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可能出现新的增长高峰_农民论文

中国粮食生产可能出现新的增长高峰_农民论文

我国粮食生产可能出现新的增长高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能出现论文,粮食生产论文,我国论文,高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能否实现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目标

到本世纪末增产1000亿斤粮食,按常规推算是难以达到的。近五年来,我国粮食总产几乎没有增长,一直在9000亿斤上下徘徊。今后五年一下子要增产1000亿斤,似乎不太现实。如考虑到五年之间还有歉年与平年,增产将更显艰巨。但如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不一样了。事物发展总是波浪式的,粮食生产也不例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低速徘徊,又有高速增长,呈现周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过三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改革开放初,多年被禁锢的生产力开始释放,1978—1979两年粮食总产增长987亿斤,一举跨过6000亿斤的台阶; 第二个高峰,也是最大的高峰, 出现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后, 1982—1984三年总产增长1646亿斤,连跨7000亿斤与8000亿斤两个台阶;第三个高峰出现在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1989—1990两年总产增长1050亿斤,登上了9000亿斤的台阶。在这三个增长高峰期,粮食年增幅为302亿—748亿斤,年均增长都在500亿斤上下。

我们如把时间再往前推,分析一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粮食生产发展的历程,它同样反映了这种周期性。改革开放前,粮食生产也出现过三个增长高峰。一是解放初期,1950—1952三年粮食总产增长1018亿斤,跨过了3000亿斤的台阶;二是三年困难时期后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期,1964—1966三年总产增长880亿斤,稳定跨过4000亿斤的台阶; 三是“文革”期间粮食生产遭受破坏后曾一度回升,1970—1971两年总产增长784亿斤,跨过了5000亿斤的台阶。

事实告诉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粮食生产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波动,但都有其增长高峰。而增长高峰的出现,推动粮食生产登上新的台阶,成为农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相信,如果在“九五”期间,粮食生产能出现一个新的增长高峰,那末攀登1万亿斤台阶的目标, 将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反之,如不能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形成新的增长高峰,希望无疑就会落空。

二、一个新的粮食增长高峰正在孕育

当前农业形势最本质的特点是市场导向与国家要求基本趋向统一。近年来,中央为发展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在物价每年上涨幅度两位数的情况下,果断决策,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市场粮价坚挺,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建立宏观调控下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把粮食供求平衡的责任落实到地方,“千斤重担众人挑”。这有利于促使销区提高粮食自给率,产区提高商品率,省际主动挂钩,不等不靠,改变长期来“吃大锅饭”的状况,建立既能实现国家调控下的粮食总量平衡,又能实现省(市)之间粮食区域平衡的新机制。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一方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大幅度调高粮价,促进了粮食生产连上新的台阶;那末,现在同样是双管齐下,一手抓调整粮价,一手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执本驭末,这两大战略举措,即“调价+责任制”的双重效应,将又一次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高峰。1994年全国农民收入是90年代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比上年实际增长5%。1995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58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2%, 而种植业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增长点。过去,政府要求发展粮食生产,而市场上谷贱伤农,粮食面积落实难。现在,由于粮价上调,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民愿意种,政府抓得住,粮食生产出现新的转机。

一是粮食面积9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回升。199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6.5亿亩,比1994年增加1000多万亩,开始扭转了粮田持续下降的趋势。现在种植业结构经过重大调整,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同时各地正在加强保护耕地,努力提高复种指数,粮田面积将稳中有增。

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大幅度增长。在国家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同时,1995年上半年农民自身投入比上年同期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特别反映在化肥需求上,尽管农民对化肥价格猛涨反应强烈,仍然购肥心切,投肥量明显增加。

三是科技兴农力度加大。广大农民对新技术要求迫切,加上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提高,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声势之大,是近年来少见的。

这就预示着我国粮食生产将进入新的一轮增长期。1995年可说是灾年夺丰收,先是长江大水,后是东北洪涝加早霜,再是西北严重干旱。但全国夏粮增产,早稻持平略增,秋熟作物大部分地区长势良好,粮食总产可望突破9000亿斤。预计除棉花总产基本持平外,其它主要农产品都呈增产趋势。这将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有利于经济调整早日实现“软着陆”。同时,农业的增产增收,使农村市场再度进入活跃期。1995年上半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一成,创9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这将给二、三产业带来较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事实说明,波折中藏转机,调整中见希望。在农业升温的大气候中,一个新的粮食生产增长高峰正在孕育之中。建国以来历次粮食增长高峰,一般都是在重大政治革新或经济调整后出现的。两个高峰之间时间跨度有长有短,跨度大者其间往往有小波峰出现。现在,距上一个增长高峰已经五年,经济调整已历时两年多,特别是从当前对农业的领导力度、政策导向、市场环境到技术积累等方面来看,形成新的增长高峰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日趋成熟。

三、乘势而上还是功亏一篑

“善弈者谋势”。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如果风调雨顺,就将在未来两年内迎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反之,可能使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增长势头受挫,甚至与正在孕育中的增长高峰失之交臂。

对我国粮食问题,举世关注,议论纷呈。我们要冷静分析,积极对待。既要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又要看到新的机遇。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粮食面积缩减了,恐怕难以再出现以前那样的增长高峰。实际上,建国以来出现的历次粮食增长高峰,主要都是靠单产的提高,而粮食播种面积有增有减。在历次粮食增长高峰期,单产提高的幅度为13.2—27.6%,占总产增长的份额平均达88.6%。因此,即使现在粮食播种面积难以有大的回升,出现新的增长高峰也是可能的。实际上,“九五”期间全国粮食单产如能提高10%,总产就可以登上1万亿斤的台阶。

为了促进新的粮食增长高峰的形成,必须明大势,算大帐,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中央加强农业的政策。除增加农业投入这个不变的中心外,当务之急是:

1.不折不扣地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农民与基层干部普遍有一种矛盾心理,即既盼丰收又怕丰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造成我国农业生产起伏(即所谓“扭秧歌”)的肇因,往往出在丰收之后的收购上。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一点耽误不起,千万不能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必须顺应价值规律,稳定、完善粮食定购制度。首先,应尽早调整粮食定购价。当前粮食定购价与市场价的差距已扩大到每市斤0.3元以上,全国1000亿斤定购粮,差价达300亿元以上。虽为“皇粮国税”,但不能离开价值规律。同时,化肥价格大大超过国家规定价格,农民又多付出上百亿元。而1995年国家粮食定购价未动。其次,坚持定购以外的粮食放开市场,放开价格,不准搞“二定购”,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发育、规范粮食的大市场、大流通。

2.迅速掀起一个农技推广的高潮。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可以说,没有农技推广的高潮,就难有粮食增长的高峰。据专家分析,推广现有农业适用技术,我国粮食生产就有“四个一”的潜力,即:良种全面更换更新一次,加上良法配套,单产可提高一成以上;推广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播种面积可扩大1亿亩左右; 改进化肥品种与施肥方法,化肥利用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改进灌溉方法,可节水10%以上。我们要充分估计科技的潜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业第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从“忙饭吃”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抓好技术推广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兴农”真正落到实处。

3.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不仅直接制约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而且给农产品涨价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虽然现在我国有的粮食品种的价格已赶上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从比价看,发达国家1斤小麦约可换1斤尿素,而我国只能换0.6斤尿素。 我国粮食商品率低,一般只有30%左右。农资涨价带来的损失,大部分不能从市场得到补偿,正如农民所说:“多涨在咱肚里了”。这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4.加强舆论导向,形成抓粮、种粮光荣的社会风尚。1995年从中央到地方,应对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省、市、县负责同志、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并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对粮食生产贡献大、增长快的市、县,在农业建设项目资金上给予奖励,以体现国家意志,这比按常规审批的做法导向作用更强。

5.加强对粮食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我国粮食应坚持“立足自给,适当调剂”的方针。当前,既要适当增加进口,缓解供求矛盾;又要保护国内粮食生产,防止大量进口冲击市场,进口应以充实储备为主。

“得局之道,在于运势”。当前正处于粮食生产新的增长高峰能否形成及其波峰高低的关键时期。乘势而上,将事半功倍;稍有耽误,可能功亏一篑。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问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实现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目标。

标签:;  ;  ;  ;  

中国粮食生产可能出现新的增长高峰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