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误区及其历史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实践中论文,误区论文,历史使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开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影响了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指出了私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被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蓬蓬勃勃的社会主义运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先进思想者们去为之奋斗。本世纪初,这一理论在俄国变成现实,世界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波涛曾轰轰烈烈,呼啸奔腾,磅博于世界,相继有多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除中国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外,大都纷纷演变、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又处于低潮。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再谋发展,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揭示及其晚年对东方社会的设想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亲自参加革命斗争实践,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考察和研究,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解放的学说,为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方向,即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获得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归根到底,都在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提供科学论证,寻求实现这一规律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为无产阶级指出解放的条件和道路。这种解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无产阶级政治上的解放;二是无产阶级经济上的解放。
马恩所处的历史年代,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集中在研究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在寻找和论证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手段问题,即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问题。从而创立了比较系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可概括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或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学说。
但马恩的研究并未由此终止,作为“整个文明世界中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86页。 )把科学和预见最大限度地结合在他的思想体系中,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和研究,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成果进行批判吸取,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马恩对未来社会也作出了一些大胆的设想,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这就是无产阶级经济解放的理论:未来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和分配; 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阶级已经消灭, 国家逐步消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人的各方面将会得到全面发展。散见于马恩著作中的这些光辉思想是极其珍贵的,为人类社会最终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贵的研究资料。
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这样一个事实,马恩这些设想的前提是,未来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上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后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中进行的。翻开马恩的著作,不难看出,马恩所说的无产阶级革命问题都是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的,认为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无产阶级人数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较高,民主成份较多,这是爆发革命的先决条件和因素。因此,当时他们认为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法美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率先爆发革命。正是有发达国家爆发革命这一前提,也才有了后面那些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若干设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恩关于首先在发达国家爆发革命这些设想并没有实现。通过晚年对东方社会的研究,看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农村已有劳动组合的萌芽,认为它只要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就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马恩这一理论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革命这一论断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被称为东方社会理论。
东方社会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东方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这是无产阶级政治解放之路。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条无产阶级经济解放的道路应该怎样走,具有哪些特征和形式,马恩只说了东方国家应具有很多的“特色”,但并没有具体论及。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其它方面的原因的局限。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而也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我们不能苛求于他们。马恩的这种设想,既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指导思想,同时又为东方国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留下了想象空间。
二、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误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突破了马恩当年关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爆发革命并同时取得胜利的设想,而证明了他们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东欧各国、亚洲、拉丁美洲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相继爆发了革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上首先实行社会主义的都是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给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异常的艰难和曲折。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这些困难和矛盾,反映出了现实社会主义和马恩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后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巨大差距。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无视这些差距和矛盾,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忽视客观条件,急于求成,把马恩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后所作的设想和论述搬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由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误区:
1.关于所有制问题。在十九世纪中叶,马恩根据英法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统治了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小生产的历史任务已由资产阶级完成这一事实,提出了在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走上社会主义之后,“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但是,现实的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下取得的政权,因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消灭小生产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忽略了客观实际,盲目照搬马恩关于发达国家革命后的一些设想和论述,在经济文化落后这样的小生产汪洋大海的国度里推行单一的公有制。这种忽略生产力发展实际的穷过渡给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曲折。表现在:第一,搞“一大二公”,认为公有制形式越大越好;第二,排斥和阻止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认为非公有经济成分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这种在所有制问题上忽略了生产力的水平而表现出来的误区,最终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很大影响,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生机与活力。
2.关于经济管理体制问题。马恩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考察,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主要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调节的状况,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要靠计划来调节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指出:新社会制度“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也就是说,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7页。)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而加以推行,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经典作家的设想,都建立了高度的计划管理体制。应该看到,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实行这种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调配社会资源的计划管理体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求和生产变得异常复杂和多样化,计划经济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种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第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整个社会缺乏竞争机制,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遭到扼杀,普遍养成等、靠、要的思维方式;第二,高度的计划管理体制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靠下计划,分指标来配置,有限的资源不能通过市场这一体系合理地流向效益好的部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3.关于分配原则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马恩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方式, 既要区别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按资分配”,又要区别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而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在分配问题上,第一,片面理解马恩的某些论述和设想,把马恩的按劳分配理解为平均主义的分配,只强调“各尽所能”,不能做到按劳动多少取得报酬。这种缺乏“效率优先”的利益机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不能通过物质利益驱动来唤起和激发创造社会财富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热情,最终只能造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机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把按劳分配当作一种唯一的分配方式,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世界经济发展表明,一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利用好两种资源,一种是人力资源,一种是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利用,一是要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专长和效应,做到人尽其才。物质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和强调劳动分配而忽视和没有让其它生产要素参加社会分配领域,没有做到物尽其用。这种不合理的单一的分配方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问题。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页。)马恩把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联结在一起,充分反映了民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那么,用什么形式来保证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这就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恩认为它是使劳动者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最好的政治形式。但是,长期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民主问题上出现两个弊端:第一,人们习惯谈论民主的一般权利,而不注意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只满足于要发扬民主的一般号召,而疏于落实;第二,人们谈到民主制度时,从国体的角度谈得多,从政体的角度谈得少。列宁虽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需要法制保障,但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叛徒考茨基》一文中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可以不受任何法制的限制。中国社会在民主建设上也曾走过很多弯路,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些极端民主化的形式写进宪法,造成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建设长期不健全,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由此也遭到大破坏。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都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民主的阶级性,而忽视了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教训尤深。
可以看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并没有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先天不足”的社会生产力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相反,人们普遍地确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那种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很快就要到来,于是,人们盲目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概括出的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原则来建构起一个异常完善的,具有“一大二公”色彩的社会主义现实模式,忽略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国情,忽略了东方社会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这些误区在实践中教训深刻。其结果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三、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在各国社会主义面临的困难和失败中,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以正视困难,克服危机,再图发展,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1.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无产阶级行动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并没有穷尽真理,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求我们科学地对待它。马恩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视为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义,而一再声明它是随着实践的推移不断发展的科学。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便是他们终其一生理论生涯中极为鲜明的特色。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0页。)我们“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7卷,第443页。)因此, 我们今天要完整地、准确地和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要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营造一个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让人们在没有任何禁忌和“神圣化”的条件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讨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新的活力。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4页。)因此,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用新的思想、经验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增添活力,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2.要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列宁晚年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时认识到,东方落后国家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所实现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理论上所规划的那种社会主义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是有原则区别的。东方国家在完成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后,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发展它的生产关系,而是全面提高和大力发展自己滞后于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也证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胜利,只是解决无产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但如何用最新科技来武装人民,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以战胜拥有发达生产力的资本主义,这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最艰巨、更困难的课题。历史伟人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这一点,他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而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社会形态,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果社会主义在这一根本问题上失误了,它就会遭到历史的惩罚。因此,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它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也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3.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它还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消灭的。因此,在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就存在“一球两制”的问题。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以强劲的势头推动着生产关系的不断改革和调整,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的变化。今天,我们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江泽民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指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地建设起来,并最终建设成功。”(注:江泽民:1992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上推动社会的历史作用,要大胆学习、利用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的先进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和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全部优秀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4.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列宁说,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邓小平也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这个问题,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是很重要的,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民主发展滞后,公民民主意识淡漠,人们缺乏民主习惯,人民民主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以至出现了原苏联肃反扩大化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反民主化倾向。因此,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肩负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世纪之交,怎样在实践中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从而肩负起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中国以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要总结经验,坚持真理,高举旗帜,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发展之新路。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东方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