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博超建筑设计院 昆明 650000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通过昆明某住房小区的电气设计实例,从负荷等级确定、负荷计算、供配电系统设计、变配电室的设置几个重点阐述住宅建筑的供配电系统特性。
关键词:负荷等级;负荷计算;供配电系统设计;变配电室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vant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through the example of electrical design of a housing estate in Kunming,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load level determination,load calculation,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design and distribution room layout..
Key words:Load grade Load calculation Design of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Distribution room 算
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设计一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为小区住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用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某住宅小区的供配电设计入手,从多方面对该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进行分析总结。
1、负荷等级
电力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对人身安全、经济损失上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共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负荷。一级负荷: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害;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二级负荷: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中断供电将影响较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三级负荷: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
某住宅小区项目总用地面积为46.72亩,总建筑面积111099.40m2,居住户数为817户,其中1栋为27层住宅楼,建筑高度为78.3m;2栋为33层住宅楼,建筑高层为96.1m;3栋为独立商业,建筑面积为21772.79m2,建筑高度为12m;4栋为27层住宅楼,建筑高度为79m;5栋为27层住宅楼,建筑高度为78.3m;6栋为27层住宅,建筑高度为79m;7栋为独立商业,建筑面积为1428.88m2,建筑高度为9.6m;8栋为独立商业,建筑面积为1252.08m2,建筑高度为9.6m;地下共一层为汽车库,建筑面积19468.78m2,车库容量为540个,为Ⅰ类车库。该小区涵盖了一类高层,多层小型商业和Ⅰ类车库建筑,根据JGJ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48-2014《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 50067-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将负荷等级划分为:
a、一类高层住宅中的走道照明、航空障碍照明用电,弱电机房、消防控制室、安防系统用电,客梯用电,排污泵、生活水泵用电、消防用电,地下车库中消防用电设备,汽车库用电为一级负荷为一级负荷,。
b、其他负荷为三级负荷。
因充电汽车为新能源动力,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各地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建设如火如荼,但,目前并未有哪本规范该负荷的负荷等级,若按照GB 50067-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汽车库用电均为一级负荷,按一级负荷设计充电桩既不经济也不合理,笔者通过查阅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G 50-2018-2015《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配套设施设计规范》和全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做法,笔者认为充电桩的负荷等级按照三级负荷供电更为合理。
2、负荷计算
负荷计算的目的是:获得供配电系统设计所需的各项数据,用以选择和校验导体、电器、设备、保护装置和补偿装置,计算电压、电压偏差、电压波动等。负荷计算是供配电系统设计中的一非常重要环节,常用计算方法有单位指标法、需求系数法、利用系数法,该项目施工图设计中采用了需求系数法对小区负荷进行详细计算。
需求系数法源于负荷曲线的分析,设备功率乘以需求系数得出需求功率;多组负荷相加时,再逐级乘以同时系数。住宅小区的用电设备组的需求系数可参照04DX101-1《建筑电气常用数据》表3.25以及《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相关表格数据取值。
按照昆明市规划局下发的昆规通[2016]13号文要求新建住宅配停车位应100%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本设计在负荷计算中按一个车位慢充4kW负荷预留充电桩容量,经计算充电桩总负荷为2160kW。因现阶段充电汽车数量有限,笔者认为需求系数不宜取高值,笔者认为充电桩的需求系数的取值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同时充电的车辆数;第二车辆充电系统在介入电网充电所能成所的最大充电功率。经当地多个项目的考察后,笔者认为按现阶段540个充电桩,需求系数取0.2即可。经过负荷列表计算得出设备总装机容量为25781.99kVA,Pjs=2323.8kW,变压器的平均负载率β=81%。平均设计用电指标为:21W/m2,变压器的平均容量指标为23VA/m2,满足规范要求。
3、供电系统设计
住宅小区供电电源主要分以下几种方式:引入两路独立的10kV市电电源,要求电源来自两个不同发电厂或电源来自两个区域变电站。引入一路10kV市电电源,并设置柴油发电机组。引入两路10kV市电电源并设置柴油发电机组。因昆明地区地消防和供电局要求,一类高层住宅项目须采用两路10kV并设置柴油发电机组的供电方式,故本工程也采用第三种方式供电,即两路10kV市电并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两路10kV市电源来自不同变电站的两个电源供电,采用互为备用方式,应自备应急电源保障保安负荷用电。10kV 侧两回进线互为备用,不允许出现高压侧合环运行方式。该工程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每一路 10kV电源均满足 100%负荷要求时,在10kV电源进线断路器柜及母线联络断路器柜配置自适应式备自投装置,且两路电源不允许并列运行,即任何时候两进线断路器和分段断路器只允许两台同时运行,三台断路器之间的必须具有可靠电气闭锁关系。经与当地供电部门沟通后,供电部门从一个110kV区域变电站提供两路10kV电该工程的总供电系统图如下所示:
4.变配电室的设置
变配电室所址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a、变配电室应进出线方便,接近负荷中心,供电半径不大于200m,且供电半径应满足电压降小于额定电压的±4%;
b、变配电室不应设在厕所、浴室、厨房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处,也不宜设在与上述场所相贴邻的地方,当贴邻时,相邻的隔墙应做无渗漏、无结露的防水处理;
c、当配电室设在住宅建筑内时,不应设在住宅的正上方、正下方、贴邻和住宅建筑疏散出口的两侧,不宜设在住宅建筑地下的最底层,当只有地下一层时,应抬高配电室地面标高,使配电室室内地坪与室外地坪高差不小于 100mm,应避开建筑物的伸缩缝、沉降缝等位置;
d、配变电室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
e、当配电室设在住宅建筑外时,配电室外侧与住宅建筑的外墙间距,应满足防火、防噪声、防电磁辐射的要求,配电室宜避开住户主要窗户的水平视线。
该工程在地下一层设置了一座218m2的变配电室,配电室的层高为4.2m,净高为3.6m。配电室的活荷载按7.0kN/m2考虑,所有门均加防鼠门和加挡水墙,洞口做好防火防潮小动物封堵;因昆明地区属于高海波地区,所选高低压设备应满足五防、全工况、海拔2000m的要求。该工程选用4台800kVA干式变压器,每台变压器的接线选用 D,yn11 型,电压比满足10.5(10)±2×2.5%/0.4kV,采用强迫风冷冷切方式,采用无励磁调压方式,绕组绝缘耐热等级为H级,变压器的负载率不为 81%,小于85%满足当地供电部门要求;配电室内设置送排风专用轴流通风机,送风机安装高度距地面400mm,排风机安装孔顶齐梁底。风机内侧配防虫网,外侧加装防火风口。送风机处的防火阀长期开着通风,着火时才自动关闭,起火灾关断作用,烟感超过 70 度时阀门关闭。排风机处的防火阀,长期开着通风,着火时才自动关闭,烟气温度超过280 度时自动熔断关闭。
该工程变配电室布置如下图:
5 结语
本文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的要求,通过云南某住宅小区的电气供配电系统设计实例,分析住宅小区的负荷特性,对昆明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的主要环节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 第四版.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2]中国联合工程公司.GB 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3]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 JGJ 242-2011.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机中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GB50053-201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北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5]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电气.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6]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JGJ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论文作者:周石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负荷论文; 建筑论文; 配电室论文; 系数论文; 供配电论文; 住宅论文; 住宅小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