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础地理教育的态势分析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启示论文,地理论文,基础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69(2007)04-007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地理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特别是三部具有重大影响的地理教育文献的问世,分别是1991年英国教育部通过的《国家地理课程》[1]、1992年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以下简称《宪章》)和1994年美国地理学会制定的《国家地理标准》[3],这3部文献推动了国际基础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新一轮的基础地理教育改革也在此背景下拉开了序幕,并逐渐进入了深化与发展阶段。分析国际基础地理教育的发展态势,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将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已在我国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4](以下简称《初中地理标准》)、《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5](以下简称《高中地理标准》)中有所体现,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一、地理学科的地位逐步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发达国家普遍提升了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各国有关文献的相关论述中(见表1),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将地理列为五门核心科目之一。
表1 一些国家地理学科地位提升的表现
国家 文献 相关论述
1991年《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 将地理列为5门核心课程之一。
美国 1993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将地理及其他6门学科指定为必修课程。
1994年《生活化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辟专章论述了地理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的重要性。
英国 1991年《国家地理课程》
将地理列为10门必修课程之一。
一些 如瑞典1993年将地理从“社会科”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列为必修课。
目前,我国地理学科仍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宪章》在序言中就指出:“要关注地理教育在世界上一些地方受到忽视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于人们对现代地理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做进一步的澄清。
《宪章》中的一些提法也明确指出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比如,“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且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既是促进个人教育的重要媒介,也可以对国际教育、环境与发展教育做出重大的贡献”,“为了保证能够为将来作好准备,地理在中小学都应该是一门独立的核心学科”等,并明确提出了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应有的地位。鉴于此,我国的地理学家和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地理学科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宣传力度,摆正地理学科在我国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二、地理课程的目标:定位日趋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日趋完善,越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均衡发展,以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如《宪章》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地理与个人教育在知识、理解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美国地理界认为,地理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世界地理知识,在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保护、文化交流以及分析国际事务中具有地理的视角和能力。
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它们也有所侧重,突出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指出:“地理技能为我们提供了地理思维的必要工具与技术,是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格局和过程地理所特有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作为五项核心地理技能。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将地理技能列为五大目标之首,特别强调地图运用和野外技能两个方面。此外,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境意识等也均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被列为重要的地理教育目标[6]。如美国要求地理教育要渗透全球教育内容,英国把环境教育列为五大目标之一,德国把“具备生态保护行为”作为重要目标,日本地理教育提出培养具有“世界观念的日本人”,强调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我国以往的地理课程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而轻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将不能适应培养未来公民地理素养的目标要求。由此,我国新一轮的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也有所改观。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注意到了协调地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强化了对地理技能、能力和地理思想观念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增设了“过程与方法”一栏,并注意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方法;2)丰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内涵,如对使学生形成全球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的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国外地理课程的内容多体现了“生活化的地理学”,并注重融进现代地理观念,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提出了“要关注人的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给学生活生生的地理”,地理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大量记忆国名、城市、山脉等传统,代之以诸如对时空的感觉、对方位的辨别、人与自然关系等内容;《国家地理标准》中列出的六大问题和18项标准,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内容占两大问题、7项标准。英国《国家地理课程》设计为五大目标(地理技能、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其中人文地理和环境地理两部分,涉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人地关系问题。日本《初中地理》编入了“人们的生活与环境”、“日本人民的生活”等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内容。此外,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注重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课程内容。
我国以往的地理课程突出“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导致地理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造成地理教育价值的缺失。我国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积极应对了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这一趋势,其中《初中地理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全新的课程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高中地理标准》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四、地理教学的方法:重视探究发现法
探究发现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影响到英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宪章》也深受它的影响,此文献中两次提到“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强调不论选择区域学习方向还是专题方向,都应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更是大力提倡地理探究发现法,提出无论课堂还是野外,学生都应当像地理学者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7]。除此之外,国外课程标准还通过减少规定的主题,增加单元教学时间,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我国以往的地理教学方式中,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突破口和重要目标,“地理探究式学习”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加以强调,如《初中地理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并明确提出要“鼓励积极探究”。《高中地理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也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而且还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有所体现,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见,我国新一轮的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在理念层次给予了探究发现法以高度的重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探究流于形式、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分量小、开放程度还不够等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五、地理教学的手段: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地理教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育人环境,国际地理教育改革也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明确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教学的工具和学习主题之一。它让学生通过建立资料库及地图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制图中发现事物的相关性,认识真实的事物、地点,并在探索GIS工具的过程中学习。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对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如要求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额外的信息来帮助处理、呈现和分析地理证据,用气象站收集天气数据,用电子数据表来记录环境影响的数值,读光盘获取人口调查的数据,用电脑软件制作有关当地问题的传单,用模拟软件来调查水灾的危害。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我国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充分地体现。《初中地理标准》提出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适宜的环境”。《高中地理标准》提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而且还专辟了一个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理念的引领,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师生信息技术观的深刻变化。
六、地理学竞赛活动:蓬勃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理学竞赛活动已在发达国家蓬勃开展起来,并逐渐得到重视。1993年和1995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率先主办了第一、二届中学生国际地理学奥林匹克竞赛。1996年,在荷兰海牙举行了第一届中学生国际地理学竞赛(IGC)[8]。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和技能,增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国际范围内地理学竞赛活动,许多国家也创造条件举办了本国的地理学竞赛活动。如,俄罗斯1992年开始就在国内举办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并于1994年公布了“全俄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章程草案”。
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地理学活动的重要性,于2000年8月首次组队参加了在韩国汉城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地理竞赛”。在此次竞赛活动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野外独立工作能力不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淡薄,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弱等[9],这些问题在本次基础地理教育改革中得到了高度的关注。此外,在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地理学竞赛活动的同时,我国也积极学习和借鉴英国、俄罗斯等国在本国开展中学生地理竞赛活动的经验,积极创办我国的中学生地理竞赛活动。我国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于2007年1月在广州举行,有来自全国十个省、市、区的20支参赛队的80位同学参加了此次竞赛[10]。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有很多不足,如参赛队伍的规模、竞赛的内容和形式等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需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当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态势,不限于上述几方面,如地理评价方式、地理教材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这些也对我国新一轮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