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市布局与城市化调整的思考_城市经济论文

关于我国城市布局与城市化调整的思考_城市经济论文

关于我国城市布局调整与城市化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布局调整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我国城市布局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在我国长达四五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上,城市的宏观分布曾经历过多次格局性大转移:第一次转移是在夏殷时期,我国东西南北各部落民族大多向中原地区集中,经济中心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阳一带。第二次转移是在殷商到西汉时期,城市由中原地区向东西两侧扩展,经济中心以西安、咸阳、洛阳、徐州一线分布为主(丝绸之路开始形成),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第三次转移是在东汉到隋唐五代时期,其间我国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宏观分布第一次出现合理化格局,以西安、洛阳、徐州为主线的我国东西向的经济中轴线(丝绸之路)仍然保持强大的经济优势,同时以长江沿线为南翼,黄河沿线为北翼的经济格局开始并重发展,东部和西部也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呈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势头,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经济格局和城市分布格局,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对我国现在和将来的经济和城市布局也不无借鉴。宋元明和清代前期是我国城市布局的第四次大转移,其时我国西部城市开始逐渐衰退,经济中心随着河网的充分开发利用而逐步向北京、开封、南京、杭州等南北一线转移。第五次转移是鸦片战争以后到解放初,这一时期的经济中心进一步东移,以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等沿海城市,逐步取代了内地城市的中心地位,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城市。

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到1999年已有大中小城市668个,比1949年的132个增长了5倍,但城市分布进一步向东部沿海集中的状况日趋严重。目前,我国东部沿海11个省和直辖市共有大中小城市30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4.9%,是西部地区的2.5倍, 城市非农业人口也占全国的44.9%,国内生产总值占58%,分别是西部的2.5倍和4.2倍;而土地面积却仅为全国的14.1%,资源拥有量更不如西部。不仅如此,东部地区自身的不均衡性,又导致了大部分城市相对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口和珠江口三角洲地区,这三个地区集中了我国35%的特大城市和21.1%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数量也占到全国的绝大多数。而相对来说,苏北地区、福建与两广交界地区则处于城市发展的低谷之中。这种东西部不平衡及东部地区的再一次不平衡,导致了我国经济格局中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东部地区以城市、人口密度、工业化程度与西部地区的土地面积、资源拥有量等形成互为反方向的大倾斜,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区与经济低谷区又形成了不平衡的波纹状格局。

2.调整我国城市布局的依据

我国调整城市格局工作实际上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始,但仅局限在东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本身实际上没有做什么工作;七八十年代又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方针,对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发展有所控制,但对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发展也形成了制约;八九十年代大三线企业纷纷东迁到沿海,增加了东部城市的规模,使中西部的工业实力被削弱,进一步加大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调整上述不平衡的城市格局,并不是搞“均衡战略”,但过分失衡的“非均衡战略”也是不利的。美国东西部开发的成功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我国汉唐经济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之所以发达,除“政通人和”外,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因素也关系甚大,当时主要城市大多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东西方向上,由这条经济中轴线向两侧到迦境, 大体都在500公里范围内,经济辐射半径基本可以覆盖全国。而现在的格局,其经济中心城市大多偏集在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相距1000~4000公里之遥,经济辐射半径远远达不到西部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调整城市格局,全国经济振兴战略充其量只是局部地区的振兴,实质上只能代表东部发达地区。

我国是一个地域和人口大国,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却很少,仅有的一些资源又大部分偏集于西部地区,如果不去开发它们,光靠进口只能是“守着粮仓要饭吃”,这终究不是上策。党和国家目前已把开发大西北战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0年这一战略已经开始实施,说明城市格局的调整也势在必行,因为开发西部如果没有一批城市作为基础条件是不行的。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证明,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国家和社会就会得到发展,走向先进和繁荣;而试图控制和阻止这种发展趋势的努力,不但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终究还是阻止不了。

我国目前还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解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平均每年增长10~11个)。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比现在净增400个以上, 其中大城市以上的城市也将净增33个,对这些城市如何布局显然是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将重庆纳入直辖市行列,这是符合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的,对开发西部地区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城市格局进行调整,以便为西部发展形成一个根本性的战略决策。

3.调整我国城市格局的基本思路

调整我国城市布局问题可以将东部和东西部地区综合在一起考虑,基本思路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关于世界级城市的布局。世界级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这类城市具有很强的世界性作用,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世界关注,影响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我国的北京、上海和香港属于这类城市,目前除香港外,北京、上海两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988.3亿元,占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8%。 世界级城市可以作为我国城市格局中的第一级控制网,目前3个城市虽然都偏向于东部,但覆盖南、北、 东三个方向,间距基本相等,也基本能满足我国目前的需要。西部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及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暂时不宜发展这类城市,但从长远发展看,将中西地区结合部的重庆列入这类城市是必要的。

关于超级大城市的布局。超级大城市目前也还没有一个特定的概念,我国将其规模确定在200万人以上, 这类城市可以作为我国城市格局中的第二级控制网。超级大城市目前在我国有天津、重庆、沈阳、武汉、广州、哈尔滨、西安、南京、成都、长春等10个,其中4个位于东部,3个在中部,西部也是3个,布局比较合理。这类城市在未来20年内, 在东中西部还可以各发展一个,即将大连、太原和兰州列入这类城市。目前,这类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458.3亿元,占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9.6%,预计到2020为1.7万亿元,约占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4%。

关于特大城市的布局。特大城市人口在100~200万之间,这类城市目前在我国共有22个,其中东部12个,中部7个,西部3个。预计到2020年,我国7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全部进入特大城市之列,届时全国特大城市将达到38个,其中,东部为21个,占55.3%;中部15个,占39.5%;西部为2个,占5.3%,这种情况说明西部没有增加。调整的设想是:在东部地区的经济低谷地带增加连云港、海口两市;中部增加呼和浩特、宜昌、衡阳三市;西部增加西宁、银川、六盘水、攀枝花、宝鸡五市。这样调整后,特大城市总数将达到48个,其中东部地区23个,占47.9%,中部地区18个,占37.5%,西部地区7个,由5.3%上升到14.6%,这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好多了。特大城市可作为我国城市在经济地理布局中的第三级控制网,1998年以上48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413.7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达2.5万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9%, 是全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性城市群体。

关于大城市的布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界定在50~100万之间, 这类城市目前在我国已有47个,在未来20年里,除19个将跨入特大城市之列外,还将有33个中等城市将要跨进这类城市的行列。届时大城市总数将达61个,其中东部26个,中部30个,西部7个, 三类地区的城市比重分别为42.4%、49.2%和8.4%。我们设想, 这类城市在西部地区最好占到20%左右,东、中部地区分别占38%和42%比较合理,但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增加是一个难题,需要国家和西部地区作出相应政策。这类城市可作为全国经济地理布局中的第四级控制网,国内生产总值届时将达到1.42万亿元,约占全国城市的10.4%左右。

关于中小城市的布局。目前中等城市在我国共有204个, 小城市有377个,分别占全国城市的30.5%和56.4%。 中小城市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中等城市无论在工业上还是在农业上,其总产值都占到全国各类城市的第一位。从长远观点看,这类城市不但布局灵活,而且形式多样,每一个矿区或采矿点、每一个大型工业项目的生产基地等,都可以形成一个小城,或许是煤城、钢城、石油城、化工城,或许是旅游城、边贸城等,在这些小城市比较密集的区域中心,可以逐步形成中等城市。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市可以作为“先头部队”,到那时,在西部地区的沙漠、山区、盆地、丘陵、草原,将出现一批这样的据点型的特色小城市。中等城市可作为我国城市格局中的第五级控制网,小城市目前可暂不作为控制网中的等级因素,其发展可以因地制宜,间距不限,东中西部地区都需要大量的这类城市,尤其是各县城和建制镇等小城镇都可以发展成为小城市。预计到2020年中小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7万亿元, 占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1.1%,仍然位居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位。

4.调整我国城市布局的相关对策

控制应有紧有松,不能“一刀切”。我国以往在控制大城市的过程中,一直没有东中西部的差别,也没有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低谷地区的差别。应该说,我国东部的环渤海地区、苏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确实需要控制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发展规模,但对于苏北、福建与两广交界处以及中西部地区,则应适当放松。所谓控制,主要应在新增建设项目上进行控制,特别要在人员的调进调出上做文章。对该控制地区的城市,必须要在新增建设项目上一板定死、不再增加,而新增项目只能安排在原有经济技改,以及用在高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环保和旧城改造等方面。

扶持经济低谷区和加强战略重点建设。经济低谷区目前有苏北、闽赣、广西、粤西、海南、湘鄂、中原、内蒙和西部地区,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全部扶持,只能在这些区域中制定适当政策加以鼓励发展,但在这些区域中,也要选择一批城市进行重点建设,以战略重点作为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经济低谷的经济发展。如苏北的连云港市由于地处我国沿海中部,又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的11个省区都要从这里向亚太地区及日本出口物资,亚太地区的物资也要由此进入陇兰沿线和西出欧洲,因此,连云港市的这个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城市容量来承担这一战略使命是不正常也不合理的。再者,海南作为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特别行政区,如果没有一个特大型城市作为核心也是没有吸引力的。我国西部地区的兰州、乌鲁木齐,中部地区的郑州也如是。实施战略重点建设可以说是带动区域经济振兴的主要手段,而且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主要是对新增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实行最优化的布点,这是全国生产力合理配置中的重头戏。

着力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带格局。目前我国的大区域经济带已初具雏形,其中,南北向的经济带有五条:①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经济带;②沿海经济带;③京广线经济带;④包头—西安—重庆—南宁经济带;⑤银川—兰州—成都—昆明经济带。东西向的经济带也有五条:①牡丹江—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海拉尔—满州里经济带;②天津—北京—呼和浩特—包头经济带;③连云港至乌鲁木齐的陇海兰新经济带;④上海至攀枝花的沿江经济带;⑤汕头—广州—南宁—昆明经济带。这五纵五横经济带可将全国划成18片经济区域,这18片经济区域早已按各自的区域联系和经济关系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协作区,如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区、上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区、西南四省五方经济区、西北五省经济区等。因此,若在五大层次的城市控制网中,以城市为中心,以纵横经济区为界面,由此带动全国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必将使我国出现一个全新的经济振兴格局。

在立体上进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即在纵、横两方面进行合理配置。纵向方面:也就是按城市布局中的五大层次控制网进行配置,如国际性城市可以国际经济、政治、外事往来、高科技产业、教育、旅游和第三产业为主进行产业配置;超级大城市可以高科技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强化传统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大城市注重新兴产业的开发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拓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产业的生产,搞好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开发;大城市应以新兴产业、大集团工业为主,着重发展机械、电子、化工等重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小城市适宜建设特色性的专业城市,可建成化工城、矿业城、钢铁城、旅游城、边贸城、加工城、渔业城等。横向方面:可按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发展水平进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如东部地区可以新兴产业的开发,知识、信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高档消费品产业开发为主,同时加强传统工业、企业的技改和挖潜等;中部地区以加快电力、煤炭、水资源等能源工业开发为主,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大机械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西部地区以加快资源勘探和开发为主,着重进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能源、矿产、农林牧副及其加工工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各种相关服务业等产业。

标签:;  ;  ;  ;  ;  

关于我国城市布局与城市化调整的思考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