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跨世纪的日本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经济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日本众多研究机构对2000年日本经济前景纷纷作出预测。例如日本经济企划厅、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等。一般来说,越是新近的预测越贴近现实,对未来的估计也相对准确。
一、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规模
从过去15年日本各研究机构预测的情况看,都犯一个通病,即对自身的估计偏低。例如,据日本经济企划厅80年代初的中长期预测,日本到2000年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占12%;1991年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又预测,日本国内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将从1990年的12.9%升至2000年的16%,实际上90年代中期已占到15%以上。
上述预测之所以不够准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对日本中长期汇率的变化估计不足。日本经济研究中心1991年曾预测2000年1美元将兑换120日元,但是日元升值的速度远远超出这一估计。1993年以来日元再度狂升,1994年突破1美元兑换100日元大关。结果,虽然1993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了0.2%的负增长,是战后以来最不景气的一年,但因当年日元对美元比价升值等因素,按美元计算的日本实际GDP达40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以上,人均GDP为33764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出现了“日元升值带动型”的高速经济增长。199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0.6%,而日本的实际GDP则高达4.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985年的水平,达到1994年美国实际GDP5.3万亿美元的近80%,人均GDP约达3.5万美元,堪称世界首富。
正因如此,日本一些权威机构1994年又针对苏联解体、日元升值后的世界经济与日本经济再度做出评估。据1994年2月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90年代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将为2.7%。2000年日本实际国内总产值按1美元兑换100日元计算,将达5.3万亿美元,美国将为6.06万亿美元,中国将为8090亿美元。届时,日本的经济规模将占美国的87%以上,约为中国的6.6倍。2000-2010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将为3.5%,如果仍按1美元兑换100日元计算,2010年日本的GDP将达7.5万亿美元,几乎与美国的7.7万亿美元持平,将是中国1.6万亿美元的4.7倍。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2000年将约为20.5%,2010年22%;美国将分别占23.5%和22.7%;中国将分别占3%和4.7%。日美经济力量对比将趋于均衡化。2000年日本人均GDP将达5.2万美元,居世界之首,超过美国30%,比德国多20%。
根据以往日元升值的规律,估计今后5年日元将在波动中保持目前对美元的比价。如果日本对美出超局面仍得不到根本改善,则有可能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日元对美元升值;相反,如果日本对美贸易顺差逐趋减少,亚太地区不发生重大国际冲突,目前的汇率比价水平便可能维持更长的一个时期。
因此,观察日本经济发展时要看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已明显放慢,而且国民生活质量并不像人均GDP所反映的那么潇洒。在1994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日本已将连续占有8年的首席宝座让给美国,屈居新加坡之后,名列第三。另一方面,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实际上在不断扩大。就以上第二个方面而言,其原因在于日元升值尚未到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日元将是“稳中有升”。这种“日元升值带动型”经济膨胀还将持续一个时期。一则自1971年日元开始升值以来虽有浮动,但总趋势是上升;二则日元升值的根本原因——日本对外贸易盈余仍居高不下,欧美各国仍希望通过日元适度升值来削弱日本产品竞争力,减少对日贸易逆差。
在日本国内经济萧条期间,日元却大幅度升值。这看上去似乎不合逻辑,但实有其内在联系。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市场陷入萧条,商品库存积压导致企业设备投资下降,出现“就业难”,直到1994年下半年才出现微弱的回升。然而,正因日本国内市场不景气,所以日本进口才受到制约,而日本企业才更需要通过加强出口来谋求生存和发展。这势必导致日本对外贸易整体出超态势的加强,特别是日本对美国贸易黑字的攀升,从而连连引发日元升值。1995年4月,日元升值连创纪录,曾高达79.75日元兑换1美元。一旦达到75日元兑换1美元,按美元计算的日本经济规模便有可能与美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过美国,居世界之首。
二、日本的国际贸易与资本输出
据日本政府预测,1994年日本对世界出口3960亿美元,进口2460亿美元,贸易盈余达1500亿美元。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估计,90年代日本出口年均增长率为6.7%,进口增长率为8.7%。这样,到2000年日本对外贸易总额将达10628亿美元,出口5557亿美元,进口5071亿美元。日本在世界贸易进出口中所占比重将分别为7.9%和8.3%。作为理想目标,2010年,日本将大体实现进出口均保持在86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上。这一预测一方面是经过实际测算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经济研究机构希望在扩大贸易的同时尽量保持进出口平衡的一种愿望。因此,日本实际出口量有可能大于当前的预测值。
2000年日本出口的地区分布为,美国将占28%,亚洲26.9%,西欧15%,中国10.5%,中东65%,独联体3.6%。2000年进口的地区分布为,亚洲将占28.1%,美国24.8%,西欧14.6%,中东10.9%,中国10%,独联体1.6%①。从总体趋势看,日本同美欧的贸易往来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同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将有较大幅度增加,石油进口的60%以上仍需依靠中东。
日本外贸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资本货物在出口中所占分额明显增大,已从1980年的40.1%升至1993年的57.6%,集成电路(IC)等电子原件、电脑、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及汽车零件等出口旺盛。同时进口制成品的比重也不断扩大,从1980年的22.8%升至1993年的52%,日本进口了大量服装、家具、电子原件、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汽车等。其中有许多是日本在亚洲投资生产的产品返销日本。日本与亚洲各国贸易正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正向工业制成品“进口大国”迈进。
日本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分额增大。以大容量半导体技术和汽车电装技术等为中心,日本向欧美出口了不少高技术。据日本银行预测,日本技术贸易出口额将从1992年的30.5亿美元,升至2000年的55.6亿美元。但日本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大国,还要到21世纪。90年代日本在一些领域的科技水平仍落后于欧美。1992年日本技术进口额为71.3亿美元,2000年将达107亿美元。日本在技术贸易方面仍将出现51亿美元的赤字。
日本对外资本输出包括政府和民间对国外的借贷和投资。1989年,日本便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政府对外开发援助大国”。政府开发援助(ODA)主要是发达国家政府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低息贷款、无偿赠与及技术合作等。联合国大会曾于1970、1980年通过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将ODA对本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提高到0.7%以上。日本接受了这一要求,但到1994年仅达0.3%。当年日本向世界提供的ODA为130亿美元,其中80%以上是双边援助,并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日本若有诚意在2000年实现联合国所提出的目标,其每年向世界提供的ODA总额将达300亿美元以上。
70年代以来,日本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最快。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3%,2000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将达802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8869亿美元,据世界第二,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的17.8%。估计200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将达1534亿美元,其中18%投向亚洲,25%投向欧洲,46%投向北美。在投资地区结构上,上述预测未必准确。这主要是因未能充分估计到日元急剧升值和亚洲经济活力对日本直接投资的巨大吸引力。事实上,1992年以来,日本海外投资的重心已迅速向亚洲倾斜,1994年制造业投资项目的75.8%在亚洲,其中仅中国就占了45.8%,而欧洲和北美只各占8.9%②。
从以上日本对外债权中减去国外对日本的贷款及投资等负债便是日本的海外净资产。1993年日本海外净资产额达610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8.4%,比1989年翻了一番,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其中民间净资产为4488亿美元,政府净资产为1620亿美元③。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则成为世界头号债务国,1993年美国海外净债务为5077亿美元。随着日本对外资本借贷和投资的增加,其债权大国地位将更加巩固。按过去5年的速度发展,2000年日本的海外净资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
三、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
根据康德拉捷夫周期理论,日本在战后前25年保持了经济长期上升趋势,后25年则放慢了速度,甚至出现较大下降,这样大体上以50-60年为单元的一个长周期似乎已该结束,21世纪前20年又将迎来新的上升发展时期。但或许前景并不那么乐观,在下一个世纪,日本经济还面临许多更严峻的考验。
第一,日本如何战胜日元升值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产业结构高级化。战后以来,整个日本像个大加工厂,源源不断地吞入石油、铁矿,吐出大量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1973年日本钢产量创年产1.2亿吨的历史纪录,1981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顶点,年产1859万辆。日本在这些方面确实夺得过若干个世界第一。然而,90年代中期,日本则遇到来自美国的反击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的追赶。日元狂涨大大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美国在冷战后得以避免同原苏联的军备竞争,将加强出口竞争能力,开展同日本的经济竞争置于首位。美国政府计划2000年将本国对外贸易赤字从1990年约1200亿美元压缩掉一半。199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以汽车产量为例,美国汽车产量在世界汽车产量中所占比重从1992年的19.8%升至1993年的22.5%;西欧则从同期的30.3%降至25.7%;日本也从同期的25.3%降至23.2%。1994年美国汽车产量超过日本,重居世界榜首。很明显,日本汽车工业受到了国内经济不景气与日元升值削弱国际价格竞争优势这双重打击的影响。
自1985年日元几度升值后,日本海外直接投资活跃,最高峰时的1989年便达675亿美元。日本制造业为减轻日元升值带来的成本压力,突破国外的贸易壁垒纷纷向海外投资办厂,北美和亚洲是日本投资的重点。一些纺织品、家电产业在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对日本返销的出口能力。这一方面引起日本进口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使一些人担心日本经济出现所谓制造业的“空心化”。亚洲“四小”的某些产品开始对日本构成挑战。
同时也应看到,日本仍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产业结构也正向高级化发展。这主要表现在70年代日本已从大量消耗能源的钢铁、石化工业转向节能、省能型的电子、机器人等新兴产业。1972年日本第一产业占6%,第二产业占43%,第三产业占51%;1992年上述三项产业所占比重则分别为2%、36.7%和61.2%。面向21世纪,日本正加强高科技开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已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日本邮政省1994年11月向美国提出日美两国政府和民间共同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的建议,计划于2010年实现。具体目标是,首先在西方7个发达国家政府、研究机构等形成相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其次是将企业与家庭普遍地联网。这预示着日本第三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从中长期看,日本国内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由于日本社会人均寿命普遍延长和出生率下降,人口结构迅速老化。日本人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甚至政治家在竞选时也表示对此问题的深切关注。据日本厚生省计算,1994年日本人口总数为1.25亿,65岁以上老人达1755万人,占14%,就业人口为6595万人,占53%,大约平均每4个就业人员抚养1个老人。战后50年来日本人口总数增加了74%,就业人口增加了约1倍,而65岁以上老人则增加了3.7倍。厚生省人口研究所预测,今后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加快,到204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将占人口总数的28%,日本将成为10个人中就有近3个65岁以上老人的“超老龄化社会”。按1993年日本大学的推算,这样一个“超老龄化社会”在2025年就将到来,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将是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
日本《2010年委员会报告》称,2010年日本总人口将达1.29亿,其中18岁年轻人将从现在的200万减少到120万,而卧床不起的老人将从现在的70万人增至140万人。这必将引起日本社会及经济结构产生一系列连锁变化。首先是社会福利负担的加重,需要通过合理的税制改革等加以解决;其次是年轻劳动力的短缺,今后将通过延长老年人就业年限、吸收妇女就业、适当向国外开放劳动力市场等予以弥补,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进一步向海外转移;第三是消费市场的变化,从住房到医疗保健服务、保健食品等市场将扩大。1989年12月,日本厚生省曾制定了《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10年战略》的政策纲要,总共需耗资6万亿日元(约合600亿美元),是80年代的3.5倍。到2000年日本计划将“家庭服务员”增到10万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全国建立1万个“家庭看护支援中心”,使人民昼夜24小时可得到专家级护理的咨询和指导。
注释:
① 关口末夫、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编:《2000年的世界与日本》,日本经济新闻社1991年7月,第129页。
② 〔日〕《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95年第5期,第20页。
③ 〔日〕《财政金融统计月报》1994年8月号,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