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吉林长春 130041)
【摘要】脑室引流管是调节颅内压和在脑出血以及感染时排出脑脊液和监控颅内压的一种方法,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必须护理好脑室引流管,以保证疗效,反之若脑室引流护理不当,会丧失生命抢救时机。所以在脑室引流管护理中,应做好体位和颅内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妥善固定引流装置和引流管,确保管道正常使用,保持引流通畅;要密切观察引流速度,密切观察引流液形状,密切观察引流管,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合理掌握引流时间,严格掌握拔管时机及其护理工作,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脑室引流;颅脑术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208-02
脑室持续引流术是神经外科常用护理手段,在开颅术中或经颅骨钻孔穿刺脑室后,将具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接一无菌引流袋于引流管末端,从而达到引出脑脊液至体外、降低颅内高压、明确脑室疾病诊断以及经脑室注药消除颅内感染的目的,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脑室引流管护理与手术成败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质量护理能控制病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此,笔者阐述颅脑术后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如下。
1.基础护理
1.1 体位护理
协助术后患者处于平卧位,保持并室内安静。为避免患者自行拔管而发生意外,应合理约束意识不清和躁动不安的患者,保证护理安全。
1.2 颅内感染的预防性护理
脑室引流是造成颅内感染的发生,为避免和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应将患者置于单人房间或病床隔离进行治疗。
病室应每日严格消毒。安置患者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落实每班空气消毒,以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
要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用碘伏棉球消毒切口,频次为1次/d。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必须保持干燥,应查明敷料潮湿的原因并及时更换。
使用密闭式引流系统、无菌引流管,并采用无菌敷料包裹接头部位,引流袋(瓶)每日定时更换,避免逆行感染的发生。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引流管口用酒精、碘酒消毒后更换外导管和引流袋(瓶)。更换时,为避免脑脊液逆流,应先夹闭引流管方可更换引流袋。不得在引流管上穿刺,以降低脑脊液漏以及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在脑室引流期间,遵医嘱及时应用抗生素对患者行抗感染治疗,并根据病情,尽早拔管。
2.固定引流装置和引流管
2.1 引流装置的固定高度
脑室引流装置的放置高度在护理中尤为重要。因为高颅内压达到一定程度后,脑脊液引流不能通过引流管顺利完成,会导致脑疝的发生;反之,如果过量引流脑脊液,会突然降低颅内压,导致颅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的发生[1]。
为维持正常颅内压,当患者处于平卧和侧卧时,引流装置应分别放置于距侧脑室(双耳孔水平连线上)或距穿刺点上方10~20cm之间(平均15cm),或高出正中矢状面为基线15~18cm之间[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抬高床头,则相应抬高引流装置的高度,避免颅内压力的不然变化而发生意外。
要始终保持引流装置通畅、无菌、密闭,衔接牢固连接口。为防止引流液逆流的发生,在引流管夹闭的情况下搬动病人,回病房后体位必须适当,当引流装置调节并固定好之后方可将夹闭的引流管放开,保证引流管畅通。
2.2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畅通
应牢固固定并标示置管日期于引流管,不得压迫、弯折和扭曲引流管,采取防止引流管脱出的措施。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适当限制头部活动范围,不得牵拉引流管以免完全脱落或进入脑室内,要适当约束意识不清或躁动病人及小儿的肢体,加强巡视尤其是夜间陪护者应看护好引流管。护士应告知陪护者引流管护理的注意事项,充分发挥脑室持续引流术的作用。
3.引流期间的观察和护理
正常脑脊液呈澄清无色透明、无沉淀液体。引流期间,护士应注意观察引流速度和数量,引流液形状,合理掌握引流时间,保证引流管通畅。
3.1 引流速度和引流量的观察
因患者处于高颅内压状态,要掌握适宜的早期脑室引流速度,避免骤然颅内压降低而造成的硬膜或硬膜下血肿、脑内出血和小脑幕孔裂疝等意外的发生[1]。
严格控制引流量,一般150~300ml/d,最多500ml。一般应将引流速度控制在9~17ml/h之间,最高不得超过30ml/h,并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过程中,为避免颅内压力增高的发生,流速过快时应将引流装置高度适当抬高,反之要尽快查找流速过慢的原因,将引流装置高度适当降低。若同时出现头痛、恶心、多汗和心动过速,应考虑为引流过量所致[3]。
3.2 观察引流液性状
无菌引流袋(瓶)定时更换,术后6、12、24h和每天应观察并记录引流液基本性状。术后1~2d脑脊液略带血性,逐渐转变为橙黄色。如为血性脑脊液或颜色进一步变深,应怀疑为发生再出血,此时应立即报告医生查看并进行适当处理,必要时行急诊手术。若引出浑浊沉淀同时伴有体温升高应考虑并发颅内感染[4],此时护士应遵医嘱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3.3 引流管的观察
为保证引流通畅,应定期不定期观察引流管的位置、高度及是否压迫、折叠、扭曲、成角等异常情况的发生。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应配合医生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空针抽吸血凝块,然后往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2万u,夹闭2~4h后开放,若无效应更换引流管。
3.4 合理掌握引流时间
脑室引流时间要适宜,一般在7~10d以内。时间过久可致颅内感染的发生。护理过程中如发现引流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提示患者可能合并颅内感染。
4.拔管护理
拔管尽量在术后第3~4d完成,置管时间不得超过7~10d,以免颅内感染的发生。
为掌握脑脊液循环通畅情况,避免颅内压在此升高,拔管前行头颅CT检查,拔管前1d可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1~2d;同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如无异常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拔管。拔管后如出现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等症状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暂时间断夹闭引流管,拔管应待患者适应颅内压变化后执行相应护理操作。
拔管完成后必须将伤口用辅料进行加压包扎,密切观察切口及颅内是否出现异常变化,观察是否漏出脑脊液。如有脑脊液漏出,为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应及时换药,必要时进行缝合处理,保持包托敷料整洁干燥。
脑室引流管是调节颅内压和在脑出血以及感染时排出脑脊液和监控颅内压的一种方法。颅脑术后放置脑室引流管可引流血性脑脊液,早期控制颅内高压,减少脑膜刺激征和蛛网膜粘连,抢救颅内高压危急状态;可系统检查脑室,以判断病变部位并确诊;可经引流管注药和清洗脑室以治疗颅内感染。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必须护理好脑室引流管,以保证疗效,反之若脑室引流护理不当,会丧失生命抢救时机[5]。所以在脑室引流管护理中,应做好体位和颅内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妥善固定引流装置和引流管,确保管道正常使用,保持引流通畅;要密切观察引流速度,密切观察引流液形状,密切观察引流管,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合理掌握引流时间,严格掌握拔管时机及其护理工作,从而达到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桂志勇,谭占国,周新建,等.侧脑室三角区穿刺外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41-43.
[2]李国平,黄思庆,惠旭辉,等.289例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的临床总结[J].华西医学,2000,15(1):53-54.
[3]张荣慧.颅脑术后常用引流管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3):191-192.
[4]李永丽.脑出血病人脑室引流的护理管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7):92-94.
[5]张淑英.脑室外引流术的护理(附58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4):588-589.
论文作者:丛兰,李春艳,郭旭,李金秋(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脑室论文; 颅内论文; 脑脊液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发生论文; 颅脑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