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运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数的运学的基本内容,《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教学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经解决问题。”
从运算内容来看,运算能力包含数的运算能力和符号运算能力,在小学阶段,主要针对前者的培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计数能力的形成、运算法则和公式的掌握,店用问题的解答三个方面。从运算过程来看,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
作为数学学科的三大能力之 一,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在 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第二,学习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第三,拥有运算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的前提。所以,运算能力已经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在考量了方式方法之后,还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明晰运算教学的改革思路,明确运算能力意义与范畴的拓展之处。
关于运算,第一学段总体要求是:“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第二学段总体要求是。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期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由上可见,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才内涵的改变,影响着各学科的功能定位。数学学科中的运算,已经由过去只注重笔算拓展到到笔算、口算、解决问题"。考试的重视,由过去单一 的计算范畴,拓展到现在“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2、 运算教学处理好口算、笔算和估算。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五年级的学生,在计算上仍会犯“6 x 9=45 14 x 5=60文样的错误,更有甚者,这样的错误长久难以更改。究其原因,最初做错时只是把改正确,而未从根源上找出原因,从而会出现改是改了,下次遇到还做错的怪圈。在教学中我有一次这样的经历:
案例:24 x 5到底得多少?
师:24 x 5是否的100呢?看来同学们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1)24 x 5到底得多少? (2)你猜猜得数是100的同学是怎样想的,怎么算的?(3)怎样克服这种错误再出现? (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生1:我们算出的结果都是120,所以24 x 5=100是错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那么,你们认为得数是100的同学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想他可能是算了4 x 5=20,20 x 5= 100, 忘了把进位的20加上去了,有什么办法不漏掉进位的数呢?
生3:可以在十位上写上小2,提醒自己。
师:这种方法就像我们原来算加法一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真是不错的方法。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4:我不是忘了进位,主要是看错了,我把24 x 5想成25 x 4了,因为老师讲过25 x 4等于100,所以我一看就写了100。
师:像这样容易看错的算式还挺多呢,你们还能找出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找出 17 x 4与14 x ,26 x 3与23 x 6,14 x 5与15 x 4等几组) 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的共性错误,并没有让学生“一改了之”,而是将这道错题“ 放大”,引导学生发现从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具体说来:
第一,注意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通过“24 x 5 到底得多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计算中的错误,通过“你猜猜得数是100的同学是怎样想的,算的”,引导学生将计算习惯思维潜意识中的问题暴露出来,通过“像这样容易看算式还挺多呢,你们还能找出像这样的算式吗”,引导学生从个例现象上升到共题,通过“怎样克服这种错误再出现”,引导学生从思维源头上杜绝此类错误的再发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错题更正,在教师的艺术引领和不断追问中,实现了由点到面、见大、由外在形式到思维本质上的提升。
第二,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教师善于等待,注意“退居幕后”适时点拨。学生基本素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这也导致学情千差万别,用逻辑思维来判断学生的情况,真实的学情往往隐藏在臆断背后。在本课中,教师并未对学生错因主观臆断,同时也未给予急不可待的帮助,而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辨清思路,让讨论不断深化,一句“你猜猜得数是100的同学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之后,我就由前台移至后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让学生自主交流这样师生都能感受到出现“24 x 5= 100”的“原因”。 通过学生的反思和自省.捕捉到了许多信息,也就为教师研究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而正是我的等待,才生成了精彩:24 x 5写成25 x 4是将教中个位上的数进行了交换,而两个算式的结果不同,与乘法交换律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算24 x 5时,不能受25 x 4这一特殊算式的误导。
可见,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适度“放大错误”,有利于放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多元化的思考。
总之,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化之间的过度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论文作者:张宏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算式论文; 错误论文; 口算论文; 得数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