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论文_宋晓莉

宋晓莉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血透室 江苏苏州 215000

【摘 要】目的:总结性分析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我院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2月收治的73 例深静脉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33 例),对照组给予深静脉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置管时间及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为(5.6±1.2)个月,感染率为7.5%(3/40);对照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为(4.1±2.2)个月,感染率为39.4%(1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深静脉置管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护理

干预血液透析(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常用治疗方法,可选用的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和深静脉置管,在正常情况下,多选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有时因急诊需要或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条件不成熟,则会考虑深静脉置管,其在操作上更具优势,且可反复应用,但是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较高,为减轻患儿痛苦、延长留置导管食用时间,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尤为重要[1]。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2 月收治的73 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强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 年10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深静脉置管患者73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共40 例,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范围为20~76 岁,平均年龄为(65.2±3.3)岁;疾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17 例,糖尿病肾病10 例,高血压肾病7 例,其他肾病6 例。对照组共33 例,男性19 例,女性14 例;年龄范围为21~75 岁,平均年龄为(65.1±4.2)岁;疾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16 例,糖尿病肾病8 例,高血压肾病6 例,其他肾病3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深静脉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①加强基础护理。透析操作前将头孢唑啉置于生理盐水中充分溶解,剂量分别为3ml、1g,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置管处辅料打开,注意观察是否存在红肿、渗液等情况,保持皮肤清洁,以碘伏在置管处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完后用无菌纱布条覆盖伤口;将置管外端纱布打开,对置管外端及夹子进行消毒处理,抽取动静脉内封管肝素生理盐水,连接动静脉血路管,开始血液透析,完成透析后,取下血路管,冲洗管腔,以头孢唑啉和肝素混合液封管,对接口进行消毒,固定无菌纱布,以免其脱出[2]。②行为干预和环境干预。透析前嘱患者减少活动量,避免因反复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注意透析间通风,每日至少2 次,应用层流净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以及感染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以SPSS13.6 统计学软件对获取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 x ±s)表示置管时间,以n(%)表示感染发生情况,P<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感染率(7.5%)低于对照组(3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时间及感染情况比较

3 讨论近年来,血液透析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深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但是较高的感染发生率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来源有置管手术、连接口及局部伤口感染,透析间的环境较差对置管手术的影响较大,环境与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置管手术选择在手术进行更为理想,若在透析间进行,则应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加强环境干预,注意通风;伤口感染与皮肤消毒剂的选择、具体护理操作以及患者个人因素均有一定关联,同时敷贴透气性较差也会促使皮肤表面细菌繁殖,发生感染,为减少该类感染的发生,应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在血液透析前务必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做好各项消毒处理[3]。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深静脉置管的平时注意事项,让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活动时应格外注意对导管的保护,并保持局部干燥;再有就是合理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头孢唑啉对金葡萄、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杀灭伤口处细菌的同时,还能够阻止其进入机体,与肝素混合封官管,可抑制管腔内细菌的增殖。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应符合有效、安全、易操作等要求[4]。由于感染直接影响到置管留置时间的长短,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为(5.6±1.2)个月,感染率为7.5%(3/40);对照组患者平均置管时间为(4.1±2.2)个月,感染率为39.4%(1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证实加强护理干预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原因的分析,对护理流程进行改进,注意护理操作细节,保证护理流程的规范化,将感染控制理念融入到护理管理工作中,减少感染的发生因素,降低红肿、脓性分泌物以及导管栓塞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为血液透析提供更为可靠的血管通路。

参考文献:[1]何雪梅.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及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10(1):122-123.[2]阮柳红,伍慧贤.健康教育路径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7(9):121-122.[3]赵婷婷,戚佳,徐雅萍,等.预防术后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源性感染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10(2):126-127.[4]宋芬,黄爱玲,林亚华.深静脉置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0,21(8):3562-3563.

论文作者:宋晓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9

标签:;  ;  ;  ;  ;  ;  ;  ;  

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论文_宋晓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