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改革形势与突出矛盾--兼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论当前改革形势与突出矛盾--兼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论当前的改革形势和突出矛盾——兼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形势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5)02-0012-04

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形势有三个并行不悖的重要概括,即“转轨时期”、“攻坚阶段” 和“关键时期”。这三个概括,既有内在联系,又由于角度不同而有不同含义。所谓“ 转轨时期”,是说我国现在仍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当中,表现为旧体制的核心部 分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国有经济(特别是垄断行业)及其产权改革,虽有很大进 展,但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变;新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虽已成型但还很不完善,如所 有制结构调整和产权改革、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宏观调控和社会信用体系 的建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等等,应当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普遍存在不 完善、不规范、不到位甚至被扭曲的情况。纵观这两个方面,可以说经过长达26年的渐 进式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已占主导地 位,总体上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但还没有全面实现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仍处在体 制转换时期。这样的判断我认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所谓“攻坚阶段”,是指我国的改革现在正向纵深挺进,它要解决和调整人们利益关 系的深层次矛盾,改革的阻力增大;它要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改革的要求更高; 它要使经济和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各项改革协调推进,难度增多。因而进入这个 阶段之后改革的进程会相对缓慢。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先改革先走一步的像广东等地, 改革就更难以有新的突破,改革进程似乎更慢。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由此 就断定其改革已经停顿或者说出现了“危机”。

关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人们讨论不多,认识也不大一致。我的看法是指:我国的 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这个时期的改革搞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说 呢?因为在体制转轨和改革的攻坚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问题甚至混乱,我国当前 就凸显出一些突出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忧虑。如在反对平均主义、提高 效率的改革中出现了城乡、地区和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 中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宏观调控中出现了政府与市场错位的问题,还有腐败 现象继续蔓延的问题等等。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我认为现在 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从而会导致三种不同的前景。一种看法认为,之所以出现这 些问题,是由于在前段改革中出现了某些方向性的错误造成的,按他们的说法“不是改 革,而是改向”。开出的药方就是要改变我们已经确定的一些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比如 国有资产在改制中出现流失,他们认为是国有经济不应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和重组 ,只有叫停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才能解决问题。对其它一些问题的解决基本上也是类似的 主张。如果按照这种主张来办的话,改革就可能出现逆转,至少是回到“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时期。他们明确提出现在的主要危险不是“左”,而是“右”,要 以反右为主。实质上是要改变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只要搞市场经济就 必然会出现这些问题,而且认为这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除非你不搞市场经济。而不搞 市场经济问题会更多。类似这种看法还有一些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从 自身利益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想维持现状,因而他们不去努力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而 是任其发展,前景就只能是像现在拉美有些国家出现的那种恶性的或坏的市场经济。第 三种看法认为前26年的改革虽然有过一些曲折,但基本上是按市场化的方向逐步推进的 ,对如此伟大而又艰巨复杂的改革,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认识,只能通过不断 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来寻求新的突破,在上个世纪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初步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从这个世纪开始完善这个新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必须解决,坚信通过深化改革也能够解决。

我认为在这个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能同意上述第一种认识 和主张。正确认识并努力解决在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力求避免上述第二种认识和 前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再经过20年、30年或者 更长时间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面就当前改革中凸显的几个突出矛盾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关于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现在世界上对一个国家居民收入的差距,都按基尼系数来衡量。一般认为0.1—0.2为 绝对平均,0.2—0.3为比较合理,0.3—0.4为差距较大,0.4—0.5为差距过大。我国改 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是0.16,属绝对平均,普遍贫穷,所以在改革初期突出反对平均主 义,强调拉开差距,提高效率是完全正确的。现在,经过26年的改革,基尼系数却扩大 到0.45左右,同美国差不多,显然是过大了。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 ”,果真如此的话,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的,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因此,这个问题应 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收入差距过大,主要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现在城乡二元结 构的矛盾非常突出,一般认为城乡差距1.5∶1,较为合理,我国改革开放前是2.4∶1, 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改革使农民收入提高,这个比例缩小为1.8∶1左右,趋向合理,可 是90年代以来这个差距却急剧扩大到3∶1,加上其他因素,有人认为已经达到5∶1以上 。根据这种情况,中央已采取有力措施,使农民收入开始有所提高。关于地区差距,20 02年,东部最发达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最落后省份的五倍之多。据此,中央已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而又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但现在这 个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仍快于欠发达地区。关于个人收入的差距 ,中央提出了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 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指导思想,这些无疑是正确的。

我认为要落实中央提出的有关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首先要在理论上提高人们、特别 是领导干部的认识,明确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本质要求能否实现的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有两个视角:一是从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共 富”理论来看,26年的改革、发展,开始实现了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与 此同时却因绝大多数农民、工人收入提高缓慢而出现了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出现了上述 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不着力解决这个矛盾,既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要求的共同富裕目标相悖,又影响当前的社会稳定与和谐;二是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 看,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 效率。可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又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即出现不公平,损害社会的和谐 与稳定。如果社会矛盾因两极分化的出现而激化,市场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因而政府的 职能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好结合。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经 验。不久前去世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把这个问题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联 系起来,他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式就是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也是社会公平加市 场效率。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而只有社会公平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他 看来,不论哪个国家,只要你把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结合得好,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打破了按公有制为主还是私有制为主来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观念。他认为北 欧各国社会公平比我们搞得好,因而他们的社会主义因素比我们多。

综上所述,重视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政府必须着力抓好社会公平,保证共同富 裕目标的逐步实现,这不仅是一个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能否实现的问题。根据当前的突出矛盾是收入差距过大而不再是平均主义的新情况, 我认为应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改为“兼顾公平与效率”。初次分配注 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政府要通过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的手段,管好再分配,确保 社会公平的实现。

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改制当中,的确出现了国有资产被有的企业领导人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 手段侵吞为己有而造成流失的问题。已揭露的有些个案还相当严重。这个问题在90年代 的国企改革中就出现过,现在发展得比较严重和突出了。这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和领 导层的重视。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对病因,对症下药”。有人认为 这是国有企业搞产权制度改革造成的,因此,这种改革应该叫停。还有人提出国有企业 不应当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必须坚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这样才能保 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些看法我认为值得商榷,可谓之曰“找错病因,开 错药方”。错在否定了中央在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的关于国企改革的一些基本 方针和原则。

我认为上述国有资产之所以流失,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关国有产权转让的 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还不够健全、完善,特别是由于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因而没有有 效地制止某些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能有效地堵塞由于法规不完备而出现的漏洞。因此 ,要总结吸取国有资产流失的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法规的建设,特别是促进监管 机制的形成,使国有产权转让的各个环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一切暗箱操作 和私下交易。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有些企业领导人由于私欲膨胀和自恃“有功”,趁国 企改制之机,违法违规,或者钻法规不完备的空子,侵吞国有资产。为此,除加强各种 手段的监管外,应对企业领导人加强思想教育,对违法者以严格的法律制裁。

我对国有资产流失的上述两个方面原因与对策分析,是以中央已经确定并正在实践中 贯彻的国有经济调整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则的正确性为前提的。必须肯 定中央关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 抓大放中、小的指导方针,它是针对国有经济战线太长、布局太广又高度分散,不能适 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提出来的。经过近几年 的调整,情况虽有改变,但调整的任务仍然很重。如果把国有资产流失归罪于这一正确 的指导方针,而不继续进行调整,“因噎废食”的话,这一改革就会半途而废,因而是 绝对不能同意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 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和发展。 在贯彻落实中央这一精神的实践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主要是如上所述的具体操 作中有关法规不完备和监管机制没有形成而发生的,而不是中央决定的精神有什么“错 误”,因而,只能在中央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使这一改革继续前进,不能倒退。

三、关于政府改革滞后的问题

由于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改革或广义上的政治改革同经济改 革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26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初步建立,同政府机构多次改革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是分不开的。这方面应该说有 很大进展。但现在的问题是相对经济改革而言,政府改革出现了滞后的情况,如有的同 志所说的“市场经济、计划政治”,经济和政治改革不协调,上层建筑没有随着经济基 础的变化而变化。如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的改革之所以缓慢 ,主要是许多问题“卡”在政府那里一时解决不了。这一轮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取得了 较好效果,政府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但也确实存在以宏观调控之名,行计划控制和行 政干预之实的问题,如各种“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以及相当普遍和过热的政 府投资行为等等。这些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阻碍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扭转这种“滞后”状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是当前深化改革、实现改革新突破的关 键所在。

要加快政府改革,首要的是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理 念,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还存在分歧,主要有两个问题:

1.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

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这 个问题的表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 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人们对这一表述的一般理解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 用必须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前提,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应如此。我认为这样的理 解值得商榷,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宏观调控之所以不同于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管理,就在于它是以市场为基础和为市场服务的,而不是市场基础 性作用的前提。说通俗一点,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谁服从谁”?应当是宏观调控“服 从”市场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服从”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现代市场经 济,不应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在我国这种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特别要树 立宏观调控要以市场为基础,“服从”市场的理念,否则就很容易把现在的宏观调控混 同于过去的计划管理。

2.我国的市场经济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还是市场主导型经济?

有人认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在亚洲一些国家实现过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更应实行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这种看法我认为要作深入研究。诚然,我国由计 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都是在共产党执政的政府领导下进行的,只 有改善和增强这种领导,才能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但我 认为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不能等同起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必 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削弱这种领导。而党的正确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是遵 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这个规律。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 ,市场经济只能由市场主导。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就很难做到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当 然,我国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需的, 但只限于这个时期,而不能长期如此。要随着体制的转换,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市场主 导,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上对改革的形势、前景和矛盾的分析,都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我国究竟应 建立怎么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怎样建立这个新体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决定”还 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五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 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 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认为这些重要论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我国二十几年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并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 提出来的,这些论断原则性地回答了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如何建立这 个体制的问题。而进一步更为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有待于实践的不断探索和理论的深 入研究。究竟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正在作深入研究 和探讨。如“海派经济学”提出“四主型”的市场经济,即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 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和自主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这种 概括基本符合中央的一些提法,不能说有什么错误。但如何在这个框架里解决凸显出的 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值得研究。应当承认,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还在探索之中,不妨把视野扩大一些,对一些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不仅不应排斥,而且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同时,对一些恶性的 、坏的市场经济的教训,也要引以为戒。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我比较赞同著名经济学 家高尚全提出的“五化”,即生产要素市场化、产权结构多元化、经济主体独立化、收 入分配公正化和政府管理法治化。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来说,这“五化”是比较全面的 。当然,它们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明确。此外,我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好坏或完 善与否,除了它自身外,还应从它运行的结果即是否达到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 要求来衡量。如能否体现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否能够促进 “五个统筹”的要求,能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不能保障促进这些目标和要求的实现,就不能说是好的、完 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这些想法还很“粗”,是否合适,请大家指正。

标签:;  ;  ;  ;  ;  ;  ;  

论当前改革形势与突出矛盾--兼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