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识别与优化&以福建省为例_福建省府论文

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识别与优化——以福建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为例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从“模式”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新热点,“模式”一词被广泛应用于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然而,学术界并没有对“模式”给出一个科学、规范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结构即模式”,也有学者认为“模式即类型”,还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对多因素相互作用构成整体的认识和把握[1],等等。同时,学者们在对各个不同产业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如马骥等(2011)[2]认为产业发展模式是经济产业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娄勤俭(2003)[3]认为产业发展模式是通过产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结构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资源利用方式;王杨等(2009)[1]认为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前提下,将产业有效地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发展的链条中,通过自发形成,由外力推动而产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的特征体现;黄强(2007)[4]认为产业发展模式是一个产业的基本供给和需求等条件,以及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绩效、政府政策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胡黎明等(2008)[5]从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市场开放程度、产业发展推动因素等角度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此外,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如林毅夫、江小涓等,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多次涉及产业发展模式问题研究,但他们都将其作为约定俗成的用语而未加以严格明确界定,仅针对所研究的具体产业探讨了特定的产业发展模式。

然而,上述这些产业发展模式类型,都是针对每一特定产业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缺乏典型意义,缺少规范性,难以用于解释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发展模式类型。

迈克尔·波特1990年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6]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历程显示了如波特所述的演进特征。按照波特的产业发展理论,可以认为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其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按此理解,可以将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归纳为要素导向型发展模式、投资导向型发展模式、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7]

流通产业属于服务性产业,与生产性产业存在差异,但是流通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依靠各种要素,只是驱动要素不同。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各种资源要素的可获得程度和利用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流通产业发展阶段类似于其他产业。因此,也可以将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模式归纳为要素导向型发展模式、投资导向型发展模式和创新型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及介于其间的混合型发展模式(包括要素、投资混合导向型发展模式和投资、创新混合导向型发展模式)。

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识别模型的构建

(一)排序离散多元选择模型概述

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是微观经济分析广泛采用的方法。在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中,作为被解释变量的观测值,y表示排序结果或分类结果,其取值为整数,如0,1,2,3,…M。解释变量是可能影响被解释变量排序的各种因素,可以是多个解释变量的集合,即向量。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各y观测值的概率由下列式子确定。

其中,F是ε的累积分布函数。如果选择Porbit模型,F就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如果选择Logit模型,F就是逻辑分布函数。由此可知,排序模型估计得到的实际上是各观测值y落入不同区间(即等级)的概率。[8]

(二)流通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商贸流通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洪涛等构建了中国城市流通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该框架由政府支持指标、总量指标、发展水平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现代化程度指标、对城市经济贡献指标六个部分构成。[9]《中国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研究》课题组从评价流通现代化入手,构建了包括流通总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流通效率、流通环境、流通效益、流通组织化程度等在内的11类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10]石忆邵等从研究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出发,建立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模指标、增长指标、市场潜力、业态及结构指标、国际化指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社会经济水平等7类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11]孙薇结合我国地区流通现状构建了地区流通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力指标、商流力指标、物流力指标、信息流力指标、资金流力指标、贡献力指标、发展力指标等7大类一级指标和23项二级指标。[12]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建立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分类标准(一级指标)存在差异,但是二级、三级指标的内容很多是相同的。本文指标体系的建立以“能有效描述要素类影响因素、投资类影响因素和创新类影响因素的特点”为基本导向。其中,要素类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人口规模等,投资类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家能力、资本存量、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政府政策等,创新类影响因素包括人才、技术与制度、市场化程度等。而这些子因素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衡量指标近似地予以表征,具体的衡量指标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种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是多方面的,根据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9-15],并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本文对每种发展模式分别选取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其中,要素导向型发展模式选择消费群体规模、流通产业从业人数及交通条件,投资导向型发展模式选择人均流通产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额、流通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及政府政策,创新性导向型发展模式选择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连锁经营指数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见表2所示。

(三)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模型的建立

1.模型的设定

此外,从前文分析中可知,区域流通产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要素导向型、投资导向型和创新导向型三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模式的转换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模式属于混合型模式,如要素和投资,投资和创新,要素、投资和创新三者皆有等。在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赋值时,可以按照发展阶段进行,处于第一个阶段的要素导向型可以赋值为0,创新导向型可以赋值为4。因此,在流通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模型中,的取值服从以下分布,见表3。

2.数据收集

确定流通产业发展模式是流通领域研究的一种新探索,目前,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甚少,且多为理论研究,尚未发现有学者对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边界赋值和模式认定。本文以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评价指标为导向,参考近几年学者对我国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研究结果[12,16-25],结合各地区流通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取了12个样本地区并对其进行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赋值。

北京和上海在多个衡量指标中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创新类指标,都具备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特征,设定其属于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江苏、浙江和天津的创新类指标和投资类指标均有优势,设定其属于投资与创新混合导向型发展模式。重庆和山东在投资类指标中体现出竞争力,设定其属于投资导向型发展模式。内蒙古和安徽近年加大了对流通产业的投资力度,同时其要素类指标影响明显,设定其属于要素、投资混合导向型发展模式。四川、河南和广西在要素类指标中具有比较优势,设定其属于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具体赋值如表4所示。

根据选取的评价指标和代表区域,采集相应的数据,如表5所示。

3.参数估计

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影响流通产业发展模式各变量(因素)的系数,然后将其纳入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中确定临界值,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无量纲处理。为了消除数据量纲对统计结构的影响,使数据在分析中处于同等地位,先对数据进行变换。常见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主要有极值化、标准化、均值化以及标准差化方法等。本文采用标准化方法,该方法的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列数据的均值,σ表示对应的标准差。处理结果见表6。

第二步,计算9个因素的系数值。利用EViews6.0软件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模型中9个因素的系数值,如表7所示。

4.临界值的估计

第二步,使用修正后的模型,采用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以上运算结果,得到最终的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识别模型:

其中,对应的发展模式及相应的取值范围如表9所示。

三、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识别与优化的实证分析——基于福建省的数据

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福建省政府为了促进流通产业迅速发展,制定了流通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业等政策文件。因而,识别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模式并有针对性地予以优化,对于福建省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福建省经济运行效率及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一)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识别

为了评价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模式所处的阶段,本文根据表2的指标体系收集了福建省2009年流通产业的相关数据,见表10。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结果如表11所示。

第二步,将上述数值代入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识别模型,计算可得

根据表9的取值范围,-4.0833∈(-53101,-3.4086],因此可以判断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模式为要素、投资混合导向型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仍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要素类驱动因素表现一般。福建省流通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重仅为7.47%,与北京、上海的20.75%、18.66%差距明显,这说明福建省流通产业的发展程度还偏低,在服务生产、增加就业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福建省总人口为3627万,从全国来看,属于中下等规模。人口规模偏小,基本消费和附加服务的需求总量就会受到限制。福建省的运输线路为91614公里,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说明福建省的交通条件一般,还有进一步建设的需要。

2.投资类驱动因素具有一定优势。福建省实际利用外资与上海和浙江接近,说明福建省对外商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流通领域,大型国际流通企业近几年来迅速抢滩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随着福建省各个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更多的外商投资会进入到福建省的二三线城市,这会极大促进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福建省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高,说明福建省在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这将极大改善福建省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

3.创新类驱动因素缺乏竞争力。福建省连锁经营指数为12.6%,与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明显。连锁经营指数作为衡量流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偏小说明福建省的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较低,在零售方面还是以传统的经营模式为主,连锁经营还没有体现出规模经营和规模经济的特征。福建省的大型本土流通企业数量少,直到近几年,像新华都、永辉等流通企业才迅速发展,这极大地限制了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福建省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除了与北京、上海和天津有较大差距外,均高于其他考察地区,但是在流通领域的中高级人才总量较小,商贸流通人才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福建省R&D占GDP的比重为1.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福建省的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二)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

从前文分析可知,目前福建省流通产业仍处在要素和投资混合驱动的发展阶段,与其他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福建省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应该向投资和创新方向优化。根据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应在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优化福建省流通产业发展模式。

1.完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政府需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制定规范商品流通主体、商品流通活动、市场行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各级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履行职责,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同时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改善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提高流通产业在促进消费方面的先导作用。

2.加大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城市中心建设一批商品储备库、物流配送中心、现代化物流园区、大型商品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等新型流通设施。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网络的改造、提升和整合,支持农村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城乡流通网点等新扩建的基础设施建设。

3.创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要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流通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应用。

4.培育本土的流通龙头企业。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以连锁经营、股票上市、资产重组和采购联盟等多种形式,组建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设立财务公司。

5.培养层次合理的流通人才。培养理论应用型和基层操作型两种不同层次的流通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掌握现代管理方法,能够开展市场营销、零售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流通产业工作。基层操作型人才培养要体现实用性的特点,培养面向流通企业生产运营第一线的操作员、服务员等基层员工。支持包括大中专院校、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等在内的各种有资质的机构开展中短期培训班,为非流通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中短期培训,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流通产业人才。

四、结论

流通产业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密切[25],在国家大力倡导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发展现代流通业对实现其他产业的升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要实现区域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优化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然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不是一味地追求发展模式的高级化,而是一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1.就某一地区某一时点而言,流通产业发展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判断一种模式的优劣不在于模式本身,而在于该模式是否适应该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在短期内,无论是要素导向型和投资导向型,还是创新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都有可能是该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最优模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资源流动性的加强和技术进步,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由要素导向型到投资导向型再到创新导向型的发展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2.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不考虑约束条件的优化没有任何意义。在资金、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应优先发展要素导向型模式;如果存在资金约束,则很难实现要素导向型到投资导向型的转变;而创新导向型的发展模式离不开技术、人才和制度的相应配合,否则创新的作用也无法得到发挥。

3.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虽然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不可控的。在一定条件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度、税收、融资、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从外部推动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加速实现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和升级。

标签:;  

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识别与优化&以福建省为例_福建省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