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昆明西岳庙干休所 云南昆明 650034)
【摘要】目的:探究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联性,提出改善独居者生活品质策略。方法:择取2016年10月某地区126名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设为1组,另取同地区非独居老人224例为两组,使用SRHMS量表,实施测评,全面评价社会支持和心理卫生情况。结果:1组受试者的社会健康以及心理评分分别为(5.83±1.83)和(5.92±1.79),两组受试者为(6.99±1.82)和(7.02±1.53)P<0.05.1组受试者的幸福感、自信度、对生活满意度以及乐观程度显著较低,P<0.05.其参与活动性、与亲友联系程度和家庭和睦性显著较两组低25%-28%。1组的社会支持得分、社会资源/接触、社会适应得分分别为(5.63±1.82)(5.49±2.84)(6.02±1.82),两组上述得分为(6.42±1.82)(6.94±1.22)和(7.62±1.82),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1组受试者的生活以及医疗需子女接济占整个比例的23.5%和55.3%。明显比两组高。可感知子女关爱者比两组少30.0%,对治疗担忧者比两组高11.2%。曾遭遇子女忽视为两组的32.5倍。结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情况普遍较差,社会支持有待加强,鼓励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泛交友,给予其必要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持,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卫生水平。
【关键词】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259-02
现如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专家指出,截止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会达到人口总数30%[1]。和以往相比,我国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独居老人的人数也有所增多,有文献指出,和非独居老人相比,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显著较低,幸福感差。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抑郁症高发群体。结合实际情况,本实验以维系老年生活质量的支助系统为理论依据,对2016年10月某地区126名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全面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10月某地区126名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受检对象年龄区间为65.8~81.4岁,平均年龄为72.6±1.4岁,男59例,女67例。将其设为1组,另取同地区非独居老人224例为两组,男108例,女116例。年龄区间为66.7~85.4岁,平均年龄为73.8±1.8岁。受试者自愿接受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本实验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其展开问卷调查工作。内容包含受教育程度,年龄、对亲情的主观性评价、婚姻情况以及社会保障等,共计25个题目。健康自评量表(SRHMS)表由社会健康,心理以及生理三个因子组成,共计48个条目,1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说明受试者的健康水平越好。本次调查为现场问卷填写(文化水平过低者由工作人员AI写作),现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 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式计算,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方式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2.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健康自评比较情况
1组受试者的社会健康以及心理评分分别为(5.83±1.83)和(5.92±1.79),两组受试者的社会健康以及心理评分分别为(6.99±1.82)和(7.02±1.53),和两组相比,1组的上述两项评分显著较低,P<0.05.
进一步实施因子条目分析,结果证实1组受试者的幸福感、自信度、对生活满意度以及乐观程度显著较低,P<0.05.其参与活动性、 与亲友联系程度和家庭和睦性显著较两组低25%-28%。1组的社会支持得分、社会资源/接触、社会适应得分分别为(5.63±1.82)(5.49±2.84)(6.02±1.82),两组上述得分为(6.42±1.82)(6.94±1.22)和(7.62±1.82),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健康自评比较情况
3.讨论
在本次实验相关结果中能够看出,1组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社会支持情况令人堪忧。独居老人具备女性人数多,受教育年限少,高龄以及社会地位低下等特征,该部分人群在医疗保险和国家养老金体系支持外。在计划生育国策下,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功能有所变化,家庭养老资源显著较低,有文献指出,配偶为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的首要提供者。当老年者面对丧偶情况时,不但会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甚至生活来源被断绝。独居者对于子女人生规划和疏忽照顾产生忧虑感,对于自身身体情况无助感和对子女的自责为引起自信和生活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2]。
独居-社会隔离-主观幸福低下形成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独居老人处于“健康、安全、保障”的高度危险状态[3],成为PHC照顾的重点对象。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福利模块稍显薄弱,存在未富先老的现状[4]。这种情况是造成PHC缺少活力和精神卫生服务匮乏的关键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社会隔离现象日益突出。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尽早出台和计划生育政策相配套的老年福利政策,加大养老金以及医疗保险的覆盖度,创立遗嘱补贴专项救助,全面整卫生和民政资源,形成PHC/社区、政府以及老年人/家庭综合式照顾体系,对于情况不同的独居老人,实施个案管理。做好甄别和转介服务,全面实现对独居老人医疗、物质和精神照顾。
加强对独居老人关爱程度,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要培养老年人兴趣爱好,鼓励其多交朋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克服内心寂寞心态外,也要为其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保证独居老年人精神健康。在此同时也应创建横向照顾体系,克服既往纵向照顾不足。
【参考文献】
[1]李伟,孙静.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4(16):1898-1901.
[2]李强,徐玮,李凌.老年人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4):688-690.
[3]贺斌.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2):2184-2187.
[4]黄乐萍,方贻儒,汪作为,等.社区独居老人的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73-77.
论文作者:高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社会支持论文; 两组论文; 老人论文; 受试论文; 老年人论文; 社会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