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四中学 4430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数学重视思维训练、重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等特征,使数学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优良环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去认真钻研,有钻研才会有思考创新。数学家Gauss曾说过:“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的。”在数学发展史上,不少数学上的重大突破都来源于数学家们对数学问题浓厚的兴趣和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刻苦钻研。只有真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数学,自觉地钻研数学,在反复地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中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造力才能真正激发出来。
1.以新颖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在备课时的数学设计中应把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模式,采用新颖而有实效的教学引入,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课件中集图、文、声于一体,使复杂的“数”通过“形”来表示,直观地展现各种“形”、“体”之间的运动变化过程,创造问题情境,激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数学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优美的数学思维与艺术、体操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要从数学的基本内容来引导学生鉴赏数学美,如对称美、简洁美、抽象美、奇异美、和谐美;要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使之形成对数学的热爱和数学发现创造能力。
3.加强对数学史及数学应用的教育。
要经常介绍数学在现代经济、科技、军事、计算机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和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标志和发动机,是数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通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4.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内容可以包括组织一些应用性探究实践活动、举办趣味数学竞答、介绍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等。如在上《直角坐标系》时,可介绍直角坐标系在导弹定位系统中的运用;学习统计初步时可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产品质量统计等。
二、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课堂焕发创造的活力
自从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模式以来,教师讲、学生听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要围着教师转,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人为控制之下,没有完全放开。并且绝大部分数学教师真正关注的恐怕也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而非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个性不能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很难发掘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以学评教”,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变成体悟人生、感悟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让每个学生主动卷入,着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的每一个生命本体积极参与、自主合作、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新知、在主动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中增长智慧、在探究中创新发展。如果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能关注课堂生命、注重智慧生发、促进能力生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是绿色生态发展的创新课堂。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求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既有的知识和权威流行的讲解,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取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有所新发现。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作为教师必须对他们敢于提出新见解的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数学史上许多新的突破便是在质疑中产生的,比如无理数的发现、非欧几何的诞生即是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质疑,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差异,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到质疑的方法。其次,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活泼的探索。
四、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心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向各方向输出,并可能发生转移作用的一种思维,是开放式的、分散的思维。
发散思维在数学创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按照现代心理学家的见解,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
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⑴放射性,指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寻求多种途径,追求多个答案,思维呈多面辐射;⑵灵活性,指思维形式不受固定格式限制,思维方式灵活多变,一处不通另寻一处,即使一处通了不妨另觅新路,以求殊途同归;⑶创造性,指设法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或改变它们之间的地位以及联系方式,或揭示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引申与推广,以产生更多的思路和新的成果。
由此可见,发散思维具有很强的创新价值,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自觉地呈发散状态,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中有创新。
五、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任何一门科学,只有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数学也是如此。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认为数学是考试有用、考完无用的东西,因此学数学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生即使得了高分,也无多少创新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教学中让数学与实际完全脱钩,使学生不能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失去了对数学的真正兴趣,缺乏对数学的情感。
我们要经常开展数学建模,组织应用性探究活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
多少年来,人们对学生的评价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家长们向教师问起学生的情况时关注的只是分数,学生拼命学为得也是考到高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只能起到抑制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并在学生的数学平时考查当中占50%的份额。其中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如下行为:
1.对教师讲解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2.有比教师更简洁优美的解法。
3.课堂上发表了对数学问题的新颖观点。
4.寻求“一题多解”,且解法各有特色。
5.寻求“一题多变”,且变得有价值。
6.用数学知识独立解答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按学生行为次数的多少及其创新价值(共分五星级)在学生的平时考核中加分,使其在期末和学年综合成绩评价当中体现出来;并设立学期和学年度“数学创新之星”,对那些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大力给予表彰,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当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也是如今数学教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需要我们一直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论文作者:李绍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