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脑梗发生的效果评价论文_陶静

萍矿合作医院神经内科 江西萍乡 333700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脑梗发生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70例脑梗死患者,在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间入我院并接受治疗,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5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之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统计两组患者HI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抑郁评分,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HINSS评分、HAMD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8.57%)显著高于常规组(71.4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梗死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病情,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

脑梗死是临床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因为脑组织供血不足、血流障碍而使得脑组织缺血坏死或局灶性软化,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以及高死亡率等特点[1]。脑梗死患者因为后遗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在加上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躯体不适,医疗负担过重等诸多因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基于此,尽早对脑梗死开展护理干预,这对于预防患者负面心理,改善病情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故本次研究特此于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70例脑梗死患者,在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间入我院并接受治疗。经临床CT、MRI检查,并参照全国脑管病会议所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予以确定;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痴呆、昏迷、意识不清、耳聋、失语、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5例。研究组中19例男性研究对象,16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2-79岁,平均(58.91±2.58)岁;常规组中20例男性研究对象,15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0-80岁,平均(57.66±2.56)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住院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按照医生嘱咐,行血管扩张、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同时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病情观察、日常生活照看等等护理内容。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之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热情接待,为患者介绍治疗环境、病房,将科室负责人、主治医师、责任护理人员、主管医生等,介绍给患者认识,告知患者常规检查项目以及检查的目的、必要性,以消除其疑虑,让其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人、事物,以此来获得患者好感,密切护患关系。与患者及其家属,加强交流,多关心、鼓励患者,交流期间注意用语、态度,一定要温柔、端正,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观察其一举一动,了解其心理情绪,若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应警惕抑郁症,而后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确定为抑郁症之后,应当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要求家属多关心患者,予以精神支持,在最大程度上尽量满足患者要求。若患者抑郁症状较为严重,则可遵照医生嘱咐,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2)安全管理:病房内的地面,需做好防滑措施,室内一定要保持干净卫生、干燥,厕所、走廊以及洗漱间都必须保持充足的光线。告知患者衣物穿着,以舒适为主。针对高龄患者,尤其是步态不稳、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安排病房时,尽量挨着护士站,以便于护理人员就近照看,帮助患者起居,以避免摔倒。(3)环境护理:为创造舒适、安静、整洁的医疗环境,需严控室内温度、湿度、光线,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各类医疗器械的警示声音需调低,以保证患者获得充足的休息。室内配置电视机、多媒体、报刊杂志书籍等,为新入院的患者介绍同病房的室友,分散其集中力,让患者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后期治疗。

1.3观察指标

采用HAMD抑郁评分量表、HIN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HAMD、HINSS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就越严重。

以我院自拟问卷表,调查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予以统计分析。率(%)为计数资料,用卡方比较组间差异;为计量资料,用t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HINSS、HAMD评分

研究组患者HNISS、HAMD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因为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不同,且伴发脑组织损伤,而使得患者日常生活受限,降低其神经质量,必然会影响到患者身心状态,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中,约有半数及以上的患者,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抑郁表现,更甚至还有一部分的自杀倾向患者,不利于患者治疗[3]。因此,针对脑梗死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改善而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促进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方面,也有着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预见性护理是现代康复医学中,一种比较新颖的护理理念,在常规护理措施之上,为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实施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4]。在预见性护理模式下,着重强调患者的生理健康护理、病情康复护理以及心理健康护理等,遵循“先预防、后诊治”原则,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控制为辅、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目的,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目的性、有计划的护理服务,以延缓病情进展[5]。相较于常规护理而言,预见性护理的计划性、针对性更强,与临床特点、患者需求高度相符,这样一来,避免了护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护理质量更高。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NIHSS、HAMD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抑郁症状会加重患者运动障碍,抑郁越严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就会越严重,两者呈正相关。通过康复护理后,患者抑郁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同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另外,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表明在预见性护理模式下,加强了护患交流,构建了密切的护患关系,在顺利开展医护工作的提供时,还显著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由此可见,为脑梗死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抑郁症状的改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也因此得到了全面康复,便于患者早日回归,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重视,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贤芳,甘晚芳.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01):82-83.

[2]阎忠琴,薄淑娟. 护理干预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36-37.

[3]李亚群.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4):70-72.

[4]崔钰琼,宋琴琴,莫静霞,岑春霞,路海云. 预见性护理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3):105-106.

[5]张树珍,谢桂珍,唐群英. 临床路径在首发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07):1-3.

论文作者:陶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  ;  ;  ;  ;  ;  ;  ;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脑梗发生的效果评价论文_陶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