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船山区老池小学 遂宁 629022)
【摘 要】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而小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主张多读,“熟读“和“精思”相结合。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阅读 思维 感悟
一、课前预习,独立质疑,营造自主阅读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此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第一,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做到对课文的通篇理解;第二,结合课后问题思考文章中心;第三,结合教辅资料深度理解词句,进而深度理解文章。教师应用这三步教学方法让学生加强练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在阅读课中教师要穿插安排精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阅读重点,以重点内容联系课外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有原则性地训练学生,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章的态度。面对一篇文章,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然后再让他们自由答辩。这样在锻炼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积极发言的自信心。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让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小音乐家杨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杨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杨科为什么张大眼睛?杨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杨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和成功的归宿,教学就会效果显著且有积极意义。
四、多读感悟,品味语言,交流共享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由敢于提问题,到善于提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分享,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示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豪放,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境韵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五、自读感悟,激励评价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关键词句,归纳自己见解,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所以,把课文作为观察和认识的对象,让学生动用全部感官与心智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论文作者:李勇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评价论文; 圆明园论文; 兴趣论文; 又有论文; 自主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