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特点与变化_市场类型论文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特征及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目的地论文,特征论文,游客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7-7588(2014)08-1635-10

       1 引言

       随着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从统计口径来看,中国指中国内地(大陆)地区),入境旅游市场拓展已成为各旅游城市提升自身影响力、塑造城市名片、扩大对外经贸联系的重要手段。入境游客由于民族、国家、文化、收入水平及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旅行距离等的差异,使其在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决策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众多因素作用力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偏好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把握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和变化趋势是各地区制定客源市场开发和营销策略的重要依据。现有对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微观研究主要是针对个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问题,如通过建立旅游者决策行为模型对旅游者个体决策行为研究[1,2],从文化认同和旅游偏好出发研究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等[3-5],个体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社会学方法,注重从人的行为模式方面讨论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宏观研究主要是对群体旅游者行为引发的入境旅游流的分布研究,能够分析旅游流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及旅游通道的影响[6-9],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亲景度和到访率等,如马耀峰等提出了亲景度的概念并将之运用到对旅华美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上[10],此外还有学者将亲景度与竞争态结合起来研究区域入境游客的选择偏好及竞争状态,据此判断入境游客选择偏好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影响[11,12]。到访率的方法主要有孙根年等利用到访率研究日本入境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13],陶伟等利用到访率对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分析[14]。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国内对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变化的研究多是选择某一客源市场,如美国、日本等客源市场[15],或者是选定某一区域或城市,研究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入境游客的变动[16-18],都未能从全国范围内对所有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偏好和变化进行分析,不能发现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差异。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从全国范围内将主要入境客源市场(包括国家和地区,下同)类型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区别研究,以期发现我国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旅游者对各城市类型和区域选择差异的空间规律性,并结合竞争态理论阐明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变化对各区域客源市场竞争态的影响,为各城市类型和区域明确自身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及优劣势客源市场,进而为各城市和区域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确定旅游宣传着力点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1)游客集中度。在分析游客集中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方法,可以衡量地理现象在空间或时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19]。其公式为:

      

       式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

为第i个地区接待某客源市场入境旅游者数量;T为60个城市接待某客源市场入境旅游者总量;n为60。

       但根据朱沁夫等的研究,地理集中指数只适宜于研究相同样本的时间序列所反映出来的变化,不能进行不同样本的集中度比较,也不能直接依据G值的大小判定游客的集中程度。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游客的集中程度,采用游客集中程度G′来表示。

为最稳定的地理集中度指数。G′值越大,游客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20]。用公式表示为:

      

       (2)市场集中率。市场集中率是衡量市场垄断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是采用排序靠前的几个主要市场的占有率反映其垄断格局[5],本文采用各客源市场入境游客数排名前5位城市的占有率,记做CR,用以反映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市场集中度。

       (3)亲景度。亲景度指到某地的某旅游客源市场人数

占到某地的入境旅游者人数

之比,与到该地所在国旅游的某客源市场人数

占到该地所在国旅游的入境人数

之比的商。其实质上反映了某一客源市场旅游者对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喜爱程度[15],用公式表示为:

      

       亲景度值越大说明游客的偏好性越强,反之,偏好性越弱。根据亲景度值的大小,可以将亲景度分为四类,即:当L≥2时,即称该区域为某类游客的强亲景区域;当1≤L<2时,称弱亲景区域;当0.5≤L<1时,称为弱疏景区域;当L<0.5时,称为强疏景区域。亲景度反映的是某旅游目的地相对于全国来说,所占某客源市场游客的市场份额的比值[8]。显然,亲景度关注的是游客的选择行为,反映的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程度。亲景度的大小与游客数量未必正相关。即亲景度高,游客数量不一定多;亲景度低,游客数量不一定少。利用亲景度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析,与从纵向来对客源市场到旅游目的地的人数进行对比其意义不同,这不是反映次序上人数对比的大小,而是反映对于全国不同入境客源市场人数,某客源市场游客对于某旅游地的偏爱程度。从市场竞争角度看,亲景度反映了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某客源市场亲景度越大,说明该旅游目的地在全国市场中对该客源市场的竞争力越强;反之,亲景度越小,则竞争力越弱。

       (4)竞争态。客源市场的竞争态是指游客在某一区域的占有率

和增长率

状况,它反映了游客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状态[11]。模型为:

      

       式中

为某一客源市场第t年的入境游客统计量。在坐标中以α=p,β=q为界,依据各市场的占有率和增长率将客源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Brightstar Market)、金牛市场(Cash-cow Markets)、幼童市场(Child Markets)和瘦狗市场(Thin-dog Markets)4种类型(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处于由占有率和增长率所圈定的4个象限内[21]。明星市场是占有率和增长率“双高”,应采取扩张性市场开发战略,增大投资,扩大宣传。金牛市场是市场占有率高,增长率低,市场趋于饱和,应采取收获性战略,适量减少投入或不增加投入。幼童市场是市场占有率低,增长率高,是市场开发的后备军,应采取选择性战略,对有可能成为明星市场的着力培育。瘦狗市场是占有率和增长率“双低”,应采取撤退性战略,着力培育其他市场。市场竞争态模型更全面、系统,更具有综合性和说服力,不仅能解释旅游市场过去的地位,还可以清楚地确定该市场在同类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能比较科学和准确地衡量市场竞争力大小[12]。

       市场增长率q 幼童市场 复苏 衰退 瘦狗市场 发展 跳越 衰退 明星市场 飞越 稳定 金牛市场 p 市场占有率

      

       图1 市场竞争态的四种类型

       Fig.1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f four types

       2.2 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60个主要旅游城市1996-2010年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旅游人数作为研究对象,旅游城市的入境客源市场主要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22,23]。研究中,所选城市按照所处位置及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划分为3个类型,分别是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次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中心城市指国家的区域中心城市,同时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位居前列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成都、南京、西安、沈阳;旅游次中心城市指各省区的中心城市,一般是省会城市,包括: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长春、吉林、哈尔滨、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重点旅游城市指国内其他主要旅游城市,包括:洛阳、桂林、秦皇岛、承德、大同、大连、延边、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黄山、厦门、泉州、漳州、九江、烟台、威海、珠海、汕头、湛江、中山、北海、三亚、青岛。八大经济区的城市按照所处的省份划分如下: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3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总体特征及变化

       3.1 入境客源市场规模及变化

       1996-2010年中国60个主要城市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中国港澳台地区一直是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不仅入境旅游者人数最多,而且所占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也最大,一直占我国入境游客总量的一半左右,但中国港澳台三地的入境旅游规模所占的份额近年来呈逐步缩小的趋势。外国入境客源市场类别中,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所占份额一直处于30%左右,但呈下降的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则占22%左右,且份额呈上升的态势。从外国入境客源市场类型来看,日本、韩国是最大的客源市场,日本游客的市场份额逐步降低,韩国游客所占份额则逐步上升;美国是入境旅游者规模和份额最大的远程客源市场,且入境旅游者份额缓慢上升;菲律宾是外国客源市场中规模和份额最小的;其他国家的入境旅游规模和份额变化不大。

       3.2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集聚性及变化

       (1)市场集中度。从图2所示的我国入境游客的市场集中度变化来看,我国入境游客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且变动显著,日韩、东南亚、欧美和俄罗斯等外国入境游客的市场集中度都呈现明显降低态势,中国港澳和中国台湾地区呈波动性变化状态,说明我国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往往集中于少数旅游热点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入境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开始逐步向其他城市扩散。从市场集中程度高低来看,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游客的市场集中程度最高,前5位城市的接待量占全国接待总量的75%左右。俄罗斯游客的市场集中程度次之,欧美和东南亚游客市场集中度交错分布,日韩游客的市场集中程度略低于欧美和东南亚地区,中国台湾游客的市场集中程度最低,只达到中国港澳游客集中程度的38%。我国各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选择相对固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杭州、桂林、苏州等旅游热点城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城市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入境旅游口岸,口岸是入境旅游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入境旅游者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首站旅游目的地。

      

       图2 各客源市场类型的市场集中度

       Fig.2 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index of inbound tourism market type

       (2)游客集中度。从图3所示的我国各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集中度指数变化看,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入境游客的集中度都呈降低的态势,说明这些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集聚程度逐步降低;中国港澳台游客的集中度则呈提高的态势,特别是中国港澳回归之后,集中指数提高较快,并一直高于其他入境游客的集中度,这主要由于中国港澳回归之后,同大陆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入境游客增长较快,但中国港澳入境游客很大一部分是往返于珠三角地区和中国港澳之间的过境商务旅客,导致入境游客的地理集聚性较高。从游客集中度的值看,除中国港澳台游客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集中度最高外,外国游客中欧美和日韩游客的集中度低于东南亚和俄罗斯游客,说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旅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集中度一般低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旅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集中度。

      

       图3 各客源市场类型的游客集中度

       Fig.3 The tourist concentration index of inbound tourism market type

       4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城市差异及变化

       上述分析揭示了我国入境旅客目的地选择集中度的变化态势,用亲景度和竞争态理论可以从旅游者偏好的角度揭示变化态势的成因和对客源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由于受旅游政策、特殊事件、旅游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各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波动性较大,为了从长时段反映入境游客对旅游目的地选择性变动,这里用长时段的亲景度和竞争态均值作为参考以尽可能消除特殊因素对个别年份的影响。考虑到2003年SARS事件对我国的整体影响,以及事件前后我国入境旅游的变动格局,这里将1996-2010年以2003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段进行研究。

       4.1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城市差异

       各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最强的城市(见表1)与入境旅游规模最大的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各客源市场游客入境游客集中度高的城市并不是旅游目的地选择性较高的城市。从表1中得出,各客源市场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高的城市大部分都是中小城市。特别是美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游客的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较强城市中有拉萨、西安、银川、洛阳等中西部城市,而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较强的城市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表明了欧美等远程客源市场的游客与日韩和东南亚等近程客源市场的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近程客源市场国中,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最强的城市一般位于距离客源市场较近的地区,如韩国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最强的城市位于山东半岛和东北地区,东南亚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较强城市位于西南地区,中国港澳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较强的城市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等(表1)。

       4.2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城市类型选择的差异

       根据表2中主要客源类型对各旅游城市类型的亲景度及变化情况所示,可以得出:

      

       (1)旅游中心城市是欧美游客的亲景城市类型,是其他游客的疏景城市类型。日韩、俄罗斯游客对其偏好性逐步降低,欧美游客对其偏好没有变化,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台游客对其偏好性则有所提升。对于欧美远程游客来说,航空交通是其入境旅游的主要交通方式,旅游中心城市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是以航空交通方式入境游客的集散中心,因此,欧美游客对旅游中心城市的偏好性较强。其他游客均属于我国的近程入境旅游客源,对航空交通的依赖没有欧美游客强烈,因此,对旅游中心城市偏好性较弱。日韩及俄罗斯游客是我国入境旅游开发较早,规模较大,同时也较为成熟的外国入境客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日韩及俄罗斯游客对旅游中心城市的偏好性缓慢降低。东南亚国家经济起步较晚,出境旅游发展滞后,是我国新兴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对我国知名度高、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旅游中心城市的偏好性不断上升,对旅游次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偏好性则有所降低。

       (2)从表2中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旅游次中心城市的亲景度值来看,旅游次中心城市始终是东南亚、欧美和俄罗斯游客亲景城市类型,且东南亚和俄罗斯游客对其偏好性不断降低,欧美游客对其偏好性没有变化。日韩游客对旅游次中心城市的偏好性不断增强,旅游次中心城市由日韩游客的疏景城市类型变为亲景城市类型,中国港澳台游客对旅游次中心城市的偏好性则呈降低趋势,由亲景城市类型变为疏景城市类型。旅游次中心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一般是次级入境旅游集散中心,经济水平较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较高,因此,入境游客对旅游次中心城市的偏好性一般较强。日韩游客作为我国最大的外国旅游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日韩市场的不断开发,以及中西部对日韩贸易的快速增长,日韩游客对中西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旅游次中心城市的偏好性有较大提升。东南亚游客对西南地区城市,俄罗斯对东北和西北地区城市,中国港澳台游客对珠三角及海峡西岸城市的高偏好性是这些游客对旅游次中心城市偏好性较强的主要原因。

       (3)对其他重点旅游城市来说,其一直是日韩和中国港澳台游客的亲景城市类型,是欧美游客的疏景城市类型(见表2)。俄罗斯游客对这些旅游城市的偏好性提升幅度较大,由前一时段的疏景城市类型转变为亲景城市类型。这些旅游城市由东南亚游客前一时段的亲景城市类型变为后一时段的疏景城市类型。日韩游客和中国港澳台游客是我国发展较成熟的近程入境旅游客源,且由于文化差异较小,历史渊源较深,这些游客对我国知名度较低但旅游资源丰富的重点旅游城市了解较深,因此日韩和中国港澳台游客对这些城市的偏好性高于其他入境游客。欧美和俄罗斯游客和我国距离较远,文化差异较大,对知名度较低的城市缺乏了解,因此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性较低,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欧美及俄罗斯市场的开拓,这些游客对重点旅游城市的偏好性有所提升,特别是对于俄罗斯游客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加之相比欧美游客而言距离中国更近,因此对这些城市的偏好性提升的幅度较大。

       5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区域差异及变化

       5.1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区域差异

       根据前述我国八大经济区的划分依据,将我国八大经济区位置抽象化绘制成图4,划分两个时段进行研究,以便于发现和分析入境游客对我国各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各区域市场竞争态的特征及变化。图5-图9中,左侧简图为1996-2003年各区域入境游客亲景度及竞争态状况,右侧简图为2004-2010年各区域入境游客亲景度及竞争态状况,每个方格内上部数值为亲景度值,下部为竞争态状态。

       (1)日韩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呈现在南北方向上自北向南递减,在东西方向上自东向西递减(见图5)。从两个时段的变化来看,日韩游客对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等亲景区域的偏好程度逐步降低;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等区域的偏好则由较大幅度的提升,由前一时段的疏景区域变为后一时段的亲景区域;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偏好则呈现降低趋势。

       (2)东南亚游客对我国各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在南北方向上由东部沿海向两侧递减,在东西方向上,东部地区一般高于中西部地区,西南地区是东南亚游客亲景度最高的地区(见图6)。从两个时段的变化看,东南亚游客对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等亲景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偏好程度有所降低,黄河中游地区由疏景区域变为亲景区域,长江中游地区由亲景区域变为疏景区域,西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等疏景区域的偏好程度则有所提升。

       (3)欧美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呈现出与日韩和东南亚游客不同的态势,欧美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偏好在南北方向上自北部沿海向两侧逐步降低,在东西方向上则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见图7)。从亲景度的变化看,欧美游客对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等亲景区域的选择偏好逐步降低,对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等亲景区域的选择偏好则不断提高,对东北和南部沿海等疏景区域的偏好变化不大。

       (4)俄罗斯游客对我国各区域旅游目的选择的偏好在南北方向上自北向南逐步减弱,在东西方向上东部地区强于中西部地区,俄罗斯游客对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性最强,亲景度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见图8)。从变化情况看,俄罗斯游客对东北、西北和北部沿海等强亲景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不断减弱,对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疏景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5)中国港澳台游客对我国大陆各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在南北方向上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态势,在东西方向上中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港澳台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最强的区域(见图9)。从变化情况看,中国港澳台游客对南部沿海亲景区域的选择偏好不断提高;对其他无论是亲景区域还是疏景区域,其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强度都不同程度的降低。

       由图5-图9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入境客源市场的亲景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变化,并和市场的竞争态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5.2 各区域对主要入境客源市场的竞争态

       各区域的入境客源市场竞争态差异较大,如表3结果所示,东北地区的入境游客竞争态势中,日韩市场由金牛市场变为明星市场,日韩是东北地区的优势客源市场。俄罗斯市场由幼童变为瘦狗市场,游客增长率逐步的衰退,俄罗斯游客对东北地区的选择性逐步降低。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由瘦狗市场复苏为幼童市场,欧美和东南亚游客是东北地区的潜在客源市场,中国港澳台市场则一直是该区的边缘市场。北部沿海地区的游客竞争态势中,日韩和欧美游客一直是优势客源市场,但日韩游客增长率有下降的趋势;东南亚和俄罗斯游客对本区的选择性不强,但有所提高,表现为东南亚和俄罗斯市场由瘦狗变为幼童市场;中国港澳台市场的竞争态则持续下降。东部沿海地区的竞争态状况中,日韩和中国港澳台市场一直是金牛市场,是本区的优势客源市场;欧美客源市场的竞争态提高较快,由瘦狗市场变为明星市场;俄罗斯市场是幼童市场,有发展潜力。日韩、欧美和中国港澳台市场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的明星或金牛市场;东南亚和俄罗斯市场在该区的竞争性较差,但有提高的潜力。西北和西南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是欧美市场和中国港澳台市场,这两个市场一直是这两个区域的明星市场,但欧美市场的竞争力持续增强,而中国港澳台市场的竞争力不断降低;东南亚市场对这两个区域的竞争力不断降低;日韩市场对这两个区域的竞争力都呈降低的态势,在西南地区,日韩客源市场由幼童市场变为瘦狗市场,在西北地区,由金牛市场变为幼童市场。俄罗斯市场一直是西北地区的明星或金牛市场,是西南地区的瘦狗市场。

      

       5.3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对市场竞争态的影响

       由各主要客源市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亲景度与旅游目的地竞争态中可以看出,入境游客对目的地选择偏好性与客源市场的竞争态有较强的相关性,某一区域的明星市场或金牛客源市场的游客对这一区域的偏好性较强,反之亦然。在各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对八大经济区的选择偏好图中,80%的亲景市场是金牛或明星市场,70%的疏景市场是瘦狗或幼童市场,因此,入境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态的主要原因。如欧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见图7),欧美游客对黄河中游的选择偏好性最强(亲景度为2.4~2.5),欧美市场也一直是黄河中游的明星市场,欧美游客对东北和南部沿海的选择偏好性最弱,欧美市场正是这两个区域的瘦狗或幼童市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各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对我国各区域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近程客源市场游客的选择偏好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即游客对距离客源市场越近的区域的偏好性越强,距离越远偏好性越弱,欧美等远程游客对距离则不敏感。欧美等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的游客对中西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偏好性较强,日韩等游客则对文化差异不敏感。且各主要客源市场游客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偏好呈降低态势,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偏好性不断提高。

       (2)入境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偏好影响目的地入境客源市场的竞争态势。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偏好性强的区域,一般对该客源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反之,则表现为竞争劣势。入境游客对目的地选择偏好性与客源市场的竞争态有较强的相关性。

       (3)中国港澳台和日韩分别是我国最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和外国入境客源市场,但其市场份额逐步降低,欧美和东南亚地区的入境市场份额则稳步上升。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选择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扩散。

       (4)入境游客对城市类型的偏好情况表现为对旅游次中心城市的偏好性高于旅游中心城市,相对成熟客源市场(日韩、中国港澳台)对旅游次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偏好性较强,并持续增强,新兴客源市场(俄罗斯、东南亚)对旅游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偏好性较强,但逐步降低。且欧美等远程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较高的城市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而日韩及东南亚等近程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较高的城市则位于东部地区。

       6.2 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我国各地区在制定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对策时应有所变化,日韩、中国港澳台市场作为我国的传统入境旅游市场,其重要性不断降低,新兴入境旅游市场(东南亚、俄罗斯)对我国的旅游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我国应在巩固日韩及中国港澳台市场的前提下,着力拓展东南亚、俄罗斯及欧美市场。对各城市类型和区域来说,东北地区应着力巩固俄罗斯和日韩客源市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遏制这两个市场游客对该区偏好性降低及竞争力疲软的趋势。西北地区应巩固俄罗斯和欧美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日韩和东南亚市场。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入境游客对其偏好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对入境市场的竞争力也不断下降,因此,这两个地区应不断完善自身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旅游产品,巩固入境旅游目的地“桥头堡”的地位。南部沿海一直是中国港澳台的强亲景区域,对其他市场的竞争力一直不强,在中国港澳台游客逐步向内地扩散的趋势下,本区应未雨绸缪的积极开拓其他客源市场,才能将入境旅游业做强做大。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因其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等,一直是吸引欧美等文化差异较大的入境游客的目的地,要发挥本地区的旅游优势,不断增强对欧美游客的吸引力,同时兼顾俄罗斯和东南亚等新兴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西南地区对欧美、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台游客的吸引力较强,对我国主要的外国客源市场日韩游客的吸引力较弱,因此本区的入境旅游规模较小,应借助本区的优质旅游资源借助入境客源市场向中西部扩散的机遇,积极开拓日韩、俄罗斯等市场。总之,各地区、各城市应根据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变化情况及客源市场的竞争态状况,有的放矢的采取对应的措施,防止盲目的、无序的实施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措施,才能使本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3-07-10;修订日期:2014-04-21

标签:;  ;  ;  ;  ;  ;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特点与变化_市场类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