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信息与冗余信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冗余论文,信息论文,过程中论文,干扰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指反映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在现实状态下的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干扰信息与冗余信息,这些信息往往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因此,有效控制和利用干扰信息与冗余信息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有裨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信息。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干扰信息是指通讯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噪音(如图1),它表明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都会形成对于讯息的干扰。
图1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教育信息理论认为:“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常常有一些无关的信息与人们拟接收的信息在物质特征状态上混在一起,同时被人们接收和加工。这种与人们拟接收的信息混在一起的无关信息,就是所谓的干扰信息。”
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主要包含三种形式的信息内容:一是教学信息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指教材和课程的信息。这是一种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经过筛选和改造而组合起来的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的知识信息。它是一种静态的信息集合,是由符号信息、逻辑结构信息和意义信息构成的。二是教学状态信息。表征教学双方的行为活动状况,是一种动态的信息集合。它既包括教育者的动作、表情、语气等,也包括受教育者的精神状态、眼神、注意力等。三是教学环境信息。这是一种与教学过程密切联系的来自社会(团体)或自然的影响因素,是动静相容的信息集合。其中包括教学的一般设施,如教室、教具、设备等,也包括教学的特定情境,如社会风气、习俗,个体的家庭情况、社会联系,偶发的自然变化等。
以上三种信息,凡是不利于教学过程发展的,并与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内容无关或相背离的信息即属于干扰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都充斥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干扰信息,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开始,到教育者选择相关传播渠道来发送信息,直至受教育者接收、内化、反馈信息为止,干扰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影响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另一方面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收效果,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冗余信息。按照信息论中的严格定义,冗余信息产生于信息之中各要素或符号的非独立性即依赖性。信息中各符号之间越是有某种互相制约的关系,则其中的冗余信息就越多。例如,在英语词汇中,“Q”从来不单独出现,其后总是有“U”字母,成为“QU”,这里“U”便是一种冗余信息,因为它不能独立地出现或不出现,而是人们一看到“Q”后,便知后面一定是“U”。这样,如果在印刷时在“Q”后落掉了一个字母,我们也知道一定是“U”,所以去掉“U”并不影响原来的词义,词的意思不会因为“Q”后面少了一个“U”而发生变化,这就是“U”成为冗余信息的原因。
在教育信息理论中,所谓冗余信息,是指在信息形式上对信息内容的多余对应。比如,有人说:“饭烧好了,饭已经熟了。”在这条信息里,就存在着冗余信息,因为对应于“饭熟了”这个信息内容的,有两组物质特征状态(在此例中即两组词),实际上如果要说清这个意思,只要一组词就足够了。所以,对于其中的任何一组词来说,另一组词就是冗余信息。
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那些重复出现以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即属于冗余信息。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从有了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后一句话只是对前一句话的形式转换,其信息内容是一致的。缺失了任何一句,并不影响句意。因此,对于其中任何一句来说,另一句话就是冗余信息。与干扰信息相比,冗余信息主要来源于教育者。其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冗余信息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效率。因为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了许多重复的语言来表达同一种观点,就会使信息中的实质内容含量降低,即在信息形式上出现了许多重复的对应于信息内容的物质状态,那么受教育者在相同的时间内接收到的信息量就是有限的。另一方面,适当的冗余信息可以加强信息接受的效果。因为教育者对关键性的概念、原理反复论证,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也会加深受教育者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干扰信息与冗余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在现实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信息和冗余信息都是不可避免的。两者既有联系,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区别。干扰信息是不对应于拟传播的信息内容的,而冗余信息是对应于拟传播的信息内容的,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也就是说原则上干扰信息不包括在教育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教育信息之中,而冗余信息是作为思想教育信息的组成部分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干扰信息的来源广泛,它既包括教育信息传播系统外部的一些讯息,也可能产生于教育信息系统内部。而冗余信息一般只产生于教育信息系统内部,它是教育者在编排教案或讲授课程时,穿插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当中的。干扰信息往往具有偶发性和非可控性的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这种干扰信息常常会扰乱正常的信息交流秩序,是偶然出现的,并且无法实现预先控制。而冗余信息具有必然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这种冗余信息是可以由信息发布者掌握并加以控制的,而为了使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广泛传播,这种冗余信息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干扰信息不仅对教育者的信息传授造成影响,而且对受教育者的信息接收和反馈也形成影响。而冗余信息主要是影响受教育者的信息接收效果。
2.联系。干扰信息和冗余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首先,干扰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性,因为干扰信息往往耽误或是阻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这种信息是多余的,应该加以排除。其次,冗余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因为冗余信息会挤占和消耗受教育者接受其他更新的思想教育内容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多余的消耗会扰乱受教育者的接收计划,延误其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因此,干扰信息和冗余信息在一定的情况下是能够相互转化的。此外,由于干扰信息对于正常信息交流的阻断影响,它常常会引发冗余信息的产生。由于干扰信息的介入,使得教育者在信息传播方面不得不进行额外的内容补充,也是一种冗余信息的表现形式。同样,由于冗余信息的重复性和多余性,它常常会造成受教育者的腻烦心理,从而引发干扰信息的出现。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干扰信息和冗余信息的利用和转化。干扰信息和冗余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总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些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效果带来的影响和破坏,不应以消极被动的态度去面对,而是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对它们加以利用和转化,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点。
1.对干扰信息的利用和转化。干扰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是一种妨碍,但它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他们肩负着对教育信息的采集、发布、控制以及对反馈信息的检验等任务。所以,对各种干扰信息的利用和转化,教育者也应充分予以重视。
首先,在教育者采集思想教育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许多无关信息甚至不良信息的干扰,这时教育者可以挖掘隐藏在那些无关信息背后的相关内容,解放思想、开阔思想教育的视野。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利用那些不良信息作为教育内容的反面例证,培养受教育者辩证地分析问题,以提高他们在各种信息思潮面前分清良莠。
其次,在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环节中,对于那些突发性的干扰信息,教育者应善于及时引导和转移受教育者的关注视野,尽快将他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被打断的信息交流中。另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育者不仅要注意到受教育者学习、思维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应特别注意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能会产生的不同于一般情况的心理、生理状态。在授课的设计中或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应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为原则,对教授过程的内容、方法、时间等安排,既有事先预定完成的又有机动处理的准备,以便能够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
再次,在评估受教育者接收、反馈信息的环节中,一方面,教育者要尽量排除干扰信息对于反馈信息的阻断,使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教育信息的接受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信息的速度、强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在对受教育者关于思想教育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检测当中,利用干扰信息设计一系列选项,考察受教育者对于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这种对干扰信息的有效利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从总体上说,干扰信息对信息的传递效果是具有破坏性的,因此,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力争其自身不成为干扰信息的来源。同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除了积极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完成对于干扰信息的利用和转化外,他们作为思想教育信息的接受主体,还应该培养对于干扰信息的鉴别力。在接受教育信息之前,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确定接受目的,拟定接收计划。这样在信息接受过程中,才能够有的放矢,在庞大的信息资讯面前依旧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不会被教育信息当中的干扰性因素所迷惑。另外,受教育者还应培养对于干扰信息的抗御能力。明确接受目的是选择接收信息的首要环节,抵制干扰信息的蛊惑性是保证接受目标信息顺利完成的关键。干扰信息因为具有偶发性,所以常会带来高强度的感官刺激,受教育者只有坚决抵御这种诱导,才能有效地完成对于目标信息的接收,否则,将会被干扰信息挤占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对于冗余信息的利用和转化。在思想教育信息传递时,如果冗余信息太多,则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使传递有用信息的效率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冗余信息,那么在传递信息时如果发生一点错误,例如发错了一个符号,也可能使信息的内容完全发生改变,从而使信息的接收者产生误解。所以,有效地利用冗余信息这种抗破坏性能,对于保证思想教育信息的准确性、严密性是有益处的。
由于冗余信息主要产生于教育者传递思想教育信息的环节当中,所以,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既多又清晰的信息量,教育者应有效地控制冗余信息量,并且实现冗余信息的有机转换。
首先,教育者应精心设计教学工作计划和准备教案,做到清晰明了。教育者一般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情况把教材内容变换成实际的教学内容,这实际上是对一些由文字、符号和逻辑构成的知识集合做出的一种主观设计和改造。在这种对于思想教育信息的组合形式的变换过程中,体现了教育者对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总体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把握水平。对这种教育信息的变换过程,一个突出的要求就是“清晰明了”,即要求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掌握透彻,能够用最严谨、清晰的思路将教育信息组织起来,避免产生模糊信息。
其次,教育者应灵活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输出信息生动易懂。课堂教学是实现静态信息向动态信息转换的主要环节,也是控制冗余信息的关键步骤。由于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语言、文字形式作为载体,因此,其间的冗余信息是非常多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语言修辞、文字表达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力争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最复杂的思想内容。同时,在说理过程中,注重语言艺术,使传送的信息内容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参与性,克服单调呆板的“填鸭式”教学。在介绍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时,教育者一般都要在讲述概念的定义之后,进行展开式的解释。这时,教育者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课堂反馈信息,来确定解释工作的展开程度。
最后,教育者应重视学习指导,以加速思想教育信息的内化和外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最终体现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完善方面,因此,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化和外化。通过课上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检查、考试测验等途径,及时有效地解决受教育者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难题。利用冗余信息的强化作用,加深受教育者对关键性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定期地总结受教育者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转换冗余信息的形式来强调受教育者学习过程中需要弥补和加强的环节。为减少干扰信息对受教育者的负面影响,利用冗余信息的抗破坏作用,帮助受教育者坚定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抵制干扰信息对思想认识的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