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小说创作论

凌叔华小说创作论

汪雨涛[1]2003年在《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创作论》文中提出五四女性作家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性作家。她们承继晚清以来现代化转型所带来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在五四启蒙思潮推动下登上文坛,揭开了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创作的序幕。对于中国女性文学而言,她们的小说创作不仅开辟和丰富了女性书写的题材空间与主题领域,而且树立了女性叙事的崭新文体范式与写作风格。 本文通过对五四女性作家小说的具体文本分析,展示了她们小说创作的叁个维度:冯沅君、冰心对五四“新女性”神话的建构,庐隐、石评梅等神话的焦虑以及凌叔华的神话消解。由此勾勒出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创作由幼稚热情走向成熟平静、由理想人生走向现实人生的总体历程。本文还从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梳理了晚清至五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给中国女性写作带来的历史契机,分析了五四女性作家随五四时代的结束从文坛消隐的原因,并充分肯定了五四女性作家对于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而言不可抹杀的拓荒者意义。 五四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作为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初始形态难免有种种局限,但它对一个时代的女性生命体验与情感历程的书写、对中国现代女性小说传统的创立却永远值得铭记。

宋珊[2]2012年在《闺阁中舞动的精灵》文中研究说明凌叔华作为同样诞生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的女作家,为何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专业研究领域里并没有获得像冰心,林徽因,陈蘅哲她们那样高的关注度。究其原因可简单归为两方面:一是因为凌叔华自一九二四年的《女儿身世太凄凉》开始到一九八四年最后一篇评论的发表为止,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长达将近六十年时间,但全部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二是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大都创作及发表于十九世纪二叁十年代距今时间已久远,在研究时不易择取原始文本资料。综上所述这就令许多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中对凌叔华往往是简单提及并无深入展开的研究论述,由此也形成了对现代作家凌叔华在专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写作是在希望填补此项不足的基础上,选取现代作家凌叔华作品中的小说部分作为对其创作研究的切入点,并将凌叔华的小说作品进行分类、整合、举例、论证。从凌叔华文学创作的现代思想视域、女性意识关照、儿童形象视角以及叙事艺术构想这四方面对其小说创作进行专项研究,试图达到论证现代作家凌叔华在整个现代文坛中所具有的个人创作魅力,重塑其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真正价值。

乐叁敏[3]2007年在《凌叔华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表明凌叔华成名于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是第一代女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女性题材,是凌叔华和她同时代一批女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在这一领域,凌叔华以独特的视角,从女性自身体验出发,极致地展示了中产阶级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心灵世界,并把自己或同情怜悯或揶揄嘲讽的情感渗透其中。在描摹童心世界时,凌叔华把自己儿时高墙内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揭示了小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情感创伤。画家兼作家的独特身份,深刻地影响到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她把绘画的技巧和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绘画中的工笔和写意笔法塑造人物形象,以素描的笔法精细入微地刻画人物的情感波动,并在小说中穿插以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将文人画的崇尚逸格的价值取向淋漓尽致地体现于她的文学创作中,使她的小说表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独特取材视角所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极其思想意蕴,以及异于其他同时代女作家的创作风格,是本篇论文着重探讨的两方主要问题。

王青[4]2005年在《性别与叙事——凌叔华小说创作论》文中指出论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了凌叔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凌叔华笔下的人物多为小姐、太太、婆婆,内容多为日常生活场景;小说的人物聚焦和叙事结构对于故事的展开以及突出人物的命运,彰显凌叔华对于妇女解放以及女性革命的思考起到积极作用。

赵园[5]2004年在《凌叔华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指明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出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其中凌叔华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别具一格的艺术追求,以及向内自审的观照方式形成了与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该文通过对凌叔华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比较,从女性形象塑造、儿童主题和小说风格等方面探讨凌叔华的小说创作风貌。

刘宁[6]2003年在《凌叔华小说创作论》文中提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用温厚细密的笔调写出了“旧家庭中温顺的女性”、“高门巨族的精魂”和新女性们的家庭生活,揭示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生存状态和心态的规范和强制作用,以及女性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追求对女性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张衍芸[7]2000年在《婉顺女性的时AI写作真——凌叔华小说创作论》文中认为凌叔华大多数小说的主人公是各式家庭中的女性。她们虽身份有别,形象各异,但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千百年来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心理的强制性规定,却使她们难以抹去婉顺的共性。而生动地描绘“五四”这一特定时期婉顺女性不同类型人物的面影,揭示出她们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真实,赋予“婉顺”这一东方女性传统性格的表现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正是凌叔华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独特贡献。

林晓霞[8]2003年在《凌叔华小说创作论》文中认为凌叔华(1900-1990),是一位精通中西文化的女作家。自上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后就备受注目,鲁迅、朱自清、沈从文、朱光潜等均有评述。在新时期,凌叔华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研究存在不平衡的一面,这表现在研究者偏重于她早期的作品而忽略其后期作品。本文对凌叔华小说创作从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来分别探讨,力图更为全面理清凌叔华小说创作的成就。

姜子华[9]2002年在《凌叔华小说创作论》文中认为凌叔华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她在温和的女权主义思想的指引之下,选取自己所熟悉的妇女儿童题材进行个性化创作。她客观地揭示了五四新旧交替时期一部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确立了别具一格的女性叙事:她对旧式闺阁女子们的婚姻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新式女性们在婚姻关系中的被动与尴尬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并暗示了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她也对家庭角落里的庸俗女人们进行了客观的审视和温和的批判。凌叔华擅长刻画儿童心理及其日常生活情态并在她的自传体小说集《古韵》中流露出浓重的儿童情结与女儿情结,超脱功利的审美态度和传统的艺术修养影响到凌叔华的小说叙事:绘画的技法、诗词的意境和凝练的语言都促成了含蓄婉约的散文化小说风格。凌叔华对人情与世事的批判与宽容的双重态度使得许多作品的主题显得模糊,而《古韵》中更为明显的回忆性视角的双重叙事也制造了开放性的美学效果。本着对凌叔华思想及创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论述的研究目的,本文还论述了凌叔华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凌叔华小说创作和外国作家的关系等等问题。

董姝雯[10]2009年在《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凌叔华是“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也是兼跨“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和“京派”的重要作家。她为读者留下了包括小说、散文、剧本、翻译等多种文体的作品,其中以短篇小说成就最大。《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和《古韵》四部小说集是凌叔华的代表作。本文从文本精读入手,分析在那个特定时代下处于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贵族女作家在文学、人生与情感等方面是如何抉择的及其原因。探讨其小说创作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渊源,这是本文的主要着眼点。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五四”女作家的生存语境与自由抉择,从现代女性作家的出场与困境和凌叔华的生存背景展开。第二章主要论述当时文学流派及文人间交往对凌叔华文学创作的影响。第叁章主要从旧式闺阁女性、新式家庭的知识女性、旧式家庭的已婚女性和“母亲”形象这四方面剖析凌叔华对女性形象的理解与批判。第四章主要论述儿童世界的诗化和童真。第五章主要论述中西传统和艺术浸润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结语部分简要概述凌叔华的小说风格和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 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创作论[D]. 汪雨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闺阁中舞动的精灵[D]. 宋珊. 渤海大学. 2012

[3]. 凌叔华小说创作论[D]. 乐叁敏.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4]. 性别与叙事——凌叔华小说创作论[J]. 王青.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凌叔华小说创作论[J]. 赵园.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6]. 凌叔华小说创作论[J]. 刘宁. 江西社会科学. 2003

[7]. 婉顺女性的时AI写作真——凌叔华小说创作论[J]. 张衍芸. 固原师专学报. 2000

[8]. 凌叔华小说创作论[D]. 林晓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9]. 凌叔华小说创作论[D]. 姜子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10].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 董姝雯. 苏州大学. 2009

标签:;  ;  ;  ;  ;  ;  

凌叔华小说创作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