈虹, 马永健. 保险研究. 2013

[9]. 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研究—SCP框架分析[D]. 孙乾. 沈阳大学. 2008

[10].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杨岚. 河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