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西进”的可持续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可持续论文,西进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寻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对于我国而言,坚持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应当讲,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凸显的资源是生态环境资源,在生态环境资源中最有开发前景的是旅游资源。我们讲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旅游大国,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西部的资源,这些资源密度大,品位高,像九寨沟、黄龙寺以及周边的松潘草原、贡嘎山、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线等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国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地区,由于历史上开发程度低,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对完好,存留着大量珍稀动植物和成片的森林、自然地貌,适宜开发各类生态旅游产品和自然观光产品,具有深入开发的价值和持久发展的潜能。
从西部现有的经济状况来看,发展旅游业是确保经济增长的比较现实的选择之一,因为西部地区发展传统产业要面临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经济上的贫困,现在全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有8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次,是生产资料的匮乏,大量的农业人口附着于贫瘠的土地之上,许多地方甚至缺少土地和水资源等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第三,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由于上述原因,西部地区虽然坐拥资源,但缺少发展经济的基本环境,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循环系统中,资金短缺,技术力量匮乏,本地市场狭小,外部市场又受阻于重重关隘,开发工业产品很难形成生产规模,无法拉动经济增长。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西部地区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旅游等现代生态环境产品,形成绿色产业群组的经济成本最小。因为,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以景观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其服务对象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主要市场是发达地区有能力出游的消费群体。鉴于上述特点,发展旅游业可以使西部地区扬资源之长,避技术落后、市场遥远之短,一旦投资到位,打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就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形成市场规模,建立产业体系,从而奠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在产业结构上形成西部的生态环境产业和东部的技术产业并立的格局,优势互补,协调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走出“富饶的贫困”的怪圈。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对生态产品开发的认识问题,以落后的、过时的方式来开发现代生态环境产品,低级操作,低水平循环,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无法开发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产品,最终,造成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所以说,开发生态环境产品的问题不在于生产本身的是非观,而在于生产方式的选择。
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产品结构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客观上存在一个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和利润增长点的动机。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了中西部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拓的空间极为广阔。考虑到近几年来勃然兴起的国内旅游市场,只要产品规划开发得当,就可以营造出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超额利润的空间,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