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析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与应用_教学计划论文

教学分析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与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每时每刻的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应是一种创造。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说:“教师是艺术家。教师最重大的工作就是教学。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教学,它应包括三个最基本的环节,即: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分析。然而,在现实的中学教学研究中,对教学设计谈得多,对“课堂艺术”强调的多,而对教学分析却提及甚少。在中学教学的实践中,学校领导抓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落实,抓课堂教学的容量质量,却往往忽略引导教师去进行教学分析;教师们往往习惯而成自然地去制订教学计划、表演“课堂艺术”,却常常漠视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总结。基于此,笔者就“教学分析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与运用”这一问题做点粗略的探讨。

一、中学教学分析的必要性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分析

教学计划的着眼点是在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以及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准备、策划教学步骤、教学方案。无疑,它是实施教学的基础环节。但是,它并不能取代教学分析。教师的教学计划类似于工程师设计的图纸都不等同于工程师的图纸,因为工程师的图纸一旦被确定,就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尺寸等进行施工,丝毫容不得任何出入。而教师的实际教学是不可能全凭教师设计好的计划按部进行的,因为教学的对象——学生——是个性互异、千姿百态的,教师岂能一一预想得到。这样,在教学计划中不可能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便有了进行教学分析的必要。也就是说,对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实施的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据此补充、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分析,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二)教学总结与教学分析

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如期中、期末、学年末等,教师应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这种教学总结,既包括对教学质与量的透视,也包括对教学思路、方法的反思以及今后教学的前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教学分析,但仅仅是教学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一种繁复的劳动,对教学进行分析更是一件繁复的工作。从宏观上讲,它可以分析教学的总的思路、个人风格;微观上讲,它可以分析一个教学过程,一种问题的提法,也可以是以某一章节、某一堂课的教学、某一次小考为切入点,即时进行分析、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及时改进教学。

(三)备课与教学分析

为了把课上好,就离不开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这实质上是在制订一种“教学计划”,只是教学计划一般是宏观的,面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而备课是微观的,面对一个章节、一个单元,但同样离不开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备课、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教学分析是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同时,又是下一次备课和改进教法的重要依据。通过“教学分析——备课与改进教法——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分析”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教学分析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分析之所以必要,根本在于它有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提高中学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从而提高教学的科学化水准,使教学趋于最优化。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分析中,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教学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取得成果,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与风格。所谓“教到老,学到老”,教学分析为教师进修随时随地提供重要的机会。

当然,强调利用教学分析的手段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与风格,并不是否弃前人的教学理论和成果。普通教师固然可以从大学、从优秀的中学教师那里汲取养分,但更基本的、更大量的还得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来。“拿来”他人的经验,要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

要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分析就应当做到:第一,揭示教学的各种要素;第二,明确各要素间的关系与教学的整体结构特征;第三,依据分析研究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实施改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二、中学教学分析的特点与内容

教学分析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整体的,也有局部的;有对教学本质规律的揭示,也有对教学现象的理析;……同样是进行教学分析,专门的研究人员与第一线的教师从事的研究固然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互关系,但也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前者主要着眼于如何尽可能用精确的方法去客观揭示教学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一般中学教师则主要着眼于如何更好地展开日常教学活动,而研究一些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人称之为“现场教学分析”。“现场教学分析”应包括对学生、教材、教法、教学质量等诸多要素的分析,它的实施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课题性。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整体性。教师要纵观全局,抓住关键问题积累资料,展开分析。三是敏锐性。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采取补救措施。四是简便性。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展开教学分析,却不动用过多的人力、财力、精力。

即使是“现场教学分析”,它的内容和范围也是十分广阔的。从学生到教材、到教法,从一个提问到一堂课,到一个章节,无不在它的范围之内。这里仅从三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教学的对象——所教学生的分析

这是教学分析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移注到学生的脑里。”他还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秘密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向我们表明,学生的个性是互异的,千姿百态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基本技巧和思维层次等都不能等齐划一,教师对这些应有全盘的和具体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据此调整教学目标,修改教学计划,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分析如果失去了这个“主体”,便失去了这块“基石”,也就不能成立。

(二)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的分析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中心场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教师主要是通过上好每节课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任何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希望把课上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既然是一种“艺术”,也就往往像其他艺术一样,难免存在“遗憾”。要使一节课达到完美无缺的理想化的境界是不现实的。我们在课前当然要追求“尽善尽美”,但课后却不能不运用教学分析的手段去客观地、全面地衡量:

第一,教学的目的是否始终得到清晰明确的贯彻?有无存在“偏题”甚至“走题”的现象?

第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灵活,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当部分学生由于对某一内容认识不足或状态不好而学习态度不积极时,用什么样的方法激起他们的兴趣?当讲到重点难点问题时,能否用恰当的方式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

第三,课堂组织是否严密紧凑?

第四,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求知欲是否强烈?

以上各要素,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当然要考虑到,而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进行评价、总结,更有针对性,更能有的放矢地纠正错误、改进教学。当然,另一方面,如果有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应及时分析、总结。

(三)教学小结——阶段性教学分析

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到一定阶段,有必要进行较为系统的检测和分析。

第一,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范围掌握的情况,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第二,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与以上两方面相关的教师前一个阶段教学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教师应通过考查、考试或其它方法,掌握一定的数据,明确学生在“双基”、智能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分析原因。在全体同学中,抓住若干典型的问题,做深入的剖析,从而教师自省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己明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意义深远。

三、中学教学分析的方法

(一)搜集并分析反馈信息

著名教师魏书生说:“任何计划、制度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一旦时空条件发生较大变化,还非要按老规矩办事不可,就免不了要犯错误。”他为使教学能适应变化了的时空条件,建立了反馈系统,定期对教学计划进行评议,补充不完善的,废除不合理的。这种做法无疑值得中学教师学习或借鉴。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卢布姆认为:“过去的教育之所以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就是没有正确地处理反馈信息。”从魏书生、卢布姆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搜集并分析反馈信息的重要性。

搜集反馈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与学生个别交流。教师经常性地找成绩上、中、下三个梯级中有代表性的学生谈话,讨论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能否使“尖子更尖,差生能够赶上”?

二是发挥课代表的作用。班级的课代表不应只是为教师收发作业的一个工具,而要让他带着任务,去注意同学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并收集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

三是向全班学生做调查。教学目的、教学计划等应在期初公之于众,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对前阶段教学的主要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如对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建议,完成作业的难度等,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实情。

搜集到反馈的信息,还不等于“大功告成”,因为搜集到的信息很可能会五花八门,有些学生的感受或观点甚至截然相反,教师不可能全盘吸收;“广纳百言”可能反而会无所适从。教师只能从全局出发,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针对一些典型问题,以教学大纲为准绳,采取措施,改进教学。

值得提出的是,要想利用信息反馈来改进教学,首先执教者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要有敢于承认自己的教学还存在“问题”的勇气,而不能一听学生“提意见”就脸红脖子粗,否则,学生就会“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二)课后备课

课后备课是指教师在上完课文后,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在其他班级或今后再上此课积累经验。课前备课中所设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如何,只有经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出来。课后如果不及时总结,日复一日地教下来,那么存在的问题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而成功的经验不及时总结,久而久之,也可能“失传”。事实上,许多成功者都十分注重课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进行小结。这就为以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三)试卷分析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相对客观的检验;反过来说,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但是分数只是抽象的符号,要总结具体的经验教训,要从试卷分析入手。

试卷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是试题的概况及特点。它应包括考查内容和要求、题型及考查功能、试题的特点、试题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二是学生答案质量的基本分析。这是试卷分析的中心环节,既可以逐题进行分析,也可以抽取部分典型的试题进行分析。对于相当数量的选择题,不仅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得分情况,而且要了解学生答案的选项分布,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知识、思维的错误所在。

三是学生掌握知识及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归纳。

四是今后改进教学的方向与措施。

为使分析简便、明了,增强可操作性,常常可以运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考核内容、要求、试卷结构、各题分值、得分情况等具体内容。

小结

毫无疑问,教学分析是改进中学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中学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如果只重视教学设计而不重视教学分析,就很可能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家;如果只强调课堂教学而不强调教学分析,就很容易变成“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教书匠”;如果仅仅是不自觉地偶然进行教学分析,就只能成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狭者。一个中学教师忽略教学分析这关键的一环,就缺少了创造性,就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标签:;  ;  

教学分析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与应用_教学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