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儿科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40)
摘要:【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分别测定两组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胆红素浓度的变化,观察分析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相比较,观察组在对胆红素的降低时间和降低程度上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布拉氏酵母菌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其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能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在临床上值得更好的应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是因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1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
参照实用儿科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年龄生后0-7天,排除先天性疾病。选取自2012年6月到2015年9月间在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新生儿科因黄疸住院的患者75例,治疗前全部有肝功检查证实有新生儿黄疸。其中男35例,女40例,发病时间1-5d,患者均有嗜睡、颜面及躯干部黄染等症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蓝光治疗。实验组用常规的蓝光治疗加用布拉氏酵母散口服。
1.3疗效判定:显效:5天内黄疸消退;有效:5-7天内黄疸消退;无效:大于7天黄疸消退。
2结果
表一结果表明,实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在较低水平时即可引起听力及神经通道功能损害,及早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预防脑损伤极为重要。在临床上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具有重要联系。新生儿胆红素体内代谢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胆红素生产多,新生儿红细胞容量较多,红细胞寿命较短,红细胞的破坏产生大量的胆红素。②肝脏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由于缺乏肝脏配体蛋白,新生儿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③肝脏微粒体中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缺陷: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不能将与配体蛋白结合的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结合胆红素。④胆红素排泄缺陷: 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素原和尿胆素排出体外。⑤胆红素肠肝循环的特殊性: 新生儿肠壁有较多的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加重肝脏的胆红素负荷。1g 胎粪含胆红素 1mg,胎粪排出延迟可使肠肝循环明显增加。而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
布拉氏酵母菌散剂的有效成分是布拉氏酵母菌,其不能分泌酪酸。该药物的有效机理是通过需氧的布拉氏酵母菌消耗肠内的氧气,从而创造出利于益生菌生长的厌氧环境。布拉氏酵母菌属于微生态调节剂( microbial modulator,MM) ,对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以及消化性链球菌等有益健康的厌氧菌有促进生长作用。布拉氏酵母菌在肠
道内可造成弱氧环境,能降低肠道内的 pH 值,导致肠内 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降低,减少了肠道中结合胆红素的分解,并促进其还原成粪、尿胆原,同时,还可以增加肠腔内渗透压,使肠腔水分增多,肠蠕动加快,促进肠内胆红素排泄。
在笔者进行的 75例临床病例对比试验中,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方面,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黄疸消失时间方面,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对于新生儿中枢神经有很大影响,如果治疗不妥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同时,辅助使用适当剂量的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且经济实惠,易被患儿家属接受,值得临床推。
(二)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在较低水平时即可引起听力及神经通道功能损害,及早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预防脑损伤极为重要。在临床上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具有重要联系。新生儿胆红素体内代谢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胆红素生产多,新生儿红细胞容量较多,红细胞寿命较短,红细胞的破坏产生大量的胆红素。②肝脏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由于缺乏肝脏配体蛋白,新生儿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③肝脏微粒体中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缺陷: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不能将与配体蛋白结合的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结合胆红素。④胆红素排泄缺陷: 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素原和尿胆素排出体外。⑤胆红素肠肝循环的特殊性: 新生儿肠壁有较多的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加重肝脏的胆红素负荷。1g 胎粪含胆红素 1mg,胎粪排出延迟可使肠肝循环明显增加。而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
最近认为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而来自母乳中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GD) 在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方面起重要作用。肠道内( β-GD) 活性高,可很快将结合胆红素分解为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迅速被肠道重吸收进入体循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因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减少其重吸收成为黄疸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布拉氏酵母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本文通过 43 例临床观察发现,口服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母乳性黄疸上效果较好,而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适用于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三)
新生儿黄疸发生主要原因为肠 - 肝循环增加。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缺少参与胆红素代谢的细菌,同时没有尿胆原形成,肠腔内含有高浓度胆红素,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P )活性较高。新生儿肠腔内 pH 值偏碱性,可使结合胆红素分解脱水葡萄糖醛酸基,重新转变为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内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一部分从大便排出。布拉氏酵母菌可在肠道内释放多胺类物质,对肠道有营养作用,增加肠道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sIgA)浓度,刺激肠道免疫。同时可释放可溶性抗炎因子产生抗炎作用,改善肠道内的生态菌落平衡,使双歧杆菌和链球菌菌落数显著增加,细菌的β - 葡萄糖醛酸酶解除其葡萄糖醛酸基,将其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从而减轻新生儿黄疸。且布拉氏酵母菌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四)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新生儿的预后较好,但是因未结合型胆红素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故临床上必须重视新生儿黄疸的积极治疗。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型胆红素的产生和重吸收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因素,布拉氏酵母菌是布拉氏酵母菌散剂的主要作用成分,可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产生、释放多胺类物质,从而改善生态菌落平衡,保持宿主肠道健康。口服布拉氏酵母菌的患儿,肠道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显著下降,而双歧杆菌和链球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可以帮助建立正常的菌群,细菌的B-葡萄糖醛酸酶可将进入肠道的结合型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减少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了未结合型胆红素水平,可以减轻黄疸,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布
拉氏酵母菌佐治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五)
目前,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有: 蓝光照射治疗,肝酶诱导剂( 如苯巴比妥) 服用治疗以及供应白蛋白等方法,严重者可使用换血治疗。布拉氏酵母菌是人体
无害非致病性真菌,且具有耐热耐胃酸的特性。布拉氏酵母菌可以在肠道内释放多胺类物质,具有营养肠道的功能,可以增加肠道内分泌性免疫球蛋白的浓度,以刺激肠道免疫,从而改善肠道内的菌落平衡,增加双歧杆菌和链球菌的菌落数量,细菌的 β-葡萄糖醛酸酶解除其葡萄糖醛酸基,将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为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并随粪便排
出体外从而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现象。
在笔者进行的 120 例临床病例对比试验中,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黄疸消失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对于新生儿中枢神经有很大影响,如果治疗不妥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同时,辅助使用适当剂量的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且经济实惠,易被患儿家属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要理解“冬病夏治”,首先要了解人的生命节律。《黄帝内经》中指出生命进程的基本规律包括“生长壮老已”,也就是说从一个受精卵开始,认一般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胜、衰老和死亡五个时期。在这个大的生命节律背景下,还存在其他节律,主要包括年节律、月节律和日节律。其中,年节律就是指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存在影响,按中医学的观点即“天人相应”。
夏季,就是中医所说的“夏三月”,即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这样描述“夏三月”:“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三伏天”气候炎热导致人体发生一些变化,包括:①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利用自身机能,消耗氧气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②炎热导致汗出亦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素问.阴阳别论》所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的生成须有氧气参与。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基础。
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也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天人相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人作为天的一个子系统,强调人与天的相应性。
“冬病夏治”是个广义的概念,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须根据个人体质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阳虚者常须“冬病夏治”,因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用温阳疗法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阴虚者,则在秋冬温阳治疗较好,在三伏天忌用温热药,且应注意养阴避暑,可用清热养阴药调理;正常体质者,只须正常避暑即可,并非一定要进行治疗。
阳虚证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去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表现为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恍白,舌淡胖,脉沉迟或细数无力。
阴虚证指体内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此外,三伏贴治疗不能完全取代其他药物治疗,特别是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须告知患者不要因接受了三伏贴治疗就私自停用正在服用的药物。
关于治疗过程中“起疱”的问题通常认为,以治疗后患者皮肤局部出现轻微“起疱”效果为佳,但临床中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要求而定,目前有的医院开展三伏贴治疗并不以“起疱”为标准。但值得注意的是,对瘢痕体质患者最好不要发生“起疱”,以免留下瘢痕,影响美观。因此,在治疗前的问诊很重要,若患者为瘢痕体质,须对其讲明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起疱”,在患者知情和同意的情况下,再进行治疗,且治疗过程中可通过适当缩短敷贴时间等方法降低“起疱”风险。若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瘢痕体质,可在第一次治疗时,适当缩短贴敷时间,并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变化。
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须提醒患者,若出现“起疱”的情况,不能自行将水泡挑破,最好是到医院就诊,请接诊医生进行处理,以免导致感染等的发生。
治疗期间患者须注意休息,勿过度劳累;最好不要过度运动,出汗过多,夏天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能过低,最好不要在空调房间待得太久。
饮食方面以清淡、用营养的食物为主,在夏季时不宜过食寒凉的食物,包括水果(西瓜、梨等)及冷饮。
论文作者:孙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胆红素论文; 新生儿论文; 黄疸论文; 酵母菌论文; 糖醛酸论文; 肠道论文; 布拉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