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研究性教学中激疑与答疑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研究性论文,教学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3—7586(2006)04—0011—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以迎接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导致激疑、答疑等教学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 激疑和答疑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是科学地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学习,使他们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学生物学研究性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启发引导→自主研究→讨论深化→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几个教学环节,其图解如图1所示。
图1 中学生物学研究性教学过程示意图
从图1可知,研究性教学过程的核心是通过激疑和答疑,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该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研”,循循善诱的“启”作用于积极主动的“研”,“启”是不断地激疑和答疑的过程,“研”的核心是质疑和解疑,通过激疑、质疑、答疑和解疑,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活动交往和信息交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研究自学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因此要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重视研究性教学中激疑和答疑的教学策略。
2 研究性教学中激疑的教学策略
2.1 根据学生心理选择激疑的教学策略
创造始于问题,思维从疑问开始。激疑就是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学习。根据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激疑应遵循以下4条原则。
(1)趣味性原则。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热爱的“催化剂”,生动有趣的激疑能激发学生对研究课题的兴趣,维持持久的研究动机,对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情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科学家探究发现的经历,生物科学发展的动态和应用前景,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引入研究课题时激疑的最佳切入点。
(2)启发性原则。激疑就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素材和情境,使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并使学生形成认识意向,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凝聚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认识
的内驱力,以达到使他们的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使他们产生获取新知识方法和途径的强烈欲望。
(3)实践性原则。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若是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和技能在个人生活、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就会诱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需要,强化其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以人的生活、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作为激疑的切入点,必定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强化学生长远的研究学习的动机,推动学生主动地研究学习。
(4)探究性原则。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就是学生围绕研究课题,通过阅读、调查、参观、访问、实验、实习等途径收集信息,获取感性材料,再经过思维活动,归纳总结感性认识,并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知识创新的认识过程。因此,研究性教学中的激疑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2.2 从生物教学的实例看激疑策略的应用
2.2.1 通过激疑引入研究课题
在进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研究性教学中,先介绍我校移栽行道树的实例,在一次行道树(楠木)移栽中,第一次移栽时因学校没有采纳教师“剪掉部分枝叶”的建议,结果移栽的树全部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第二次因采纳了教师的建议,移栽的树全部成活。2次移栽2种结果的事实,激发学生产生了大量的疑问“为什么剪掉部分枝叶后,移栽的树容易成活?剪掉枝叶对植物产生哪些影响?什么情况下移栽植物应剪枝叶?……”当学生疑惑不解,急于寻求答案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研究学习的课题。由于上述激疑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产生了研究学习的动机,因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课题的研究学习之中。
2.2.2 通过激疑将研究学习引向深入
当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掌握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之后,笔者进行了下面的激疑过程: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学习,我们懂得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请根据这一原理思考植物能否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决定于什么因素?
生:决定于细胞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浓度差。
师:我校在行道树的2次移栽中,土壤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是否有明显的改变。
生:没有。
师:既然无明显改变,为什么第一次移栽的树死亡,第二次移栽的树都成活了呢?
生:因为第二次移栽的树剪去了部分枝叶。
师:移栽时为什么剪去部分枝叶的树容易成活?
生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或答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或答受到光照的面积减小,或答植物散失水分减少……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与剪枝叶有关,要知道谁的答案正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和散失以及影响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因素。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投入到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之中。
2.2.3 通过激疑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之后,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笔者启发学生,“从前面的研究学习可知,采用剪掉部分枝叶和及时浇水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那么,是否修剪枝叶越多越容易成活,是否浇水越多越好呢?请同学们通过移栽植物的实践活动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栽花种草和植树造林等生产实践中去,为绿化美化环境作出贡献。”
从上述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激疑就是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为解疑而开展研究学习。教师的答疑是学生解疑的途径之一,对学生解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教师如何答疑对促进学生学习最为有利呢?
3 研究性教学中答疑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中的答疑,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直接说明“是什么”或解释“为什么”;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重点解决“怎么办”,即指导解疑的方法。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答疑应注重激励性、民主性和启发性。
生物学是一门“开放”的综合性学科,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管学生质疑水平如何,教师应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首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入教学之中,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集体表扬积极提问的学生,以鼓励学生积极质疑的行为,强化学生勇于质疑的情感,使学生乐于质疑。同时,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不居高临下,以权威者自居,而是坚持民主原则,抱着互教互学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敢于质疑。此外,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质疑的针对性,把握质疑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善于质疑。
3.1 利用答疑,指导读书
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易懂,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这类学生的最大不足是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答疑的重点是结合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指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不足,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理解关键“词”“句”,
注意“图”“文”关系,使他们学会科学记忆,重视研究方法,密切联系实际。并且使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 利用答疑,引导研究
对教材中没有直接答案,学生有能力研究解决的疑问,可指导学生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例如,2002年的一道全国高考题:番茄种子播种在苗床上,在适宜的条件下,第6天子叶展开,第9天幼叶出现。研究人员从种子到幼苗形成期间,每天测定其干重,并绘制成曲线。图2四个曲线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A)
图2 实验结果曲线图
有的学生认为幼苗子叶刚张开时,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消耗之后,是否有干物质积累值得怀疑。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学生无法对该问题作出准确判断,质疑是合理的,面对此问题,笔者没有作正面回答,并且表示老师也有同样的疑问,然后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讨论提出了“查阅资料”或“实验验证”等解决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将此问题作为题外活动兴趣小组的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不管探究结果如何,通过对该问题的质疑、答疑和解疑,学生学习了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直接得到答案更有意义。
3.3 利用答疑,激励创新
上述有关高考题的讨论就是激励创新的实例之一。
又如,学习“基因的表达”时,有的学生提出“基因的一条单链是转录信使RNA的模板,那么,另一条互补链是否可以作为合成转运RNA的模板”,这一疑问是学生因好奇而产生的猜想,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笔者充分肯定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具有创新特点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收集信息,看有无相关报道,如果没有相关报道,说明该问题目前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条件许可时再进行实验研究。如果能通过实验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就是新的发现,是对科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为自己能提出该问题而倍感自豪,这必将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教学实践的反思
实践证明教师按“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激疑和答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但是,研究性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而是以传统教学中的优秀部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将二者有机结合,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益。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此外,教学评估教育管理和考试方法如何才能促进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也是目前值得探索的问题。
标签: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