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重庆 合川 401520)(2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重庆 合川 401520)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行手术根除治疗的100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详细个人资料以及CD68和CD15炎症的相关性因素、相关性生存资料等展开分析。结果:肿瘤的分期、大小部位、手术切除的方式以及手术出血量都是影响胆管癌手术治疗预后情况的独立性因素,且炎症的相关性因子的表达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存在关联。结论:患者的局部炎症状态CD15的高表达与CD68低表达影响胆管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患者的肿瘤的分期、大小部位、手术切除的方式以及手术出血量等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预后情况的相关因素,希望为有效提升预后效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验证细胞;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165-02
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世界范围内胆管癌在整个消化道肿瘤当中占据约3%的概率,属于仅次于肝胆肿瘤的第二常见肿瘤[1]。在我国,胆管癌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手术切除是治愈胆管癌唯一有效的方式。但是,很多胆管癌患者在被发现肿瘤的时候已经难以进行手术治疗,原因在于病情发展十分迅速,症状不够明显,发现的时候已经到达晚期。以下是笔者对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后炎症细胞分布与预后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且确诊为肝内胆管癌并且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好,且愿意接受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以及配合医院规范化的管理和治疗。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年龄为30岁,平均年龄为55岁,男性患者有72例,女性患者有28例。
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随访资料、实验室相关检查资料都完整,将以往出现其他部位肿瘤的患者进行排除。
1.2 方法
首先,将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主要是纳入研究相关患者的所有原始性病例数据,针对患者的病情展开随访工作,并分别将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基本情况等进行记录,肿瘤情况涉及到肿瘤的分期、大小部位、手术切除的方式以及手术出血量等内容,并将术后治疗以及转移复发的基本情况等记录下来,详细并真实记录总生存时间。
其次,进行CD15和CD68的炎性相关性分析。进行肝内胆管癌病理切片,运用免疫组化试剂盒,来自于武汉的博士德,运用HRP标记山羊抗小鼠IgG和山羊抗兔IgG(属于上海碧云天生物)。另外,一抗为CD15和CD68兔单克隆IgG(来自于美国的Santa Cruz公司)。设备是片机和倒置相差显微镜,片机来自于德国的LEICA公司,倒置相差显微镜来自于日本奥林巴斯。
最后,免疫组化的方式。运用SP检测方式,并切片脱蜡,增加3%的过氧化氢将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进行阻隔,并对5μl的非免疫动物血清进行封闭操作,增加50μlCD15和CD68一抗过夜,并用50μl生物素进行第二抗体标记,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孵育,DBA显色,且用苏木精进行复染,中性树胶进行固封操作。结果判定的时候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阳性细胞指的是细胞胞质胞膜在倒置显微镜之下产生的染色呈现为深棕黄色。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有数据统一进行分类,建立数据文件。运用logistic对发病相关性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并使用逐步回归法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筛选。组间对比运用方差进行分析,而组间均数运用t进行检验,组间率的对比运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表示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CD15和CD68的炎性相关性因素与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炎症相关的因子CD15高表达相关患者的生存时间是(3.82±1.25)年,而CD15低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是(4.68±2.07)年,前者比后者在生存时间上要短,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D68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时间是(4.52±2.40)年,而CD68低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时间为(3.31±1.74)年,前者比后者在总生存时间上明显要长,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先对肝内胆管癌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纳入分析的100例患者在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中相关变量展开单因素条件性数据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复发、TNM分期以及术中输血、手术的方式等都是影响胆管癌预后情况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并将分析结果和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展开多因素分析。运用逐步法COX回归拟合的主效应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多因素分析,主要评估对象是多因素对于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预后有关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数据见一下表。
3.讨论
近年来,肝内胆管癌的病发率逐渐上升,且晚期预后的效果较差。一些专家和学者研究发现影响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预后情况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这也意味着该疾病的治疗应该走向多方面综合发展方向[2]。虽然手术治疗方式目前来说是治疗肝内胆管癌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大多患者就诊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其最佳手术治疗的时间,且在复发率上相对较高,成功率较低[3]。
很多医学专家和学者开始重点关注肿瘤和炎症之后存在的关系,也是当前相关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可知,人类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和感染引发炎症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炎症能够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4-5]。一般性肿瘤的炎症主要有病毒及细菌感染,例如幽门螺旋杆菌以及EB病毒等[6-7]。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和感染之间无关,但可能和肿瘤发展的风险有着一定联系。原发性硬化胆管炎可能逐渐发展成为肝内胆管癌,而胆管内细菌的定植以及感染实际上可能是胆管癌病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其内部涉及的相关机制目前没有完全阐述清楚。
笔者对CD细胞因子相关性炎症指标进行分析,并以此对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预后的情况进行评价。运用免疫组化的方式有效通过肿瘤的微环境局部炎症产生的状态实现对CD15以及CD68的评分,有效反应出验证相关性因子CD15在癌组织当中的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相对CD15低表达患者要短,而CD68高表达的患者在总生存时间上比CD68低表达患者明显要长,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以上论述,本文选取100例我院进行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和TNM分期以及手术方式、术中输血等有着密切联系,是影响术后恢复情况的危险因素。另外,患者炎症的不同情况能够有效反应肝内胆管癌手术预后的情况,希望能为未来肿瘤防治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林松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4.
[2]毛志远.胆管癌术后预后因素分析及与炎症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
[3]李永胜,孙保君.肝内胆管癌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04:610-612.
[4]梁超杰.PTEN/PIP3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中表达及临床相关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6.
论文作者:欧阳小波1,王雁飞2,车平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患者论文; 胆管癌论文; 因素论文; 肿瘤论文; 相关性论文; 炎症论文; 手术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