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键的多维指向--“琥珀”教学片段与反思_琥珀论文

一个关键的多维指向--“琥珀”教学片段与反思_琥珀论文

一把锁钥,多维指向——《琥珀》教学片段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锁钥论文,琥珀论文,片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本》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按照“举一隅,必以三隅反”的道理,阅读教学乃至一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也好比一个“锁钥”,同样可以开发无限“库藏”,可以有多个维度的指向,或理解,或表达,或逻辑,或文化……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琥珀》一课,谈谈这方面的实践和反思。

      一、关注字理,指向文化渗透

      师:(板书课题:琥珀)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偏旁相同,都是王字旁。

      生:结构相同,都是左右结构。

      生:都是形声字,形旁都是王字旁。

      师:(屏显大篆体“王”“玉”:“玉”字无点,跟“王”相近,区别在于中间短横的位置)这俩字认识吗?

      生:(犹豫)都是王。

      师:说对了一半。左边的是王,右边的是玉。它俩字形非常相近,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一横是表意的。所谓王者,就是天子,自然要离天近一些。玉,就是地上的宝石,自然要离地近一点,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后来,为了更好地区分它们,才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可是,它们做偏旁的时候,还是一个模样。因此,有的王字旁实际上是玉的意思。接着看。(依次屏显图文并茂的“琥珀”“琉璃”“玛瑙”“珊瑚”)一起读。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偏旁相同,结构相同,都是形声字。

      师:王字旁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的是玉的意思。

      师:说得对。能把理由说清楚吗?

      生:从插图中可以看出,这些物品都玲珑剔透,和玉的品质很相近。

      师:说得好。这叫作“温润如玉”。看似简单的汉字和偏旁的背后,是厚重的文化根基,我们要注意积累和传承。拿起笔,把这组词语写下来。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点。可是,在日常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师满足于会读会认,至于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则往往无暇顾及。如此浅表化的词语教学,留给学生的大都是游离于言语系统之外的消极语汇。上课伊始,笔者由核心词“琥珀”入手,引入大篆体的“王”和“玉”,介绍这两个字及“王字旁”的构字方法和文化内涵,然后出示“琉璃”“玛瑙”“珊瑚”等与“琥珀”外观相近、构字方法相同的词串,相机渗透“温润如玉”的传统文化,再把相关词汇整理积累下来,实现了语汇积累和文化渗透的无缝对接。

      二、比对变化,指向言语逻辑

      师:课文中描写太阳的语句有哪些?

      生: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具体写阳光的词语是什么?

      生:暖暖地、火热、热辣辣地。

      师:这组词语意思相近,位置变换一下,行不行?

      生:不行,阳光是一点点热起来的,不可能一下子变得滚烫。

      师:对呀,描写要符合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下面,我们试着把这几个句子补充一下,当太阳暖暖地照着的时候,只能看到——

      生: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师:当太阳照得火热的时候,已经——

      生: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师:当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的时候——

      生: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师: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此时的阳光会是怎样呢?请同学们补白。

      生:炽热的阳光炙烤着整个森林。

      生:阳光如火焰般洒向森林。

      师:说得好。从纵向上看,同一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写法上前后照应;从横向上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写法上左右兼顾:用一个术语来说叫作逻辑严谨。请同学们把第一组句子(太阳暖暖地照着,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与原文对照一下,看看中间省去了什么。

      生:比原文省去了“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

      师:问题来了,在刚才的比对中,本来阳光跟松脂联系非常紧密,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加上这么一笔呢?让我们运用刚才的方法,把与海相关的语句集中起来,做一下比较。

      (出示,齐读)

      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片古老的森林。

      师:这是第13自然段中的内容。还有两处——

      (出示,齐读)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他的儿子经过海滩。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句为下文写海做好了铺垫。如果没有开头的这一句,等到13自然段写海的时候就会显得突兀。

      师:好一个“铺垫”和“突兀”!这一笔看似无用,其实有大用,这叫做“伏笔”。既然不能去掉,咱折中一下,变成“海在很远的地方”或者是“海在奔腾怒吼”,去掉一个,点到为止,行不行?

      生:不行。“奔腾怒吼”写出了海的活力,表明了地壳运动的能量,为琥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生:在很远的地方,符合地壳运动是个漫长的过程,具备了空间的条件。

      师:看似寻常的,甚至是多余的一句话、一个词,竟然无一字不无用处,这就是语言精妙之处,这就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

      《琥珀》一文基于客观事实,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运用严谨的推理、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笔,为读者编织了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是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按照“因文而异”的原则,教学中没有采用一般性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以阳光、松脂为例,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同一事物前后照应、不同事物左右兼顾的严密逻辑,并适时引导学生按照逻辑推理进行“炽热的阳光炙烤着整个森林”等补白练习。接着,抓住“海”的描写,引导学生在前后比对中,发现“伏笔”的价值和谋篇布局的奥妙。最后,在缩句对比中,进一步感受表达逻辑上的“无一字不无用处”的精妙和妥帖。

      三、聚焦形象,指向言语意图

      师: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故事的主人公——

      生:苍蝇和蜘蛛。

      师: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苍蝇是个怎样的家伙?

      生:肮脏的,恶心的,讨厌的……

      师:总之是个臭名昭著的家伙!蜘蛛呢?

      生:比苍蝇好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师:我们再来看作者笔下的这两个角色。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她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她抬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

      (男女生分角色接读)

      师:读了这组句子,它们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可爱、优雅……

      师:是不是有种被颠覆的感觉?苍蝇还是那只苍蝇,蜘蛛还是那只蜘蛛,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它们的形象就逆转了呢?就变得这么完美了呢?

      生:因为作者珍视琥珀,也就喜爱琥珀里的动物。

      师:这就叫作“爱屋及乌”。世间万物,存在就是合理的,本无所谓美丑。所谓美丑,所谓爱恶,只不过是人们的主观判断而已。给大家推荐两首诗。

      (出示《春望》《江畔独步寻花》,生齐读)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

      生:杜甫。

      师:写《春望》的时候,是安史之乱之后,长安变成了废墟,杜甫也被叛军俘虏。他眼中的花是怎样的?鸟又是怎样的?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写《江畔独步寻花》的时候,杜甫在成都过了一段最为安逸的时光,他眼中的花和鸟又是怎样的?

      生:千朵万朵压枝低……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同一个作者,面对同样的事物,情绪低落的时候,就——

      生:黯然失色。

      师:情绪愉悦的时候,就——

      生:欣欣向荣。

      师: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心境变了,意境也就变了。文中作者笔下的苍蝇和蜘蛛之所以如此可爱,也是同样的道理。

      王崧舟老师曾在《细读,擦亮文章的眼睛》一文中,提出了“话语意图”的概念。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还要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完整的语文意识。上述教学,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审美冲突,在比对揣摩中渗透了“爱屋及乌”的概念。然后,宕开一笔,引导学生由文本走进文化,借助杜甫的《春望》《江畔独步寻花》两首诗的对比,点明了心境和意境的关系以及话语意图决定话语形式的道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言语秘妙的领悟。

      四、捕捉动态,指向言语表达

      师:再回到文本,这组画面(上文中选取的苍蝇和蜘蛛的片段)之所以精彩,有赖于什么描写?

      生:动态描写。

      师:仔细品味一下,哪处描写让你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生:“快乐地飞舞”,写出了小苍蝇快活的心情和动作的优美。

      生:“掸掸翅膀”,写出了小苍蝇动作的轻盈和惬意。

      师:这些词语集中体现了小苍蝇动作的轻盈。与之对应的是,蜘蛛的动作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蜘蛛的动作沉着稳重。

      师: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生: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苍蝇动作的“轻盈”和蜘蛛动作的“稳重”的对比与反差,借助准确传神的动态描写,把它们写活的。品味词语,重在积累,贵在运用。请大家试着用上刚刚学过的动词,把这几句话补充完整。

      (出示,生补充)

      1.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2.大龙虾浑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很威武。

      3.爸爸(掸)了(掸)烟灰,又狠狠地吸了一口,才把烟头掐灭了。

      有人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2011年版课标的“灵魂”。当前,“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语言运用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理念逐步得到落实,课堂教学形态正在悄然变化。以上片段,从动态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抓住对象特点,准确表现动态”的写法,相机点明“品味词语,重在积累,贵在运用”的语用意识,并在语境中加以实践,实现了认知理解到实践运用的迁移转换,收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效果。

标签:;  ;  ;  

一个关键的多维指向--“琥珀”教学片段与反思_琥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