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江苏南京 211500
【摘 要】目的:探讨在实施临床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表现出的系列误差问题。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8月~2016年08月健康体检人员100例作为本次实验检测对象;于临床对其外周静脉血液标本实施采集。在温度不同的条件下、抗凝剂浓度不同的条件下以及检测时间不同的条件下,针对所有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液标本于临床展开血常规检验,最终对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温度不同的条件下,临床对检测人员完成血常规检验之后,最终发现在白细胞含量同血小板含量二者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检测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临床对检测人员完成血常规检验之后,最终发现在白细胞含量同血小板含量二者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抗凝剂浓度不同的条件下,临床对检测人员完成血常规检验之后,最终发现在红细胞含量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针对检测人员的血液标本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在温度不同条件下、抗凝剂浓度不同条件下以及检测时间不同条件下,最终都会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表现出误差的现象。对此临床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血液标本保存温度、抗凝剂浓度以及临床检测时间等加以统一设定,最终于临床认真实施检验,有效避免出现血常规检验误差的现象。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血液标本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较为普遍的一种临床检查方法,其主要针对患者血液标本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相关指标实施临床检测。针对相关疾病在实施临床诊断过程中,血常规检验被广泛应用,其针对疾病临床诊断可以提供准确的治疗信息,对此将血常规检验误差降低,对于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表现出显著的价值【1】。为了探讨在实施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表现出的误差情况。本文主要针对我院体检人员作为本次实验检测对象,临床均对其开展血常规检验,最终对表现出的血常规误差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08月~2016年08月健康体检人员100例作为本次实验检测对象;其中男52例,女48例;检测人员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5岁~47岁,检测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4.91±6.36)岁;临床对于检测人员实施临床检测,均未表现出异常的情况。检测人员的相关组织以及相关器官未表现出任何的病变,患者的机体全部表现健康,所有健康体检人员全部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写,对于血液采集全部可以做到积极配合。
1.2 方法
在清晨,要求所有健康体检人员在保持空腹状态下,对其外周静脉血液标本实施采集,剂量为2毫升。之后在温度不同条件下、检测时间不同条件下以及抗凝剂浓度不同条件下,针对所有血液标本,临床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完成血常规检验。最终对红细胞含量、血小板含量以及白细胞含量进行对比【2】。
1.3 统计学方法
临床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所有健康体检人员检测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最终红细胞测定含量等实施t检验(以表示),当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温度
在温度不同的条件下,临床对检测人员完成血常规检验之后,最终发现在白细胞含量同血小板含量二者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属于医院临床较为普遍的一种检测方法,主要针对检测人员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相关指标实施检测,对患者的血液细胞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之后,针对受检人员自身机体情况可以进行准确判断。但是近年来,临床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较易表现出检验误差的现象,从而导致检验准确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3】。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在温度不同的条件下,在检测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以及在抗凝剂浓度不同的条件下,临床对检测人员完成血常规检验之后,最终在检测结果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P<0.05)。从而证明,血液标本保存温度、临床实施标本送检的时间以及抗凝剂的应用浓度,最终均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在实施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针对相关操作步骤需要进行明确规范,针对血常规检测条件进行有效统一。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血液标本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创建血液标本保存温度、抗凝剂浓度以及检测时间的统一标准,在实施临床检测过程中认真按照规定步骤进行。
参考文献:
[1] 施武辉,夏小明.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4,9(14):494-494.
[2] 刘志勇.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来源与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121-122.
[3] 喻华红.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4,9(23):609-609.
论文作者:刘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血常规论文; 条件下论文; 表现出论文; 人员论文; 误差论文; 标本论文; 血液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